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滄浪」與西部園中以建築為重,此次馬老師以視聽之效,在這園中進行最後一講。
「枇杷園」裡枇杷金黃,「海棠春塢」中春色幽香,「聽雨軒」處觀蕉聽雨,中部園「梧竹幽居」裡觀梧聽竹,「荷風四面」下是遍地蓮荷、「雪香雲蔚」裡藏著蟬鳴鳥叫,「待霜」之外是桔色清冽,而躲在臂彎中的「小滄浪」與「別有洞天」外西部園又會有怎樣的驚喜呢?
拙政園中部兩側有水旱兩園,旱園是原始入口東面的「枇杷園」,水園則是西面對應處的「小滄浪」。
「枇杷園」中「聽雨軒」,軒外留有一小池可視與「小滄浪」水系之源 ,「聽雨軒」處觀蕉聽雨,而「松風水閣」裡則是望月聽松。
李白在《夏日山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可見松風野趣灑脫之意。「松風水閣」借松風清明,以水波微恙,領悟山林野趣。斜倚老松,凌駕水面,地勢抬高,視野穿過「小飛虹」,瞥「香洲」一隅。
本以為是冬夜裡閣中聽聞松濤寂寂,閣中匾額設「一亭秋月嘯松風」,秋月滿亭,松風呼嘯,舟行湖上,清幽夜色,萬古奇絕。回歸自然,隱逸山林,在這松濤之中感受某個秋月下的暢然,生活情趣,由身入心。
然則,自設入園中,亦不單義。「松風水閣」如此,「留聽閣」如是。
園有水,則有影,亭臺樓閣臨水,除卻親近湖水,還有觀影之效。
園中倒影甚多,而西部園中「塔影亭」尤為特別。名為「塔影」但惟立八角封閉亭於池心,細長水面,蕩漾微波,古木映池,亭身拉長為塔,水天早已顛倒。
影為虛,實相稱,亦是縱深處的另一種表達。
「小飛虹」是一座斜跨廊橋,為三跨石樑,微微拱起,呈八字型。倒映水中,碧波蕩漾,若影若現,宛若飛虹,故得此名。
《拙政園圖詠》中原有橋面,兩設竹欄。
現兩側設有萬字護欄,三間八柱,覆蓋廊屋,簷枋下飾以倒掛欄杆,橋兩端與折廊相連,且一側在「得真亭」前増設一亭相契。
身臨其下,隱約見到遠處的見山樓,近處又可以見到北面「香洲」,南面橫跨水面的「小滄浪」被觀,亦是絕佳。
「小飛虹」如同園內中部入戶處那一處山石,轉折破勢,作框景之用。斜跨水面,上下內收,拉寬視野空間,延綿跌宕。與內廊圍合成小院,內外開闔,虛實相間,水天一色,明晦有致。「香洲」半藏,「荷風四面亭」內收,「見山」外放,層疊變幻,空間増趣。
「得真亭」與「松風水閣」,柏松呼應,皆暗藏園主高潔之心。「得真亭」取自《招隱》中「竹柏得其真。」《荀子》曰:「桃李蒨粲於一時,時至而後殺。至於松柏,經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變,可謂得其真矣。」松、竹、柏皆擬為堅節貞心,忠直無隱之意。亭中康有為撰書隸書對聯「松柏有本性,金石見盟心。」松柏本性,以金石為盟,無論身境何處,都應保持堅貞的本性,決不因外境而改變。
亭中有鏡,鏡內景外,化實為虛,趣味橫生,實則得真之意亦是這處小院中的用意。
虛實之景,最為巧妙運用的應是「與誰同坐軒」,軒名取自蘇軾《點絳唇·閒倚胡床》中上闕「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但真正理解其中妙趣,還需讀下闕裡「還知麼。自個添個。風月平風破。」才會了解早已不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的孤寂。「風月平風」,你我共享,暗藏著心中難以掩飾的愉悅。
湖面借天,月色迷人,風從何來?「笠亭」為柄,扇軒為面,亭內的扇燈,扇窗,這匾內額外的虛虛實實,恍然通透。
鴛鴦廳中唯拙政園內最為特別。
鴛鴦廳,一個空間中南北有異,則為鴛鴦本質。而這鴛鴦廳中,兩面皆是扁作,且兩邊各設兩個卷棚軒頂,為滿軒結構。那為何作鴛鴦廳?
鴛鴦實意則需看廳內兩處的題額。北面是「卅六鴛鴦館」由洪鈞所題,《真率筆記》中「霍光園中鑿大池,植五色睡蓮,養鴛鴦卅六對,望之燦若披錦。」鴛鴦,「雄鳴曰鴛,雌鳴曰鴦。」為愛戀之鳥,「雍雍和鳴,肅肅其羽。」
南面「十八曼陀羅」由陸潤癢所題,曼陀羅實是山茶花,有 「常共松杉守歲寒」、「獨能深月佔春風」的長久之意。寓意理想的愛。
洪鈞、陸潤癢皆為晚晴時期的狀元,被稱作「紅綠狀元」。倆位又是兒女親家,「綠意紅情春風夜雨,高山流水琴韻書聲。」實有鴛鴦之息。
且後半聯點出鴛鴦廳的用法也為別致,滿軒結構(四個卷棚頂),臨荷池、向水景,下設地龍,由主廳和四間耳室構成,主廳相對尺度較小,耳室面積也不大,但相互通聯,可曉此除會客,還有拍曲(學曲)的功能。
「卅六鴛鴦館」南面開闊,水中植荷,前設山石,水面傳音,鴛鴦划水,山谷迴蕩,曲聲悠揚,餘音嫋嫋,特別符合崑曲中「水磨腔」的特點。
「十八曼陀羅」,空間則較為封閉,廳南面有牆圍合成小庭院,且卅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中間有屏風、掛落等隔斷,更加阻隔了十八曼陀羅花館的視線。因此十八曼陀羅花館多用於崑曲演唱者的練習場所。
四個耳室,空間不大,四者相通,恰能卻提供了崑曲研習者換裝、準備、侍候、出場的空間。
既是拍曲,師傅又該身在何處?
身坐其後,豈不是壓力大過天。據《補園舊事》中孫善實口述:「張逸儕當時在卅六鴛鴦館拍曲時,粟老爺(俞粟廬)常會一聲不響坐在廳上聽,大家一看他在場,就嚇哉!……該唱好的地方也唱不好哉。……故而在卅六鴛鴦館側面造了一個閣,專供粟老爺在裡面休憩、聽曲,並取名「留聽閣」。」
「留聽閣」取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秋雨枯荷,細雨滴答,淅淅瀝瀝,恰有一番冷清蕭瑟的詩情。與昆音繞梁相和,迴環在山間,流淌於湖面,可謂是又添一番情境。
虛實真假,視聽迷幻,欲清愈朦,園林如此,社會如是,堅守本心罷!
園林分享|馬韞君
圖文編輯|言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