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後44地方官已調任中央 東部赴京最多

2020-12-13 參考消息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十八大後44地方官已調任中央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十八大後44地方官已調任中央

8月24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領導機構」欄目更新,顯示稍早前卸任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職務的楊曉超已於7月任中央紀委秘書長(正部長級)。

今年從地方赴中央有關部門任職的官員並非楊曉超一人。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2015年1—8月,包括楊曉超在內,已經有7人從地方履新中央有關部門並擔任要職。

這樣的人事調整從2012年11月十八大召開後就已經開始。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十八大後進京到中央有關部門任職的地方官員有44人,其中,一部分是副部級平調,一部分是晉升,即從正廳級晉升副部級或從副部級晉升正部級。

學術分析:平調官員任職重要崗位,也是一種「升遷」

十八大以來,楊曉超的職務已經發生了3次變化。

2013年7月,時任北京市財政局局長的楊曉超出任北京市副市長,分管醫療、教育、體育等領域。2014年9月,楊曉超接替趙鳳桐擔任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在經歷了近一年的司法工作歷練後,今年7月,楊曉超調任中紀委。

翻看十八大以來任職中央的地方官員履歷,像楊曉超這樣曾長期任職地方的官員並非個案,44名官員中約3/4的官員都有長期任職地方的經歷。

44名官員中,平調的有30人。其中,多數人任職重要崗位。

比如,天津市政協原主席、黨組書記何立峰,2014年6月調任國家發改委任職副主任,在副主任中排名第二,是國家發改委現有的6位「正部長級副主任」之一;廣東省原副省長劉昆2013年5月調任財政部副部長一職,目前在副部長中排名第三。

任職中央的地方官員中得到晉升的也不在少數,據本刊不完全統計,約有14人得到晉升,而且多數在重要部門任職重要崗位。

張義珍,河北省委組織部原副部長,今年7月被任命為人社部副部長。張義珍出身教育系統,曾在大學任職長達20年。2004年,張義珍由河北農業大學副校長轉任河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4年後擔任河北省唐山市委副書記;2012年出任河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2015年6月任人社部黨組成員,7月開始擔任人社部副部長。

國家行政學院原科研部主任許耀桐教授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一些從地方調到中央機關的官員,在職務上雖然是平調,算不上高升,但是赴任的卻是關鍵的、重要的崗位,是得到了重用,預示著未來可能會被提拔,仕途之路會更好。」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仙芝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不管是平級調動還是晉升,對於幹部個體來說,都體現了組織的『重用』之意,都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升遷』。」

赴京官員多數為50後,學者型官員居多

盤點十八大以來從地方赴中央有關部門任職的官員,在年齡分布上,跟從中央到地方任職的官員明顯不同。

根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十八大以來進京官員職務調整時的年齡,集中在52~60歲,這是多數省部級官員所處的年齡段,有31人的年齡超過了55歲,多是典型的「50後」。這跟之前本刊統計的「空降」地方任職「京官」大多為「60後」,即大多不到55歲存在差別。

統計顯示,在這些赴任中央有關部門的官員中,最年輕的是人社部副部長張義珍,出生於1964年,今年51歲。年齡最大的是2014年11月任職全國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秦光榮,今年65歲,調動回京的年齡是64歲。其次是2014年6月任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黨組書記的陳政高,今年63歲,調動時的年齡是62歲,和陳政高同齡的還有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陳存根,2013年1月他從重慶調到北京時是61歲。

相比於赴地方任職的「京官」,地方官進京出現年齡層次差別,在胡仙芝研究員看來,基本符合了幹部成長本身的規律。

胡仙芝表示:「一般來說,年齡和經歷密不可分。年紀輕的,經歷相對簡單,經驗和能力肯定不如年紀大的來得豐富和全面,因此更需要到基層和地方鍛鍊。而經歷過地方鍛鍊的幹部,在認識高度、經驗程度和能力方面更加成熟,更加能夠把握國家宏觀、全局的治理工作,也更加適合和勝任中央層面的一些工作崗位。」

