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駐臺記者 陳晨
還依稀記得童年時,夜晚與小夥伴一起在郊區捕捉螢火蟲。後來,城市越來越繁華,燈火越來越明亮,螢火蟲開始絕跡。再後來,隨著人們無休止地開墾和汙染,甚至在鄉下都難得一見。
上一次見到螢火蟲是什麼時候?下一次什麼時候還能見到螢火蟲?
南投鹿谷鄉給出的答案是:上一次見到螢火蟲是30年前,什麼時候還能再見?現在。
現實與童話世界咫尺之間
與昨天提到的綠屋民宿一樣,雅築小站民宿同樣採取了分享式的經營模式。老闆娘蔡春蓮帶我們去參觀螢火蟲,只是開車載著記者和一對住在民宿的客人,去到不遠處的一個步道進口。而擔任導覽工作的一位村民大姐已經在此等候,老闆娘則與我們一起默默充當起了遊客的角色。
原本以為要深入森林當中才能看到螢火蟲,誰知從川流不息的馬路沿著小道步行才50米,就已經看到了三五隻的螢火蟲東一簇、西一簇地在草叢中飛舞。嚮導把我們帶到一片臺灣大學的實驗林場地,所有人都異口同聲哇了出來,上百隻螢火蟲在草叢與池塘間明滅可見,彷如童話世界。
嚮導告訴我們,4月初只是每年觀賞螢火蟲的開始,半個月之後這裡的景象會更加壯觀。等到了5月底,我們甚至不用專程前往這裡,就在雅築小站的門口,就能欣賞到螢火蟲圍繞民宿飛舞的奇景。
聊到這裡,兩人一起感慨道:「說起來從小時候之後,也有快30年沒看過螢火蟲啦。」蔡春蓮告訴我:「以前大家沒有概念,知道種茶賺錢,種蔬菜賺錢,所有人就拼命耕種,大面積地使用農藥,也不會注意水土流失問題。『9·21地震』之後,我們開始反思,這是大自然對我們提出的警告。所以在重建的過程中,我們開始注意環保,注意有機生態,如今不但螢火蟲回來了,還有許多生物都回來了,現在南投的旅遊業成了我們的最新亮點。」
正是失而復得,愈發讓當地居民懂得了珍惜。在這裡,每個人都以強烈的主人翁意識,保護著美麗又脆弱的生態環境。
親子與親近自然完美融合
鹿谷鄉的螢火蟲,只是南投民眾重新拉近與大自然關係的一個縮影。「9·21地震」之後,許多鄉鎮的居民都決定以自然生態為主題重建家園。像桃米裡的居民開始重新認識周邊的生態環境,並且考取生態解說員執照,連他們自己都訝異原來身邊蘊藏著如此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包含19種青蛙、43種蜻蜓、60多種鳥類以及多種溼地生態植物。這裡,還設置森林浴步道、水上瀑布、生態池與苗圃等設施。
在南投,每一個鄉鎮都有自己的生態特色,而每一個鄉鎮又都圍繞著大自然打造自己的旅遊特色產業。譬如針對家庭的親子遊,鹿谷鄉是觀賞螢火蟲,埔裡鎮則是以特產農作物茭白筍為主題設立了許多活動。
在埔裡鎮的茭白筍實驗田,就有著完整的生態鏈參觀活動,參觀者可以學校或者家庭為單位前來。熱情的農戶會帶領大家參觀種植茭白筍的農田,以及生活在農田裡的保護魚類臺灣白魚。大家還可以換上大水靴,下田去採割茭白筍,或者消滅破壞農作物的福壽螺。上岸之後,又可以DIY,用茭白筍殼手工製作扇子或書籤,再用採摘的茭白筍學做泡菜,或包餃子,
這些活動,可以讓小朋友們興奮地玩上一天,又起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更為下一代播下了注重生態與環保理念的種子,堪稱親子與親近自然的完美融合。
(深圳特區報臺北4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