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聚「喜娘之鄉」,共話「兩岸婚俗」!

2021-02-16 福州市喜娘協會

       「喜娘這一傳統應該保存下來,這也是對民俗的保護、傳承。兩岸應該增進了解和交流,把兩岸喜娘文化更好地連接起來,讓海峽兩岸親情鄉情、民間民俗文化交流更加豐富多彩。」臺灣大學中文博士、馬祖方言文字研究者陳高志如是說,同時對我協會在啟動儀式上以實景展示的古禮式「親迎」表示濃厚的興趣與讚嘆!

陳夏玉會長先從「喜娘」在不同地方的稱呼與工作形式講起,再講到「喜娘」從業者因為時代不同,而穿著不同。服裝可以體現喜娘個人的性格與文化內涵,認為喜娘的穿著打扮要接近生活化,以適應新一代新人的審美與習慣。也要求喜娘姐妹要多參加學習,交流不同婚俗,摒棄舊惡俗、發揚新風尚。

六年前就與「陳氏三姐妹」結緣,借「喜娘大賽」之機又二次來閩的馬祖文史工作者鄭嬌英女士說道:「喜娘」是很高尚的身份,是婚禮儀式進行、氣氛調動的帶領者。什麼樣風格的喜娘,就有什麼樣品質的婚禮。對現代婚禮「古禮」的缺失、儀式的簡化、儀禮的不規範等感到可惜。同時,憑著對「喜娘」的摯愛與研究,29號上下午的兩場海選她都在觀眾席全程觀看,對每一位參賽選手上臺的動作、聲調、儀態,以及評委對每一位選手的點評都認觀看、傾聽。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才是真正做學問的「高手」!

當「世家喜娘」第三代傳承人林貴英前輩發言時,她表示感到高興,因為有這樣交流的平臺,讓她說說以前與現在喜娘的不同。她先從她奶奶那代喜娘的地位、穿著、婚俗說起,其中說到當時沒路、沒車,「喜娘」是比較有地位的,喜家要派人用「肩輿」背喜娘到家裡主持婚禮;到了她媽媽這代,雖然還沒車,但喜娘需要自己步行到喜家;同時也說到以前女人不同階段/身份(女孩、女人、頭婚、二婚),而梳髻造型的不同。

當林貴英用「蝦油味」的福州話說福州熟語、喝喜慶詩時,掀起現場一陣高潮,引得馬祖交流團成員發問學習、積極互動。

福建省通俗文藝研究會陳蘇副會長說到:自從成立福州市喜娘協會以後,喜娘的凝聚力越來越強,影響越來越廣。海峽兩岸一家親,一衣帶水,情緣不斷。之所以這樣,應該是語言相通、民俗相近的力量!也說到喜娘是為喜家做「平安事」、做「喜事」、做「有意利」的事。在座的喜娘,都是工作在基層戰線的「新秀」,要多聽聽像林貴英這樣前輩的「傳經送寶」,想想在過去封建社會地位低下,以及到改革開放後,地位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喜娘合轍押韻的喝詩,就是詩詞。隨著時代變遷,觀念變化,「閩侯喜娘」是一種文化,而不能看作是行當、職業,只要認真的去深究,就會得到很大的啟發和拓展,特別是對民俗的研究,是個很大的課題。喜娘是承擔社會責任,為新人的新生活唱讚歌,應該是受人尊重的。

福州評話老藝人林民璋老師用福州方言說到:新時代喜娘要有新的風格,「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做出好的榜樣,就可以帶動行業良性發展;喜娘也是福州民俗、婚俗中不可或缺的,要有創新的精神、在主持一場婚禮中,可以多類型相結合,多創作健康向上的內容。

協會發起人之一姜碧榕副會長說了靠近寧德,一個鄉村的獨特婚俗:新郎不親往女家迎娶,新郎在家等新郎,由公公挑著一頭是米,一頭是兩隻雞的擔子,米代表「米谷吃到老」,兩隻雞代表「紅線羈腳」,喻意「夫妻白頭到老」;而婆婆則挑著一個竹蓆,一同去女家接媳婦回夫家,由家道好的「金童玉女」挑著「米時」到半路給大家吃,喻意「有來,有來」(地方方言),然後再接著走,要走一個多小時。真是「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

最後,在臺灣藝術大學東方舞集負責人劉美珍老師的即興表演帶動下,部分會員也進行了不現場表演,福州廣播電視臺《攀講》欄目主持人林民璋老師一一予以點評與指導。最後祝大家在喜娘大賽區中都能以好成績。


舉辦「海峽兩岸喜娘文化會」,集中展示福州民間傳統文化的精粹和兩岸民間民俗文化交流成果。旨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挖掘古老民俗風情,增強海峽兩岸民族認同感,賦予民俗文化新的時代氣息和內涵,同時也為深化閩臺文化交流與合作、打造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平臺增添新的亮點。