除了年齡外,這些進京官員的學歷也是一大看點。統計顯示,博士15人,碩士24人,本科4人,大專1人,其中擁有博士學歷的佔了1/3多。

在公眾的印象中,「學者型」官員擅長理論和研究,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責任意識強、公眾形象普遍較好。

「很顯然,在地方經過歷練的這些學者型官員,能夠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他們能夠被調往中央,顯示出被看重和寄予厚望。」許耀桐說。

從時間上,十八大以來,2013年是地方官進京比較集中的年份,統計顯示,這一年有23人從地方到中央任職。

對此,許耀桐認為:「十八大產生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因為我國領導人是每五年一次交接,調動幹部頻繁主要和屆期有關,所以2013年的調動會比較頻繁一些。」

除此之外,跟「央地幹部交流」的任期也有關係。胡仙芝告訴記者,央地幹部交流的官員是有任期的,地方官員一般是三年一屆。「一般地,在幹部換屆的年份幹部流動比較多,其他的年份則屬於調空補缺。2013、2014、2015年份幹部流動數量的分布,也體現了這個特點。」

5年前中組部選派66名廳官任職地方,回京晉升副部級至少7人

今年夏天,辛國斌再次搬家了,他從青海省副省長的位置,調回工信部擔任副部長。

8月8日,在內蒙古包頭市召開的第七屆中國包頭稀土論壇上,辛國斌首次以工信部副部長的身份在媒體前亮相。

作為5年前中組部選派到地方交流任職的66名中青年幹部之一,辛國斌赴任青海前任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之後歷任青海省海西州委副書記(正廳級)、青海省副省長等職務。

在這66名中青年幹部中,在十八大後,像辛國斌這樣到中央有關部門任職副部級職位的官員至少有7個人。從履歷看,辛國斌是就地晉升為副省級官員後回京的,跟他一樣就地提副省級後回京的,還有全國總工會書記處原書記喻紅秋,當時調任貴州省貴陽市委副書記,後升任貴州省委常委、宣傳部長,之後回京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如今是中央紀委駐中央組織部紀檢組組長。

除了就地提拔為副省級官員,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當年66名中青年幹部中,至少有5名屬於「回爐」出任副部級官員。2013年8月升任財政部副部長的史耀斌,被選派到地方交流時是財政部稅政司司長,他被派往湖南省湘潭市交流,不到三年就「回爐」財政部出任副部長,目前分管稅政司、金融司、國際經濟關係司、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心(PPP中心)。

同樣經過「回爐」提副部的,還有現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駐會副主任金學鋒、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副局長劉俊臣,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任鄒天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吳清海等。

專家分析,中央一直很重視基層和地方的任職鍛鍊,把到基層和地方工作作為培養高層公務員的途徑,目前加大了這方面的工作力度。

許耀桐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中組部當年選派66名中青年幹部到地方交流任職,直接促進了中央和地方的幹部交流任職,這些官員能夠提拔回京,顯然是屬於國家緊缺型人才,「這種交流既是加強地方治理、促進地方發展的客觀需要,更是幹部人才培養的長遠需求,也是促進央地交流、優化政治環境、預防集體腐敗的有利選擇。」

東部地區赴中央任職官員最多,北京拔頭籌

東部經濟發達,往往成為中央安排鍛鍊幹部比較多的地方。

不僅如此,東部也成為官員從地方派回中央工作的密集地。統計顯示,在44位進京地方官中,從東部沿海地區調往中央的官員數量最多,有17人。

從東部調往中央的官員中,涵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發達地區。

胡仙芝認為:「決定幹部升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業績是最主要的。從地區分布來看,結合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不難得出,政績在幹部考核和激勵機制中還是有較大的比重和因素。」

分析發現,從東部地區調往中央官員最多的地方不是上海、廣東、浙江、福建等地區,而是北京。統計顯示,十八大以來,北京有4位地方官到中央任職。

在胡仙芝看來,由於地理位置貼近,所以來往交流關係也就更為密切,信息溝通及時機把握也更有利,加上同樣在京工作,工作事業與家庭生活也能更好地統一協調,所以客觀上會導致北京與中央交流的機會更多。

