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的問題在哪裡

2020-12-19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17年7月8日下午,在由國際問題自媒體「世界靈敏度」於廣州購書中心主辦的一場學術活動中,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教授向活動參加者分享了他有關香港經濟研究的心得。

就近年來內地和國際媒體一再提及的香港貧富差距拉大問題,雷鼎鳴教授指出,相關統計數據不完全準確,將香港民眾享受到的住房和醫療方面的政府補貼考慮在內,經過調整後,1996年的香港基尼係數從0.518下降到0.429,2016年從0.539下降到0.42。也就是說,20年來香港的基尼係數其實是下降了。

近年來香港社會爭拗不斷,雷鼎鳴教授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年輕人沒有上升的機會,買不起房,很多人感覺沒有出路,就會產生推倒重來的極端思想。關於香港的未來,雷鼎鳴教授強調:「問題的關鍵還是民生,要讓年輕人有上升機會、買得起房、看得到未來。」

相關解釋是有充分說服力的,也足以警醒內地。

香港問題的關鍵還是民生,要讓年輕人有上升機會,買得起房、看得到未來。圖為從半山俯瞰的香港夜景,可看到中銀大廈、國際金融中心(IFC)等建築。視覺中國 資料

香港回歸20周年,「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總體上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問題,特別是在經濟領域。提起香港經濟,很多人會想到貧富差距、高房價和籠屋,似乎香港經濟已經不發展了,這並不是事實。從1997年到2016年的19年間,香港GDP扣掉通脹實際增長82%,年平均增長3.22%,這個速度與內地和一些新興市場相比不算高,但與全世界2%的平均值相比已經很不錯了,考慮到香港已經是發達經濟體,實現這樣的增速其實並不容易。

再從經濟的自由程度看,到2017年,香港已經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這是香港經濟好的一面。

但與此同時,回歸20年,香港GDP佔內地的比重從19.6%下降到2.8%,連廣州的GDP也已經在2015年超過了香港,深圳GDP超過香港也指日可待。目前,香港經濟中貿易、物流、旅遊、商業、餐飲等傳統行業的比例太高,整體經濟結構給人以低端和過氣之感。而航運中心等傳統優勢,還正在一點點地喪失。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房價畸高也都是事實。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評估香港經濟的現狀和未來?香港應該如何尋找自己的新定位和新優勢?以下我主要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主要問題其實不是基尼係數

國際上衡量貧富差距最常用的方法是基尼係數,它的數值在0到1之間,當一個地方的全部收入集中在一個人手中,其他人的收入都是零時,這個地方的基尼係數是1;反過來,當一個地方所有人的收入都一樣時,這個地方的基尼係數是0。2016年香港的基尼係數是0.539,1996年是0.518,20年間上升了0.021,顯示香港的貧富差距一直處於比較懸殊的狀態,表面看來似有擴大的趨勢。

但仔細追究起來,這些數字其實並不完全準確。因為香港的收入統計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而在過去20年裡,平均每個家庭的人數已經從3.4人左右減少到2.7人左右,若是只看家庭收入,不看家庭人數,會容易錯估人均收入的變化;與此同時,香港出現了大量的一人或兩人家庭,這些家庭很多是由退休人士組成的,沒有收入或收入很低,這自然會推高基尼係數。但這些退休的人是不是就很窮,就過不下去了呢?很多時候也不見得,很多人能退休是因為他攢到了足夠多的錢,積累了不少財富,即便沒有收入也衣食無憂。

此外,考察香港的貧富差距還必須考慮到政府公共政策所產生的財富轉移因素。目前香港有31%的人是住在政府提供的房子裡的,我們把它稱為公屋,公屋只能租不能買賣,租金非常便宜,便宜到甚至不夠支付管理費,等於政府每個月在補貼這些人。另有17%的人住在居屋裡面,這也是一種公共房屋,是個人以不到市場價格一半的價格從政府那裡買來的,這裡面同樣有補貼。這樣一來,有48%的香港人都享受到了政府的住房補貼,而這些人的收入基本是處於中下水平。香港的房子是特別貴的,兩個收入相同的人,一個住在政府有補貼的房子裡,另一個人要在市場上去買,他們的生活質量是完全不同的。

