【概述】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我國佛教禪宗的祖庭——南華禪寺。
南華寺位於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東南六公裡的曹溪之畔,建於公元502年。現佔地7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即公元502年)印度智藥三藏,經「海上絲綢之路」,渡海來到廣州的「西來初地」。沿曹溪溯流而上時發現韶關曹溪這片地方神似佛祖創立佛教的「寶林初地」;以其言,韶州牧侯敬中上書奏請梁武帝建寺。寺成,武帝賜額「寶林寺」,智藥三藏為首任主持。唐中宗曾改名為「中興寺」、「法泉寺」,唐玄宗時改名為「建興寺」,宋太祖趙匡胤名之為「南華禪寺」,沿用至今。
1983年,南華寺被國務院定為最早的一批國家重點寺院之一,200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祖成道故事】
南華寺的出名,是由於唐朝六祖惠能的到來。惠能,名取自其出生時前來道賀的僧人所說的「惠及眾生,能作佛事」之意。俗姓盧,廣東新興縣人,三歲喪父,靠母親為人作嫁衣裳、做針線活維生。家境貧寒,從未讀書識字,稍大即上山打柴,幫補家用。二十四歲那年,挑柴到富貴人家,聽到《金剛經》時,如醍醐灌頂,特別是聽到「於無所住處,而生其心」,觸動慧心,請求師從念經和尚出家。和尚與其對答後,發現惠能是佛教不可多得的天才,於是請他去湖北黃梅東山寺,師從五祖弘忍,以學佛理、成正果。
見到五祖,五祖說:「你這南蠻子,下巴尖、額骨突;不似我們佛祖菩薩,慈眉善目,下巴圓、額闊身長,怎能學佛,不如歸去吧!免了吧!」惠能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南蠻佛性與佛祖同。」五祖見其聰悟,遂允其留下,做行者。惠能不識字,故只是在齋堂做些打柴、燒火、舂米、做飯之類的雜役。八個月後,弘忍覺得年事已高,應把祖位傳下去了。於是,吩咐弟子各寫偈頌,以考取祖位。神秀是大弟子,且隨師多年,是首座教授師,當仁不讓,寫出佛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見後,說:「此偈一腳踏入佛門,一腳未踏入佛門,未見本心、未見本性。憑此偈尚未可得祖位。」惠能亦評價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並念出自己的偈頌並請人題於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見惠能確實佛性高,因此,決定把木棉袈裟、紫金缽傳給他。於是惠能成為禪宗衣缽傳人,第六代祖。
【禪宗地位】
為避衣缽爭端,惠能隱身山林,對佛法禪宗進行了十五年的再徹悟,之後,惠能在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以精妙的佛法菩提般若,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折服印宗法師等大德高僧。即是大家所熟知的幡動、風動以至心動的著名典故。公元677年,回到南華寺,說法利生三十七載,開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不二法門,創立禪宗南宗,完成佛教的中國化。門人法海(韶關人)記錄下大師之開示,這就是中國唯一的非佛說,而稱為《經》的典籍——《六祖法寶壇經》。「安史之亂」後,南宗升躍為禪宗主流,佛國之「世界一花」。六祖傳法弟子四十三人,開創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五宗,即所謂一花五葉;唐以後,大德高僧盡出惠能門下,使「禪」幾乎成為「佛」的代名詞。唐宋起,禪宗更傳到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各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再傳到歐美、澳洲等地;南華寺於是成為許多世界佛教徒的朝拜中心,故南華禪寺有「祖庭」之稱。
【寺院七進】
現在我們進入南華寺參觀遊覽。南華寺共七進,即曹溪門、寶林門、天王寶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靈照塔、祖殿。
曹溪門是南華寺的山門,始建年代不詳,原址在今門之西大樟樹下,歷代均有重建。它原是磚木結構,文革時期被破壞,1986年重建時按舊門格式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請看門楣上有「曹溪」及「南華禪寺」兩木匾額。
五香亭建於1936年,原為木結構,1963年重修時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何謂「五香」呢?五香即佛教中的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和解脫知見香。建五香亭是佛教中「行五香、受五戒」之意。五戒即是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酒腥。此亭建在放生池之上的意思是佛門淨地,嚴禁殺生,放生萬物,凡一切來到南華寺中的性命都予以放生。