相關焦點

  • 兩岸同名村再續緣 宗親共體悟「婚同俗」
    (聚焦海峽論壇)兩岸同名村再續緣 宗親共體悟「婚同俗」中新社廈門6月15日電 題:兩岸同名村再續緣 宗親共體悟「婚同俗」作者 閆旭「兩岸婚俗很像圖為「同名村·婚同俗」主場聯誼活動上閩南婚俗表演。 張斌 攝置身「同名村·婚同俗」活動中,他們覺得仿佛參加了一場傳統中式婚禮:大紅色的主色調把活動現場布置得格外喜慶,桌上擺放著喜糖、花生,牆上張貼著紅對聯,來賓還可品嘗客家擂茶、喜餅……觀看婚俗表演,研討兩岸婚俗,參訪廈門鼓浪嶼、曾厝垵等景點……兩岸同名同宗村的鄉親,在廈門踏上原鄉之旅,親身感受著兩岸的同根同源。
  • 2020海峽兩岸婆媳文化節共話和諧家風
    新華社寧波10月29日電(記者顧小立、肖逸晨)2020海峽兩岸婆媳文化節開幕式暨「家風·家訓·家教」主題論壇29日在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舉辦。海峽兩岸婆媳代表相聚一堂,共話幸福家庭、文明家風,展現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兩岸一家親」。
  • 兩岸客家姐妹 「雲」歡聚 慶雙節
    「雲」歡聚 慶雙節「『八月半』(中秋)吃了蜜柚,才像過節!」「你們那邊還有娘酒煮雞啊,好『滂湃』(豐盛)啊!」「中秋快樂啊!9月27日晚,在廣東梅州,臺灣高雄、桃園的約五十位大陸新娘及其家人,現場通過網絡視頻連線「雲」歡聚,兩岸客家姐妹們用親切的客家鄉音閒話家常,共同歡慶中秋、國慶雙節。此次活動由梅州市臺港澳事務局主辦,臺灣客家新住民(大陸配偶)文經交流協會協辦。
  • 共話茉莉花茶產業發展兩岸嘉賓
    原標題:共話茉莉花茶產業發展兩岸嘉賓   花香茶韻興盛事,兩岸賓朋會邕城。
  • 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在渝召開
    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在渝召開 2020年12月17日 15:2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12月17日,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在西南大學召開。(民進中央宣傳部供圖)12月17日,由西南大學和葉聖陶研究會主辦的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在西南大學召開,論壇議題為「中華傳統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副主席、葉聖陶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劉新成出席會議並致辭。
  • 以詩為橋,兩岸同胞雲端話中秋
    海峽導報·新福建客戶端9月30日訊(通訊員王漪 陳鑑武 記者 陳成沛)以詩會友,以誦寄情,演繹兩岸同根同祖的人文歷史文化淵源。中秋將至,為延續廈門市湖裡區殿前街道興隆社區的兩岸情誼,促進兩岸基層組織、臺胞與社區間的互動,興隆社區會同高崎邊防檢查站 「同心橋」服務組開展「同心兩岸情,隆禧一家親,詩語話中秋」的讀書會,邀請臺灣島基層組織代表、臺灣島臺胞、在廈興隆臺胞等80餘人一起參與活動,共同感受「兩岸一家親」的歡樂與幸福,增進兩岸情誼。
  • 第四屆「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在上海舉行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楊愷、許曉青)由葉聖陶研究會和復旦大學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21日在上海舉行。論壇以「變動世界中的世界史研究」為主題,採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來自海峽兩岸22位世界史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專題共進行三場交流和一場討論。
  • 「兩岸學者共話·社會學」論壇在北京開幕
    「兩岸學者共話·社會學」論壇在北京開幕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8-15 18:18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北京8月15日電(記者趙博)由葉聖陶研究會主辦的「兩岸學者共話·社會學」論壇15日上午在北京開幕。
  • 安溪五獅巖關帝廟落成 兩岸鄉親歡聚見證
    原標題:安溪五獅巖關帝廟落成 兩岸鄉親歡聚見證  3日中午,安溪縣大坪鄉萍州村熱鬧非凡,海峽兩岸關帝文化交流會暨五獅巖關帝廟落成慶典大會在此舉行,600多名海內外人士歡聚一堂,見證這一喜慶時刻。  據五獅巖關帝廟管委會會長張金主介紹,在1928年該村原建有一座關帝公宮,但年久失修,2010年決定重建,獲得各界人士大力支持,至今年11月30日共籌得善款168萬多元人民幣。歷經三年籌建,五獅巖關帝廟於3日舉行落成慶典,先期投入190萬元,目前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新建關帝廟佔地5畝多,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
  • 兩岸青年交流創業心得 共話融合發展
    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東南網7月5日訊(本網記者 林傑 通訊員 伍寧)5日上午,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泉臺青年交流匯——分享、體驗、融合」系列活動在泉州市泉港區正式開幕,兩岸嘉賓共計500餘人齊聚一堂,共話「兩岸交流」。
  • 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聚焦中華傳統教育思想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趙博、石龍洪)記者17日從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獲悉,由葉聖陶研究會和西南大學主辦的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當天在重慶舉行。論壇以「中華傳統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為主題,採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18位教育學研究領域及有關方面專家學者與會。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葉聖陶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劉新成致辭表示,中華傳統教育思想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對世界教育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並對世界發展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
