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亞洲拍賣中心香港進入「爭鳴」時代
3.9億港元——珍藏珠寶及翡翠首飾拍賣,為香港天成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2013年畫上一個圓滿句號。這家僅擁有3個業務板塊的拍賣公司成立還不到3年。
「除了佳士得和蘇富比等巨頭,香港也有很多中小型拍賣公司,它們做細分市場的定位非常明確。」天成國際董事總經理汪潔說,「藏家要買什麼東西,就去哪家拍賣公司。」
逐漸清晰的多元和爭鳴,不僅體現在公司數量的增長上。更重要的是,競爭策略和拍品類別的漸趨分化,以及更多藏家的不斷湧入,正悄然改變著香港這個亞洲拍賣中心的格局。
「香港對全球拍賣商將愈發重要,而多元化趨勢對香港拍賣市場的未來更是一件好事。」知名策展人蔣再鳴認為,這將不僅對香港經濟發展產生作用,同時還會影響內地拍賣市場。
1973年,蘇富比率先登陸香港設立辦事處,並舉辦了在亞洲的第一場拍賣會。佳士得1986年在香港舉行首場拍賣。2000年以後,全球多家拍賣行陸續進駐香港。2012年,嘉德、保利兩家內地拍賣業旗艦公司同步「搶灘」香港市場,拓展國際客戶。
「香港是一個『兼容並包、有容乃大』的國際大都市,對香港拍賣市場,不同的拍賣公司都有自己的專長及獨特的優勢。」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張益修說。
在「不一藝術」藝術總監何瑩看來,蘇富比做的是專業性,也有高端客戶優勢;佳士得則有意把拍賣做成一種生活方式,注重開發新客戶;天成國際的珠寶拍賣是其強項;內地拍賣行中,嘉德沉穩,保利勇於創新。
2013年拍賣總成交額達9.47億美元的香港佳士得,業績較2012年增長30%。其發言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歡迎良性、積極和有序的競爭。「同時,我們也對佳士得的實力和優勢充滿信心」。
作為規模較小的新興拍賣公司,天成國際在自己的公司裡設置展廳並進行拍賣以節省成本,同時從品質著手樹立品牌。汪潔說:「要在香港有立足之地,就不能跟在任何一家公司之後,而應該有自己的拳頭產品。」
除確立翡翠珠寶為主、西洋珠寶為輔的珠寶板塊策略外,天成國際還成為香港第一家首推新水墨的拍賣公司。與此同時,它以策展的方式進行拍賣,還培養了一批新的藏家。
據何瑩觀察,各拍賣行都在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廣或嘗試新的拍賣門類。「蘇富比一直在推當代文人藝術,其中包括當代水墨和具有文人氣質的藝術品;有的拍賣行則大膽嘗試了另闢蹊徑的拍賣門類,如今年保利香港推出的春宮藝術專場拍賣。」她說。
此外,剛剛結束的香港布約翰2013年秋季拍賣會上,錢幣、郵票及拿破崙親筆書信,構成了拍賣的全部內容;香港去年拍賣酒類總值約12億港元,正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的酒拍賣中心之一。
蔣再鳴分析稱:「蘇富比、佳士得在器物、油畫及當代藝術方面佔有極大優勢,但在書畫尤其是古代書畫方面,內地的兩家公司要超過它們。」
事實上,與上一季春拍相比,保利香港新增的中國當代水墨板塊已使其拍品擴至6個類別,拍賣專場也從5場增至13場,涵蓋了不同價位的各類拍品。張益修坦言:「不斷有新晉買家入場,除了中國內地的藏家,香港的地利之便也使海外買家佔有越來越大的比例。」
據香港佳士得統計,2013年上半年來自亞洲的客戶人數顯著增長,登記客戶人數增長了15%,佔登記總人數的23%,較去年同期增長4%。
汪潔則發現,和20年前有些藏家的迷茫相比,現在的收藏者越來越成熟,越來越知道如何去規劃收藏體系,對購買的東西也越來越挑剔。
「在香港參與拍賣的大買家基本還是同一批人,但選擇更多對買家和市場都是好事,買家的購買力可以被充分挖掘。」何瑩說。
一個事實已經顯現:目前香港藝術品拍賣的地位,紐約和倫敦也無法替代。
「儘管歐美市場向來是全球藝術品投資市場的中心,但香港作為一個迅速發展的拍賣市場,已經蓬勃崛起。」張益修說,而所有這些多元化的趨勢都將推動香港拍賣市場進一步走向繁榮。(記者 牛琪)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