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鏡堂,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
建築設計研究院董事長。曾先後主持設計了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二三期擴建工程、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館、
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主場館等。
何鏡堂說,
建築是刻在石頭上的史詩。
他希望用建築記錄下一些重大歷史事件,
見證這個時代。
在去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主會場青島國際會議中心引起了廣泛矚目。青島奧帆基地,依山面海處,這座恢弘大氣的建築猶如一隻舒展兩翼、凌空飛翔的海鷗,與山、城、海、港、堤融為一體,盡顯大國風度。這是繼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等作品之後,華南理工大學何鏡堂院士團隊的又一力作。
採訪中,當記者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見到何鏡堂時,他剛剛從北京出差回來,飛機一落地,又馬不停蹄召集助手、學生們一起,討論南京明清城牆博物館的設計,隨時準備再次出發。4月份,他剛剛過完80歲的生日。
「到我這個年紀,很多人當起了專家評委,可我還在當『運動員』,做自己的作品,接受別人的評審。」何鏡堂坦言。
勤奮:7個月從設計到完工,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眼前的何鏡堂謙和儒雅,瘦削卻很精幹,滿頭銀髮一絲不亂,說話聲亮氣足,思維清晰縝密,舉手投足間有一種內斂和自信。
儘管如此,對他和團隊來說,青島峰會主會場的設計仍然是一次不小的挑戰。為了節儉辦會,該會址是在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中心原有場地上拆除了一棟閒置的商業建築重建而來,看起來是有基礎,實際上比「在一張白紙上畫畫」還要難。更緊迫的是,去年9月初團隊才接到設計任務赴現場考察場地,11月底主體建築結構封頂,這麼短的時間內拿出一件「中國氣派、世界水準、山東風格、青島特色」的作品,難上加難。
經過優選融合,團隊形成了以「騰飛逐夢,揚帆領航」為理念的建築設計方案,順應城市空間格局,統籌考慮「海洋文化」的地域特色、「又快又好」的建設需求和後續利用等。通過參建各方的努力,整個主會場僅用時7個月便完成了從設計到建設的工作。為了完成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何鏡堂帶著團隊60多人泡在現場半年多,連中秋節都是在那過的。
何鏡堂的勤奮有口皆碑,從學生時代到耄耋之年一直初心不改。早在設計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時,對中國紅反覆甄選和細緻比對的故事就傳為美談。此時,又是近10年過去了,何鏡堂對建築顏色的選擇仍體現出精益求精的匠心。
「青島國際會議中心的顏色叫青島金。」何鏡堂說,會場凸顯中國蒸蒸日上的寓意,為了營造莊重典雅的氣氛,他們將建築外牆金屬板主色調定位為暖色調的金色。「『青島金』處理得不好就顯得膚淺,還不能反光太厲害。」
團隊進行了反覆比對,既要考慮與周邊環境的融合以及青島的氣候等因素,也要考慮不同光線下呈現的顏色效果。經過十幾輪現場掛樣選板,最終團隊會同參建各方確認了「青島金」外牆金屬板實施的材料與工法。
創新:秉持「兩觀三性」,
踩在國家發展的節拍點
何鏡堂有一本介紹自己人生歷程的畫冊:1983年中標第一個項目——深圳科學館,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設計建成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少年時代,我常常帶著乾糧和畫板跟哥哥到郊外寫生,逐漸培養了對藝術的興趣。而我又喜歡數理化,想當工程師,聽老師說建築師是半個藝術家、半個科學家,正合我心意。」1965年,何鏡堂憑著勤奮刻苦,成為華南理工大學第一位建築學研究生,但隨後到來的文化大革命耽誤了他。隨後留校任教、插隊湖北農村當農民、再到北京工作,都與他心愛的建築創作無緣。直到改革開放,何鏡堂的人生才迎來轉折點。
1983年何鏡堂舉家從北京回到廣州。「回校第三天院長找我,問想不想參加深圳科學館的設計競賽。這是深圳八大文化設施之一,但時間只有3個星期,我當時想機會來了。」
經過20多天的努力,何鏡堂和夫人李綺霞趕在最後期限之前,拿出了設計方案和模型,並一舉中標。這個被深圳人稱為「八角樓」的科學館因為造型獨特、技術先進,成為當時特區的地標建築。
「成功的關鍵就是在文化傳承上,結合環境特徵和實際使用要求進行創新,體現時代的風貌,實現藝術和功能的統一。」何鏡堂說,夫婦倆把當年他們所知道的每一點新的東西全用上了,像共享空間、母題設計法這些概念,都融合進去。
他由此感覺到,建築師要用作品反映社會需求,和時代同步發展;建築師的生命,是和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榮辱與共的。「我很幸運,做出的每個作品,都踩中了國家發展歷程和時代大事件的節拍點,建築師不能故步自封,只有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同步,才可能成功。」難怪他的學生們都說,對於建築,何院士有一顆「年輕的心」。
多年的學術鑽研和設計實踐,何鏡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創新理念——「兩觀三性」,創新絕不是脫離建築本質去追求形式的新、奇、特,而是要貫穿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兼顧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和諧統一。
錢學森圖書館,何鏡堂創造性地依靠GRC材料不同的紋理組合,通過光線的折射讓外立面「長」出了「兩彈一星」元勳頭像的大幅浮雕;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紀念館,何鏡堂採用鋼筋網填充碎石做成牆體,象徵中華民族眾志成城、重建家園的強大凝聚力;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何鏡堂結合光線的強弱,在不同部位採用不同明度、豔度的紅色,形成了外觀統一和諧的「中國紅」……在他看來,沒有唯一正確的建築,也沒有100分的建築,設計不息,創新不止。
傳道:學建築先學做人,
強調培養創新精神
何鏡堂從1992年起擔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一幹就是26年。他的工作室已經培養出了10餘位博士生導師以及好幾位全國各地建築學院、建築設計院的院長等。
當了老師後,何鏡堂更是身兼「三員」,除了「運動員」「裁判員」以外,對另一個角色「教練員」他極為看重。他要將自己多年積累的人生感悟、輾轉摸索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傳遞給學生。
「建築是以人為本的學問。」他常常告誡學生,寧可無得,不可無德,學建築先學做人。現代建築創作涉及面很廣,工作量大,工種多樣,絕非一人可以獨擔。「從事建築設計,尤其需要與人共事的精神。」
他用自己的個人魅力和凝聚力,時刻提醒團隊成員:一個建築師的素養,既包括他的專業技能,也包括他的創作哲理和人品、合作精神。
在教學中,何鏡堂十分強調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他提倡「三到位」,即完成一項工程實踐,獲一個設計獎,發表一篇學術論文。從深圳科學館開始,他就以這種方式不斷總結,不斷反思;憑藉這種紮根實踐、不斷深化的教育方法,他更帶出了一批思想敏銳,富有創見的青年設計師。
何鏡堂的這種精益求精嚴格要求的「三到位」更是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每一個設計創作實踐,在一批批對建築懷揣著夢想的建築師之中不斷傳承發揚。(賀林平)
《創新中國》第一季由中國科協、
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CNC)聯合出品,
近期已陸續在新華社客戶端傾情推出,
「科協改革進行時」也將及時轉載,
歡迎觀看轉發,為中國科學家點讚!
視頻來源:新華社
文字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