曹溪門兩側塑「天龍八部」之第二部神將,俗稱哼哈二將,是守護佛法的天神。過五香亭、放生池,即可達寶林門。門上掛的是1938年時國民黨主席林森題「寶林道場」匾,門聯是「東粵第一寶剎、南宗不二法門」,道出了南華寺的歷史與地位。
天王寶殿始建年代不詳,歷朝都有重建。面寬五間(20.6米),進深18.60米,屋高11.30米,磚木結構,抬式架構,前用四乳龕,後用六乳龕,單簷歇山頂,綠色琉璃瓦面,垂脊末端各置一獅子。
現在,寶殿正中笑口常開的彌勒佛正在迎接我們。
彌勒,按佛教教義,他是三世佛中的未來佛,也即是佛祖的接班人,象徵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釋迦牟尼入涅槃後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將接替其地位,廣傳佛法,普渡眾生。佛經上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所以人們自然渴望他能儘快降臨人間。
彌勒的造型為浙江布袋和尚,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布袋和尚臨終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使人認定布袋即彌勒。殿兩側是象徵「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風」是執劍的南方增長天王,「調」為執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雨」為執傘的北方多聞天王,「順」為執蛇的西方廣目天王。殿後為執降魔寶杵、鎮壓邪魔的韋馱菩薩。
旁邊這兩樓,東為鐘樓,西為鼓樓,這就是晨鐘暮鼓之意。鐘樓與鼓樓最早都建於元代大德五年(1301),樓高15餘米。
經過「晨鐘暮鼓」的鐘、鼓樓,進入大雄寶殿,大殿是全寺的主體建築,舉行宗教儀式的主要場所。殿正中供奉三寶佛,佛像莊嚴、肅穆、寧靜、安詳,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左邊阿彌陀佛、右為消災延壽藥師佛。釋迦脅侍為81歲迦葉、18歲阿難尊者,是佛祖「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印度禪宗初祖、二祖。禪宗在印度傳28代時,傳到達摩。達摩經「海上絲綢之路」到廣州「西來初地」,繼而「一葦渡江」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後,傳中國的禪宗祖位,先後為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故迦葉、阿難亦為禪宗的祖師爺。殿四壁上塑有五百羅漢,五百羅漢神態各異,來自社會各階層,其中最精妙的是南壁西窗下的濟公——知覺羅漢,左看為哭,右窺為笑,中觀則啼笑皆非。東壁塑文殊騎獅,象徵菩薩「智慧如旋風」,西壁塑普賢騎象,手持蓮花、蓮花之上有佛經,顯示菩薩為佛教理論家。殿後側為「觀音獨佔鰲頭」,觀音左右為「龍女」和「善財童子」,觀音之上方,塑金身王子相的是觀音原身。
出大雄寶殿,可見一口直徑2.09米、高1.7米的「千人鍋」,鑄於元代;是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八月初三南華誕等時候,熬粥施捨用的慈善設施,亦是中國最大的「千人鍋」。
向上走,即到了藏經閣。藏經閣為典型明代建築風格,藏有許多國家一級文物,一般不對遊客開放。藏經閣兩側,均植有一株高大的菩提樹。
再上為靈照塔,原供奉六祖真身。真身升座祖殿後,現供奉毗盧遮那佛。靈照塔是南華寺現存最早、最古、最高的建築,為樓閣式八角五層磚塔,高三十米。塔初建於唐先天年間,有1200多年歷史。
祖殿內安放著惠能、明代憨山、丹田大師真身。真身,亦稱「金剛不壞之身」,「肉身菩薩」,得道高僧缸葬三年而「不壞」,即可升座,反覆油上福州漆(古代最上等的油漆),披上袈裟,供受瞻仰朝拜。各位遊客,參觀完祖殿後,請隨我參觀九龍泉,即卓錫泉。
【九龍泉、水松、伏虎亭、卓錫泉】
九龍泉歷代有聖旨保護,「永禁樵蘇」,故林木茂盛、古樹參天,其中有「活化石」之稱的水松,是我國獨有的珍貴樹種。現生存有樹齡五百年以上,高40多米的水松九株。
這橋叫飛錫橋,此亭叫伏虎亭。伏虎亭始建於元代,相傳,寺後林木繁茂,以前有猛虎出沒,嚴重威脅著附近人們的安全。元代有一位住持僧首為眾人說法,猛虎聽法後,居然馴伏了,因此在這飛錫橋上建了一亭叫伏虎亭。
卓錫泉,民間又叫九龍泉,水清且冽,甘美可口。據載,當年,六祖惠能住在南華寺時,想洗乾淨的袈裟,但苦無清泉。他見寺後山林鬱茂,瑞氣盤旋,於是以錫仗卓地,果然泉水應聲而出。這就是「卓錫泉」名的來歷。大家看,這壁叫龍成壁,壁面鑲九龍石雕,畫面中部為六祖卓泉雕像;並嵌有蘇東坡《卓錫泉銘》。
【結尾】
各位遊客,相信現在大家對南華寺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的確,南華禪寺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有重要的位置,一千多年來,南華禪寺與六祖惠能的名字一起而著稱於世。今天我的講解到此結束。剩下的時間留給大家自己繼續遊覽參觀和拍照,也許會給大家有所頓悟。(攝影陳琳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