還有醫療方面的補貼。香港的公共醫療水平高,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而且覆蓋面廣,政府預算的近20%都投入到公共衛生領域,確保不會有市民因經濟原因而得不到適當的醫療照顧。任何香港居民生病住院,每天的費用只需180港元,一切膳食、住院、化驗、藥物及手術費用均包括在內。因此,香港人的平均壽命是很高的,根據2015年的統計數據,香港男性的平均預期壽命是81歲左右,女性是87歲左右,不論男女都名列全球第一。

如果把這些福利因素考慮在內,經過調整後的香港基尼係數就會大幅下降,

1996年從0.518下降到0.429,2016年從0.539下降到0.42

,這時你會發現,

20年來香港的基尼係數其實是下降了

。因此,回歸20年香港基尼係數不斷上升,這個判斷其實是不準確的。當然,基尼係數0.42仍然是比較糟糕的,只能說香港的基尼係數這麼多年來一直是比較高的,和回歸沒多大關係。

但近些年來,香港社會的怨氣確實比較大,這是和以前不一樣的地方,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覺得根本的原因是

社會流動性不足,一個沒什麼家庭背景的普通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今天是要比二三十年前困難很多

。我就拿自己的經歷做一個說明。

我家剛從廣州去香港的時候,香港還是很不發達的地方,大家普遍都比較窮,住房很緊張。剛開始的半年我是住床位的,香港當時有一家8口一張床的說法,所謂的一張床其實分好幾層,晚上睡覺前還要想方設法把每一層擴大才能裝下那麼多人。後來稍微穩定一點我們住板間房,也就是用木板隔開的房間,裡面是沒有廁所的,想上廁所要去外面的公廁,很不方便,特別是晚上。房子的質量也不太好,一刮颱風老擔心它會倒塌,所以要躲到堅固一點的房子下面。

到了我上中學時,家裡條件再好一點了,就租下一個完整的單位,雖然不大,但總算有了自己的空間。當時香港已經有一些人很有錢了,但聽到他們的故事,大部分人都很心平氣和,並沒有覺得生氣或嫉妒,因為當時香港經濟處於快速起飛的階段,整體社會氛圍是向上的,這讓你覺得,經過努力你也有可能和那些人一樣成功。今天的問題是,這樣的社會氛圍沒有了,大家都明白,無論多麼努力都不可能趕上李嘉誠。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明顯的反差呢?根本原因是香港的經濟增長率比不上從前了。1966年到1976年,香港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率,扣掉物價是7.89%,1976年到1986年提高到8.16%,1986年到1996年下降到5.91%,1996年到2006年進一步下降到3.55%,2006年到2016年大概是2.88%。

可以看到,1986年以來,香港經濟增長率一直在下降,這意味著社會為個人提供的機會一直在減少。這一點對年輕人的影響尤其明顯。我自己做的調查顯示:從1997年到2015年的18年裡,20到24歲的香港年輕人,其收入的中位數增長了33%,而同一時間段物價增長了22%,扣掉通脹因素後,收入只比物價多增長了不到10%。而按照「中原領先指數」,房價在這18年裡漲了45%,如果算到2017年的話,漲幅更達60%。香港政府的統計則顯示,房價在20年裡是上升了89%。

年輕人沒有上升的機會,買不起房,很多人感覺沒有出路,就會產生推倒重來的極端思想

。這是近年來香港社會爭拗不斷的根本原因。

香港的房價為什麼這麼高?

香港的房價高到現在這個地步,一方面使得年輕人基本上不可能靠自己的努力買得起房子,激化了社會矛盾;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拉大了貧富差距。

基尼係數是只計算收入,而香港大部分人的財富不是體現在銀行裡有多少存款,或股票值多少錢,而是看你有沒有自己的房子、有幾套。香港有34%的人有自己的房子,這個不包括住居屋的人,居屋的買賣有限制,不能算是完全擁有產權。這34%的人因為過去20年房價的快速上漲,財富得以大幅增加,而沒有房子的人就失去了這個機會。

