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過年經常跟小夥伴們一塊玩『過梁秋』,不過我有點恐高,多數是在下面看他們玩。」王銀貴是登封市潁陽鎮郝寨村人,他口中的「過梁秋」就是這幾天火遍網絡的河南土味「摩天輪」。
4人「摩天輪」只是其一 還有16人同時玩的鞦韆
春節期間,河南登封潁陽鎮宋窯村的一種鞦韆走紅,被網友戲稱為土味「摩天輪」。只見流傳的視頻中,4個人對角坐在鞦韆上,一圈一圈地轉動,樂趣滿滿。
突然走紅的「摩天輪」勾起了王銀貴的童年記憶。他告訴記者,在潁陽鎮,過年都有搭鞦韆的習俗,「一般就是大年初幾,村裡的大人帶著小孩兒就開始玩鞦韆,『過梁秋』只是其中的一種,還有蹬秋、四掛秋、八掛秋、十六掛秋等等」。
這麼多類型的鞦韆不同點在哪?王銀貴向記者解釋,「過梁秋」就是視頻中的鞦韆,它就像現在的摩天輪,四人一組,上下轉動,上坡腳蹬,下坡停,一圈圈接續;而四掛秋、八掛秋、十六掛秋則是不同掛數的鞦韆平行轉動;蹬秋是不靠別人給力,自己利用繩索的前後擺蕩。
別看王銀貴今年已經57歲,提起玩鞦韆,他語氣開心得如同孩童一般。「那時候,過年一塊搭鞦韆、玩鞦韆也是一種年味兒,村裡的小孩子都很興奮。如果鎮裡哪個村搭比較刺激的鞦韆,其它村裡的很多人也會去湊熱鬧。」王銀貴說,如今他已經在登封市區居住,很少有機會回到農村,鞦韆也是他的一種鄉村記憶,也是鄉愁。
土味「摩天輪」已申請非遺?阮村十六掛秋是登封市級非遺
鞦韆是一種從遠古時代流傳到現在的簡易娛樂設施,瀰漫著濃濃的民間藝術韻味。在土味「摩天輪」走紅的同時,也有不少網友關注到其似乎是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過梁秋』在我們這邊還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登封市石道鄉阮村的十六掛秋在2009年就已經獲評為登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登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李豔豔在接受大河網記者採訪時說。
李豔豔向記者介紹,登封素來以武術聞名,十六掛秋與武術也有解不開的緣分,「據當地村史記載,它的發明創始人為阮村十六位武林弟子,他們的師傅是少林寺永化堂的第五代弟子諾法寧公,這十六位武林弟子根據陰陽八卦原理,在八掛秋的基礎上創意設計出十六掛秋,寓意陰陽八卦和十六位弟子緬懷恩師功德」。
阮村的十六掛秋主要特徵是上層八掛、下層八掛,外八掛正轉、內八掛倒轉,同時轉動,一陰一陽,往來盤旋,乘坐猶如騰雲駕霧。「它的搭建工藝很講究,是傳統工藝,且都是木質結構。」李豔豔說。
木質結構的十六掛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財富,是一個地方珍藏的記憶和文脈的延續。李豔豔告訴記者,突然走紅的土味「摩天輪」也讓他們看到獨特鄉村文化的魅力,下一步也會繼續發掘好、講述好它們的故事。
而對於王銀貴來講,土味「摩天輪」的走紅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童年記憶的大門,他希望更多人關注到鄉村裡這些傳統文化、技藝,將它們更好地傳承下來,留住鄉愁,助力鄉村振興。(頂端新聞·大河網記者 劉楊)
【Hello,河南!】古都安陽:文字之都【Hello,河南!】南陽西峽:綠水青山中的「聚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