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娘這一傳統應該保存下來,這也是對民俗的保護、傳承。兩岸應該增進了解和交流,把兩岸喜娘文化更好地連接起來,讓海峽兩岸親情鄉情、民間民俗文化交流更加豐富多彩。」臺灣大學中文博士、馬祖方言文字研究者陳高志如是說,同時對我協會在啟動儀式上以實景展示的古禮式「親迎」表示濃厚的興趣與讚嘆!
陳夏玉會長先從「喜娘」在不同地方的稱呼與工作形式講起,再講到「喜娘」從業者因為時代不同,而穿著不同。服裝可以體現喜娘個人的性格與文化內涵,認為喜娘的穿著打扮要接近生活化,以適應新一代新人的審美與習慣。也要求喜娘姐妹要多參加學習,交流不同婚俗,摒棄舊惡俗、發揚新風尚。
六年前就與「陳氏三姐妹」結緣,借「喜娘大賽」之機又二次來閩的馬祖文史工作者鄭嬌英女士說道:「喜娘」是很高尚的身份,是婚禮儀式進行、氣氛調動的帶領者。什麼樣風格的喜娘,就有什麼樣品質的婚禮。對現代婚禮「古禮」的缺失、儀式的簡化、儀禮的不規範等感到可惜。同時,憑著對「喜娘」的摯愛與研究,29號上下午的兩場海選她都在觀眾席全程觀看,對每一位參賽選手上臺的動作、聲調、儀態,以及評委對每一位選手的點評都認觀看、傾聽。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才是真正做學問的「高手」!
當「世家喜娘」第三代傳承人林貴英前輩發言時,她表示感到高興,因為有這樣交流的平臺,讓她說說以前與現在喜娘的不同。她先從她奶奶那代喜娘的地位、穿著、婚俗說起,其中說到當時沒路、沒車,「喜娘」是比較有地位的,喜家要派人用「肩輿」背喜娘到家裡主持婚禮;到了她媽媽這代,雖然還沒車,但喜娘需要自己步行到喜家;同時也說到以前女人不同階段/身份(女孩、女人、頭婚、二婚),而梳髻造型的不同。
當林貴英用「蝦油味」的福州話說福州熟語、喝喜慶詩時,掀起現場一陣高潮,引得馬祖交流團成員發問學習、積極互動。
福建省通俗文藝研究會陳蘇副會長說到:自從成立福州市喜娘協會以後,喜娘的凝聚力越來越強,影響越來越廣。海峽兩岸一家親,一衣帶水,情緣不斷。之所以這樣,應該是語言相通、民俗相近的力量!也說到喜娘是為喜家做「平安事」、做「喜事」、做「有意利」的事。在座的喜娘,都是工作在基層戰線的「新秀」,要多聽聽像林貴英這樣前輩的「傳經送寶」,想想在過去封建社會地位低下,以及到改革開放後,地位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喜娘合轍押韻的喝詩,就是詩詞。隨著時代變遷,觀念變化,「閩侯喜娘」是一種文化,而不能看作是行當、職業,只要認真的去深究,就會得到很大的啟發和拓展,特別是對民俗的研究,是個很大的課題。喜娘是承擔社會責任,為新人的新生活唱讚歌,應該是受人尊重的。
福州評話老藝人林民璋老師用福州方言說到:新時代喜娘要有新的風格,「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做出好的榜樣,就可以帶動行業良性發展;喜娘也是福州民俗、婚俗中不可或缺的,要有創新的精神、在主持一場婚禮中,可以多類型相結合,多創作健康向上的內容。
協會發起人之一姜碧榕副會長說了靠近寧德,一個鄉村的獨特婚俗:新郎不親往女家迎娶,新郎在家等新郎,由公公挑著一頭是米,一頭是兩隻雞的擔子,米代表「米谷吃到老」,兩隻雞代表「紅線羈腳」,喻意「夫妻白頭到老」;而婆婆則挑著一個竹蓆,一同去女家接媳婦回夫家,由家道好的「金童玉女」挑著「米時」到半路給大家吃,喻意「有來,有來」(地方方言),然後再接著走,要走一個多小時。真是「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
最後,在臺灣藝術大學東方舞集負責人劉美珍老師的即興表演帶動下,部分會員也進行了不現場表演,福州廣播電視臺《攀講》欄目主持人林民璋老師一一予以點評與指導。最後祝大家在喜娘大賽區中都能以好成績。
舉辦「海峽兩岸喜娘文化會」,集中展示福州民間傳統文化的精粹和兩岸民間民俗文化交流成果。旨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挖掘古老民俗風情,增強海峽兩岸民族認同感,賦予民俗文化新的時代氣息和內涵,同時也為深化閩臺文化交流與合作、打造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平臺增添新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