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1月29日,林彪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首次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大會題詞:大海航行靠舵手,幹革命靠毛澤東思想。」同年12月26日,正值毛澤東74歲生日,這句題詞經萬維生設計,被北京郵票廠印成了面額8分的郵票。而其中「大海航行靠舵手」正是文革中最經典的歌曲之一,甚至成為文化大革命的一種音樂記憶點。
實際上《大海航行靠舵手》並非文革的產物,而是早在文革前就創作完成。1964年,全國都開始興起一般學習毛主席著作熱,音樂家王雙印被工農兵民眾學習毛著的熱情所感染,很快萌發了創作的衝動,並與當時同在哈爾濱歌劇院工作的詞作者李鬱文合作,譜寫了這首歌頌毛澤東思想的歌曲,並取名為《幹革命靠的是毛澤東思想》。1965年初,在《紅旗》雜誌發表的《大唱十首革命歌曲》的重要社會中,這首歌曲名列榜首,並隨後改名為《大海航行靠舵手》,因為通俗易唱,且貼合當年的時代背景,很快就被傳唱開來,成為文革期間最著名的革命歌曲。
1964年6月,周恩來總理陪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崔庸健委員長到哈爾濱訪問,在迎賓文藝演出中,王雙印演唱了最新創作的《幹革命靠的是毛澤東思想》。周總理邊聽邊順著歌曲打起了節拍,並跟著哼唱起來。演出結束後,周總理特意把王雙印叫進貴賓室,與他進行了創作的交流,在肯定了「這首歌寫得好,曲調明快,歌詞形象生動」的優點後,又提出了個別音符的修改建議。王雙印很快就根據周總理的批示,對詞曲進行了一些改動,並在吸納當時北京電視臺文藝部副主任王敬之的建議後,將歌曲名由過於口語化的《幹革命靠的是毛澤東思想》,正式改名為更順口、更有詩歌韻律的《大海航行靠舵手》。
《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曲調簡單,歌詞樸素,通俗易懂,好聽易唱。作品圍繞著毛澤東思想而展開比喻,表達感情,呈現出當時中國老百姓,對新中國諦造者之一的毛澤東主席,真摯的愛戴和熱情的歌頌。在一定程度上,既體現出了毛澤東在新中國創建過程中的歷史地位,也間接反應出他當時在中國的影響力和政治地位。
毛澤東思想一語最早由王稼祥於1943年《解放日報》上發表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提出。在正式文件中,首次的出現則是在1945年中國七大劉少奇同志的報告《論黨》裡。對毛澤東思想的首次系統論述也是該報告。中共七大還首次規定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從此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建黨建國的核心理論地位。
毛澤東思想主要體現在「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三方面,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可以說,毛澤東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時間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具有極高的理論指導意義。
但由於當時在學習毛澤東思想的過程中,許多學員因為對毛澤東主席的愛之深、愛之切,也讓他們簡單的將毛澤東思想,理解為毛澤東個人的理想,並在當時宣揚毛澤東思想熱潮的時代氛圍中,很快將學習毛澤東思想理論的重心,轉移到對毛澤東主席個人的崇拜中去。這種理論學習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毛澤東思想最終並沒能真正融入到國內的建設過程中,更在很大程度上促成個人崇拜的高潮,直接催化了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的勢頭。
《大海航行靠舵手》就如實紀錄了這段歷史。歌曲在毫無保留的表達了對毛澤東思想的敬佩,對毛澤東主席的敬仰中,在「大海航行靠舵手」這樣點題的歌詞中,也多少呈現出「天才論」的一種傾向。而這種傾向,事實上正是當年毛澤東主席所竭力反對,並為此還特意對陳白達進行過批判。同時,這種傾向更與毛澤東思想裡的「群眾路線」具有很大的差異,這不得不說是感情超越理智時的一種偏差。
而《大海航行靠舵手》這首歌最終演變成一種偶像式的讚歌,並成為文革期間膜拜的音樂工具,這或許也是當時的創作者王雙印和李鬱文所沒有想到的。
(文/愛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