「事實上,在北京工作的地方官,家庭、生活上基本不會有後顧之憂,所以只要組織有需要,基本上都能夠實現;而其他地方的官員到中央來工作,拖家帶口,不可避免會涉及到家庭安置、兩地分居和子女教育等諸多現實困難」。胡仙芝說。

相關焦點

  • 十八大後多名地方高官調任中央
    【財新網】(記者 林韻詩)從2012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到2013年3月的全國「兩會」,是全國黨政機構人事變動密集期。  在中國政治序列中,黨委、人大、政府和政協共同構成所謂「四套班子」。中共十八大完成了黨委換屆。
  • 中央委員山東籍最多 兩人十八大後從地方調往中央
    有7人先後被查,其中6人已被開除黨籍。2014年10月的十八屆四中全會,3人遞補為中央委員。本次五中全會,有3人遞補為中央委員。故本次統計以204人為準(被查處7人不統計,五中全會按順序遞補的3人計入)。
  • 中央委員山東籍最多 兩人十八大後從地方調往中央
    有7人先後被查,其中6人已被開除黨籍。2014年10月的十八屆四中全會,3人遞補為中央委員。本次五中全會,有3人遞補為中央委員。故本次統計以204人為準(被查處7人不統計,五中全會按順序遞補的3人計入)。
  • 十八大後22中央官員空降地方:多是副部級別平調
    原標題:十八大後22中央官員空降地方:多是副部級別平調   8月剛過去一半,就有3位副部級官員從中央部門到地方擔任省委常委。   其實,這樣的人事調整從2012年11月十八大召開後就已經開始。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十八大以來有22位中央和國家機關官員赴地方任職副部及以上級別職位,大多數是副部級別平調,也有從局級向上晉升為副部級別的情況,少數官員則是從副部級別晉升為正部級別。
  • 「地方官進京」觀察:高升、平調、再重用
    大公網4月17日訊(記者辛忠)近期,省級常委班子出現新一輪調整,屆齡轉崗、中央空降、異地調任、省內拔擢等,成為本輪地方省部級官員調整主軸。  在這些人事變動中,大公網近日獨家披露,卸任陝西省委常委、副省長的江澤林,已赴中央工作,或將任國務院副秘書長,保障汪洋工作。這一變動,是地方官員進京(中央)任職的最新案例。
  • 清朝京官調任地方官,一般擔任什麼官職?
    對於清朝前期的官員而言,擔任京官或者地方官,實際沒有太大區別。京官事務簡單,可按明確章程辦事,責任較輕。地方官事務繁雜,責任較重,卻是山高皇帝遠,約束較少。但是,從雍正年間開始,地方官逐漸成為官員眼中的香餑餑。因為地方官能拿到遠高於京官收入數十倍乃至上百倍的養廉銀,很難有官員不動心。
  • 今年已有13名省部級官員從中央調任地方 均為「60後」
    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統計,與曾一春情況類似,今年至少已有13名省部級官員從中央調任地方。 據公開簡歷顯示,曾一春出生於1961年3月,四川古藺人,西南農學院農學系農學專業畢業。曾一春曾長期在農牧漁業部、農業部、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中央單位任職,調任寧夏之前擔任農業部黨組成員兼人事勞動司司長。此次調整是曾一春首次赴地方任職。
  • 十八大來41名省部級官員被查 山西最多達5人
    至此,十八大以來被調查的省部級及以上官員,已達41人。其中,山西被調查的省部級官員最多,已達5人。除了陳川平、聶春玉、杜善學、令政策,還有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金道銘。此外,中國科協原黨組書記申維辰也在山西工作多年,媒體披露申維辰被調查也與其在山西的任職經歷有關。
  • 十八大以來13省紀委書記調整14人 6人「空降」 6人異地調任
    據了解,王雁飛出生於1963年2月,河北贊皇人,在任現職之前擔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廳廳長職務,此次赴四川任職屬於異地調任。 根據公開報導統計,十八大以來共有13省份紀委書記調整,涉及14人(其中廣西先後有兩任調整)。其中,中央「空降」6人,異地調任6人,本地提拔2人。根據公開簡歷顯示,這14中10人為「60後」,4人為「55後」。
