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2年新幹將路開建之前,舊幹將路僅僅只有從相門橋至鳳凰街那短短的一小段。現在的新幹將路貫穿古城區,連通園區和新區,總長達7.5公裡,成為了一條繁忙的城市東西向主幹道。
新幹將路的一個特色之一是:沿幹將路有18處人文景觀,被稱為幹將路十八景。
今天我們細看一下幹將路上的十八景之一:「幹將、濂溪」牌。
幹將牌和濂溪牌在幹將路樂橋附近,與「句吳神冶」主牌坊一起,構成一景。
幹將牌紀念幹將。幹將,是大家都熟悉的姑蘇(古代「吳國」)的著名鑄劍師。關於他與妻子莫邪鑄雌雄雙劍的故事有不少傳說。傳說一是幹將鑄劍難成,莫邪投身熔爐,終成利劍;傳說二是幹將為楚王鑄劍,因延期被殺,莫邪生下遺腹子為父復仇,執雄劍斬殺楚王。
「句吳神冶」牌坊正是對幹將的紀念。這裡「句」讀成「勾」,古漢語中「勾」和「句」通用。「句吳」是蘇州的古稱,春秋前,蘇州這塊地方就是百越部落之一的「勾吳」所有;所以,「句吳」也是吳國的前身,此後「勾吳、句吳」都指姑蘇。「神冶」是對幹將冶煉技術的最高褒獎了。這四字是蘇州大學的已故終身教授錢仲聯先生所題。錢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常熟人。
濂溪牌紀念的是原「濂溪坊」。在幹將路被稱為「幹將坊」的時候,「濂溪坊」就如影隨形、相鄰而伴了。在新幹將路建造前,濂溪坊位於平江路至臨頓路之間。開建新幹將路時,濂溪坊被拆除;不過,現在還有保留有濂溪坊街名,也僅是紀念了。「濂溪坊」是因宋朝的理學先輩周敦頤而得名,周敦頤又稱濂溪先生。周敦頤是宋五子之一,在學問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甚至做過程顥、程頤的老師。據說他曾居住在蘇州「布德坊」講學,後人為紀念他,將「布德坊」更名為「濂溪坊」。
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名句,就來自濂溪先生的《愛蓮說》。
幹將路因「幹將」得名,紀念幹將,我更看重我們民族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永久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