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國王此時正處在極端困境中。他的哥哥託斯蒂格(Tostig) 對哈羅德繼承王位非常嫉恨,於是聯合了挪威國王哈羅德(與英格蘭國王同名)準備入侵英格蘭。兩位諾森比亞伯爵一一埃德溫( Edwin) 和莫爾卡(Morcar) ,對哈羅德並不懷有多少好感,他只能確保他兄弟治下的伯爵領地和他自己在威塞克斯的舊伯爵領地。哈羅德召集起他的軍隊→一由家中的農夫,或禁衛隊,以及他從威塞克斯戰士中挑出來的精兵組成駐紮在海岸邊準備迎戰威廉。但他突然接到報告說託斯蒂格和挪威國王晗羅德正率領軍隊在北岸登陸,途中與埃德溫和莫爾卡的軍隊遭遇。
哈羅德急急忙忙地趕赴北邊,在約克郡的斯達福橋(Stamford Bridge) 擊垮了這支侵略軍,隨即再次移師南下。但是,僅僅是在哈羅德取得這一偉大勝利後的三天,威廉公爵順利地在南岸登陸。1066 年10 月14 日,哈羅德集合疲憊不堪的軍隊,再加上從威塞克斯和東盎格魯緊急徵召而來的援兵,在黑斯廷斯( Hastings) 附近迎戰威廉的軍隊。剛開始時戰況是很不明朗的。草草徵集起來的軍隊迅速苦苦敗了,但諾曼公爵的騎兵拿山丘上嚴陣以待的村夫和常規軍無可奈何。威廉運用計謀,例如假裝撤退,打亂了薩克森人的隊形;繼而以重裝騎兵攻入缺口,粉碎了薩克森步兵陣。哈羅德和他的兄弟們及其隨從都戰死在疆場。
戰爭的最後結果是威廉公爵獲得了勝利,英格蘭新國玉的地位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受到過嚴重的威脅,在威廉統治英格蘭五年後,最後一些殘存的薩克森叛軍被趕出了其棲居的沼澤地區。威廉徵服英格蘭完全是出於僥倖。倘若哈羅德不北上迎戰挪威人,他就能夠用以逸待勞的精銳部隊抵抗威廉公爵的登陸軍隊;那時鹿死誰手就難說了。要是哈羅德不馬上去迎戰威廉軍隊,就不會發生黑斯廷斯戰役,他如果採取撤退到內地的策略,等候埃德溫和莫爾卡重新編組好諾森比亞人的部隊後再一起迎戰威廉,他就可能獲得極好的致勝機會。或者哈羅德只要不採取主動進攻的戰術,只是誘使威廉軍隊一步步地深入到英格蘭內地,他幾乎可以十拿九穩打贏這場戰爭。因為薩克森的精銳部隊都是些撓勇善戰的士兵,並不比諾曼公爵的士兵差。
威廉進軍橫越英格蘭時,他在每一個自治市都設立一座城堡,以便監視那裡的市民,現在還殘存的類城堡有著名的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威廉在英格蘭軍事部署的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特徵是他首先顧及到一且急需時,可以安全地撤回歐陸。在多佛他建造了一座很大的城堡,將整個肯特郡置於他的異母兄弟巳約( Bayeux) 主教治下。沿著蘇塞克斯海岸,在布蘭貝爾( Bram-200 ber) 、劉易斯( Lewes) 、黑斯廷斯、佩文西( Pevensea) 和阿倫德爾( Arundel) 等建立了一道堡壘網。每一座這樣的堡壘都封給其最可信賴的屆從為採邑。倘若薩克森人起來反抗, 一旦情勢不利於威廉,諾曼人還有南部海岸這些堅固的堡壘為據點,並能以艦隊將他們從重圍中救回諾曼第。威廉徵服英格蘭後首先在軍事上面臨嚴峻的局面,因為他受到來自各個方面敵人的威脅。
北邊是蘇格蘭,蘇格蘭國王和戚塞克斯家族是親戚。西邊是威爾斯,它是丹麥的一個國王統治英格蘭後不久才建立起來的。挪威的一支軍隊曾在他到達前不久被打敗。對威廉來說,斯堪地那維亞人的勢力是長期存在的一個威脅。最終的威脅是薩克森人隨時都有揭竿而起的可能性。當威廉還是封建國家的一個領主,即諾曼第公爵時,他當然會有建立新的封建軍事組織的想法,亦即採邑和軍事服役。於是威廉把靠近蘇格蘭邊境東部海岸地區的諾森伯蘭郡( Northumberland )作為中心採邑,賜封給一個諾曼大領主,他享201有諾森伯蘭伯爵稱號;把達勒姆郡(Durham) 賜封給達勒姆主教。然後,沿著威爾斯邊境,威廉建立了另三個中央集權的領地一一切斯特( Chester) 伯爵領地、什魯斯伯裡( Shrewsbury )伯爵領地,以及赫裡福德( Hereford) 伯爵領地。這些為對抗蘇格蘭人和威爾斯人的威脅而連成一片的封地,各受一個領主的統一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