  • 正月十五鬧元宵,兩岸花燈共話團圓
    元宵之夜,水鄉周莊以賞花燈、猜燈謎、放河燈等中國傳統的鬧元宵習俗,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傳統節慶活動又一次推向高潮,讓遊客在唯美的夜色周莊裡,感受到江南最後一波年味;同時「花開並蒂·燈映兩岸」水鄉燈組在臺北元宵燈會亮相,讓同胞共賞花燈、共慶佳節,通過元宵燈會,促進兩岸文化、傳統花燈技藝交流。
  • 共促兩岸文化交流 共話中華文化傳承
    隨同張馨予一同到訪的有臺灣中華歷史國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林翠蓮、秘書長陳順堅、監事長藍毓偉,以及臺灣中華國畫學會理事長、臺灣中華兩岸文化藝術基金會副會長唐健風,臺灣甲骨文學會理事長柯耀程等。雙方就中華文化傳承和傳播,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等進行了廣泛探討,達成了諸多共識。張馨予邀請華促會組織專家、學者等訪問臺灣,共促兩岸文化交流,共話中華文化傳承。座談結束後,廖彬宇將自己的系列著作贈予代表團,臺灣中華歷史國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林翠蓮將臺灣銅雕大師蕭啟郎的一件銅雕作品贈予廖彬宇。
  • 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在渝召開
    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在渝召開 2020年12月17日 15:2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12月17日,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在西南大學召開。(民進中央宣傳部供圖)12月17日,由西南大學和葉聖陶研究會主辦的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在西南大學召開,論壇議題為「中華傳統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副主席、葉聖陶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劉新成出席會議並致辭。
  • 第四屆「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在上海舉行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楊愷、許曉青)由葉聖陶研究會和復旦大學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21日在上海舉行。論壇以「變動世界中的世界史研究」為主題,採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來自海峽兩岸22位世界史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專題共進行三場交流和一場討論。
  • "兩岸學者共話·社會學"論壇在京開幕 嚴雋琪出席
    中國網訊 據民進中央宣傳部消息,8月15日上午,由葉聖陶研究會主辦的「兩岸學者共話社會學」論壇在京開幕,論壇主題為「社會學和社會變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葉聖陶研究會會長嚴雋琪出席開幕式並發表致辭。
  • 兩岸專家共話 社會治理與民生服務
    來自兩岸社會工作領域的專家、高校師生、社會工作與社會服務機構的代表齊聚馬尾,共話社會治理與民生服務。研討會由馬尾區委、馬尾區政府、市民政局、省社會工作聯合會、福州大學聯合主辦。  兩岸的專家學者圍繞社會治理、民生服務展開交流討論。來自臺灣東海大學的陳宇嘉博士介紹了《臺灣社會工作發展的現狀及未來發展》。廈門大學童敏教授就《理情還是情理:華人社會社會工作的理論框架》進行了解讀。
  • 兩岸詩人共話百年新詩
    原標題:兩岸詩人共話百年新詩本報記者 張 盼 文/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11月15日 第 03 版)兩岸及海外20餘位詩人近日相聚臺灣太平洋詩歌節,其中有來自大陸的臧棣、姜濤、包慧怡等,有臺灣的陳義芝、陳黎、撒韻·武荖等。他們之間不僅是兩岸間的交流,也是不同世代的對話。兩岸新詩有不同兩岸一衣帶水,文化根脈相連。關於兩岸新詩各自的特質,臧棣對記者說,臺灣的新詩對漢語的理解和使用,跟大陸不太一樣,比較偏現代漢語典雅的一面。
  • 兩岸文旅文創業界人士共話兩岸青年創意設計
    兩岸文旅文創行業內大咖、設計師、涉臺文旅文創企業人士以及鄉村社區代表等200餘人參加活動。兩岸嘉賓亦聚焦文旅文創賦能鄉村和社區發展主題進行研討,共話兩岸青年創意設計。  臺灣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教授黃柏鈴長期「紮根」成都幸福公社,是「少年老城」海峽兩岸青年創生活動主要發起人之一。
  • 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聚焦中華傳統教育思想
    來源:新華網記者17日從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獲悉,由葉聖陶研究會和西南大學主辦的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當天在重慶舉行。論壇以「中華傳統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為主題,採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18位教育學研究領域及有關方面專家學者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