  • 十八大後11省區黨委書記調整 外媒稱布局穩中求進
    繼5省區同在18日換班後,19日福建、廣西兩省區黨委「一把手」也已確定。至此,十八大後已有11省份黨委「一把手」調整,包括四川、陝西、吉林、浙江、廣東、內蒙古、福建、廣西8省區,以及上海、天津、重慶3個直轄市。
  • 蘇榮系十八大後被調查的最高級別官員
    據新華社電 記者從中央紀委獲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蘇榮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曾任青海甘肅江西省委書記  全國政協副主席蘇榮接受調查,成為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調查的最高級別的官員。
  • 新一輪央地廳局級幹部大交流啟動
    繼「70後」副省級幹部集中提拔潮之後,今年又一場大規模幹部調整近期正在進行中。幾十位中央部委司局級幹部「空降」地方,擔任省直部門正職,副省級城市常委、副市長,地市黨政正職、副職等職務。與此同時,各省也選拔了一批廳局級幹部進京任職,形成了群體性交流對調。 這次大交流包括兩個波次。
  • 媒體稱部分中部省要員明年或調任人大政協
    「西風北進」 主體功能區規劃助推「美麗中國」  十八大後,隨著趙樂際、劉奇葆分別自陝西、四川就任中組部部長和中宣部部長,兼之十八大前,慄戰書已自貴州接掌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西風北進」成為港媒熱詞。  「我個人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
  • 港報:地方高官「四捨五入六進」 新格局迎十八大
    中新網3月3日電 香港《文匯報》3日刊文說,近一時期以來,省級黨政「一把手」的人事安排,體現了中央進一步推進地方官員年輕化、知識化的戰略考慮。細察內中呈現的人事動向,地方黨政「一把手」的人事選拔呈現出「四」舍、「五」入、「六」進的新格局。
  • 福建「首虎」落馬 十八大後「打虎」已涉近百人
    中新網北京3月20日電(記者 闞楓)20日上午,中紀委公布了福建省副省長徐鋼被查的消息,這是十八大後福建落馬的「首虎」,也是今年開年以來落馬的第11名省部級官員,至此,十八大後僅5省份尚無省級官員被查。
  • 易居企業控股:嚴安調任集團營運長
    中國網地產訊 27日晚間,易居企業控股發布人事變動通知,自2019年3月27日起,宗磊先生,已由集團營運長調任集團一手房代理服務業務總裁,以監管集團的新房代理服務。嚴安女士已由集團行政總裁調任集團營運長,負責集團的整體業務運營。
  • 十八大以來近半省份調整組織部長 級別均為平調
    至此,十八大以來,全國已有14個省份調整組織部長人選。  記者梳理十八大以來調整的組織部長情況發現,他們多為平調或空降;前任組織部長多擔任地方省市專職副書記或繼續異地任職組織部長。  多為平調或空降 少有提拔  去年5月起,中央開啟十八大以來組織部長首輪調整。
  • 「意外」調任公安部的公安部副部長李東生
    李東生系繼蔣潔敏之後第二位落馬的正部級官員、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也是十二年來落馬的第一位公安部副部長。李東生也是十八大後首位落馬的政法系統高官,這意味著反腐已逐步深入到政法委高層。今年9月1日,原國務院國資委主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蔣潔敏因同樣原因接受調查,並於9月4日遭解職。
  • 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央地方官製圖
    首先,太祖將五代以來混亂至極的官製做了大的調整,比如將原本的統兵制度清晰化,定為樞密院——三衙統兵體制,既確定了兵權所屬,又保證兵權不至於落到一個人手裡。關於兵制,宋朝是所有朝代唯一一個一開始就實行募兵制的朝代。這也是為了防止武將奪權的發生。同時,宋朝大力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武將地位極低,這也造成了此後中國尚武風氣的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