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禮,老戰友來看你了!」來自江蘇、河南和山東等地的百名原濟南軍區工程兵獨立舟橋營的老戰士,來到濟南市平陰縣英烈園,含著眼淚站在多年前犧牲在平陰的抗凌九烈士墓碑前,以標準的軍姿向烈士莊嚴敬禮。這是2019年4月3日,濟南陸軍預備役舟橋團在隆重舉行抗凌搶險九烈士犧牲50周年紀念活動時的一個感人鏡頭。
凌汛泛濫 緊急出動
1968年深冬,黃河上遊劉家峽水電站開閘放水,河水流量增大,天氣持續低溫,萬裡黃河結冰封凍,一旦氣溫回暖,解凍開河,時刻都有發生凌汛的危險。面對嚴峻形勢,地處黃河南岸的平陰縣高度警惕,縣裡成立了防凌汛總指揮部,萬人組成防凌汛大軍沿黃河岸邊建立40多個觀察站,實行分工責任制,黑白值班,嚴防死守。
1969年2月10日(農曆臘月二十四)傍晚,正在城關公社石莊村黃河岸邊值班的民兵觀測員發現黃河上遊河水解凍,河水夾雜著冰塊順流而下。由於下遊仍舊封凍,河水湍急,冰塊受阻,一塊塊的冰疊加增高,很快形成了一個橫跨黃河的冰壩,河水迅速漲滿河床,衝決了河堤。巨大洪水卷著一塊塊巨大的冰凌,向博士窪、欒灣窪和20多個村莊撲來,石莊村進水了、劉官莊村進水了,碗口粗的樹被衝倒,樹皮被「凌刀」刮光……
官兵們緊急集合。一些因病或執行其他任務的幹部戰士,本可不參加這次抗凌搶險任務,但他們憑著革命軍人的覺悟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不顧勸阻,毅然參加搶險救災。戰士劉興祿,當時在縣醫院參加工宣隊,副班長王元貞正在發高燒,副連長張秀廷剛從150公裡外的農場趕回來,都毅然參加了搶險突擊隊。
濟南日報崔健攝
營救群眾 奮勇向前
劉官莊村緊靠黃河,三股洪流在此匯合。張秀廷首先脫掉棉衣向洪水撲去,戰士們也隨之一個個地脫掉棉衣,頂著刺骨的凌汛,涉水前進。冰塊在怒濤中閃著寒光,時而發出刺耳的撞擊聲。突擊隊被衝散,分成了前後兩部分。緊急關頭,排長吳安餘挺身而出,帶領幾名同志前頂逆風、後抗冰凌,接應後邊的戰友。突然,惡浪卷著巨大的冰塊從後面壓了過來,奪去了這位年輕排長的生命。
夜越來越深,氣溫急劇下降。張秀廷帶領突擊隊部分同志已經進行了近兩個小時的搏鬥,有的同志被冰凌劃破撞傷,鮮血直流,有的下肢凍得麻木僵硬,呼吸困難,行進越來越艱難。當離劉官莊村還有六七十米的時候,張秀廷讓司號員周登連吹響衝鋒號,鼓勵大家儘快衝出凌汛險灘。可話音剛落,大冰塊劈頭向他壓來,剛滿20歲的周登連就這樣被凌汛奪去了生命。
帶領大家一路衝鋒陷陣的張秀廷面對奪去戰友生命的凌汛,望著前面村莊人民求救的燈火,心情沉重而又急切,帶領大家繼續往前衝。患有關節炎、肩上還貼著膏藥的他,由於長時間的搏鬥,體力已經支持不住了,身體在左右搖晃,戰士董秀卿衝上前去扶他,他一把將小董推開說:「別管我,趕快前進!我們寧願前進一步死,決不後退半步生。」話音剛落,突然一個大漩渦捲來,他被捲走了。突擊隊另外3名戰士忍著悲傷和傷痛,繼續前進。經過兩個多小時,終於到達劉官莊村,完成了抗凌搶險救災任務。
眾志成城 戰勝凌汛
1969年2月11日凌晨2:00,平陰縣家家戶戶響起有線廣播,縣防凌汛總指揮部向全縣人民報告了凌汛災情,號召全縣幹部群眾迅速投入抗災搶險鬥爭中去。廣大群眾聽到動員後,立即從四面八方湧向災區,縣裡十幾名幹部奔赴翟莊村後,挨家挨戶叫醒正在睡覺的群眾,讓他們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南門村的基幹民兵到阮二村先把生產隊的牲畜牽到高處,確保不受損失;城關公社水利站的幹部發現博士村有機井房處在危險區,當即拆下電機和配電設備,轉移到安全的地方。軍民一起經過4個晝夜艱苦奮戰,使全縣沿黃地區25公裡內的40多個村莊、2.2萬多名群眾安全脫險,財產沒有遭受大的損失,取得了抗災搶險的勝利。
在這場抗凌搶險戰鬥中,舟橋營有9位幹部戰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是張秀廷、吳安餘、楊成啟、王元貞、蔣慶武、周登連、陸廣德、閻世觀、楊廣佩。根據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要求,平陰縣挑選了群山環繞、松柏掩映的金鬥峪,修建了「抗凌搶險烈士陵園」,安葬了9位烈士。1969年3月5日上午,由部隊與地方共同組織在縣城東野外一個大山窪裡舉行追悼會。追悼會當天,平陰縣所有花圈店的花圈銷售一空,烈士墓地周圍群山被花圈覆蓋。從會場到墓地五六公裡路上全都擠滿了悼念的群眾。 (作者:李慶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