如果我們用房子來衡量貧富差距的話,相信這個差距還會更大。當然,現實中不可能這樣做,因為一個人有多少收入是很清楚的,而財富多少很難有準確的數字,沒法統計。

房價是影響香港貧富差距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麼,香港的房價為什麼老是在漲呢?其實,在2003年「非典」(SARS)危機期間,香港的房價曾經大幅下跌到只有1997年的37%,很多人因此成了負資產,房子的價格比貸款還低。香港政府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只得想辦法把房價抬高,為這些人解套。政府想的辦法是限制土地供應,房子少了,價格自然就上去了。到了2005年,香港的房價已經上升到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本來不應該再限制土地供應了。但官員覺得自己的政策很成功,因此限制土地供應的政策一直執行了近十年。而在香港,一塊地從批出到建成房子,最快需要4年的時間。這樣一來,市面上每年新增的房子從此前的每年30000套左右急降到2009年的7000套,根本滿足不了需求,房價因此持續上漲。

2012年梁振英政府上臺之後,意識到高房價的危害,試圖把房價壓下來,但這時,政治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本來香港政府要賣地,只需要經過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同意就行了,但現在,城規會還要徵求民選的區議員的意見,而區議員出於選舉的需要,一般傾向於挑毛病,設置障礙,討價還價,這樣一來,土地供應無法迅速增加,房價還是降不下來。政府於是推出了強力的調控措施,也就是所謂的「辣招」,買了房子後短時間內賣出的話,要交很重的稅,政府的原意是打擊炒賣,但實際上使得很多房子一時無法脫手,進一步減少了二手市場的供應,主打一手市場的房地產商的壟斷能力反而增強了,房價還是在漲。

要增加土地供應房價才能降下來,這是很多香港人都明白的道理,但要落實就並不容易。香港的總面積是1115平方公裡,目前只有250平方公裡左右是發展起來的,其它700多平方公裡完全沒有發展。而在這250平方公裡裡面,私人住宅佔了26平方公裡,公屋和居屋佔了16平方公裡,另有33平方公裡是新界的丁屋。這樣算下來,75平方公裡的住宅只佔了香港全部土地的不到7%。而香港有450平方公裡近40%的土地是郊野公園,如果把郊野公園面積的5%也就是22平方公裡拿出來蓋房子,就差不多相當於香港現在私人住宅的總建築佔地,到時房價肯定會大幅下跌。

很多人以環保的名義進行阻撓,甚至將郊野公園拔高為香港的核心價值,使得政府增加土地供應的計劃始終進展緩慢

。沒有地方蓋房子,房價當然也就降不下來。

還有一個獲得土地的辦法是填海,但進展同樣很慢。按照香港現在的速度,在一個地方填海的平均時間是11年,加上蓋房子的4年,總共需要15年才有房子供應市場,遠水解不了近渴。

香港要重新尋找自己的優勢和定位

在1935年之前,港幣是和銀元掛鈎的。1935年後改為和英鎊掛鈎,後來因為英鎊不斷貶值,改為和美元掛鈎。1971年美元和黃金脫鉤之後,美元兌港幣的匯率也一路下跌,貶值了差不多50%,於是港幣一度實施浮動制。1983年,在中英香港回歸談判進行當中、香港人普遍對前途感到擔心的情況下,為了穩定人心,港英政府開始重推「聯繫匯率」制,但這次不是與英鎊而是與美元掛鈎,一美元固定兌換7.8港幣,這樣做在當時是有合理性的,因為當時香港還有自己的工業,有33%的貨物出口目的地是美國。現在,這個數字下降到9%,而一半以上的貨物出口目的地是內地,加上轉口貿易,現在香港進出口貿易的90%以上和內地有關。而國際貿易對香港GDP的貢獻是25%,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看金融業。金融服務業對香港GDP的貢獻是16%,它同樣和內地關係密切。早年在港交所上市的幾乎百分百是香港本地的公司,現在一半以上是內地公司,市值增加了近10倍。

整體而言,香港經濟對內地的依賴在加深。與此同時,香港在經濟上的重要性則在下降,從1990年到2016年,香港和內地GDP之比已經從25%下降到2.8%。個別香港人提出要重新談判《基本法》,這根本是一種愚不可及的想法。如果《基本法》放在今天才開始談判,香港根本不可能爭取到「一國兩制」這樣的優惠條件,因為實力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

但考慮到香港已經是發達經濟體這一事實,保持高經濟增長率較為困難,因此,香港需要重新尋找自己的路,重新證明和保持自己對中國內地經濟的重要性,這對香港來說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最主要的是,

香港要懂得利用中央政府的政策

,一是今年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的構想。離香港最近的大灣區城市是深圳,深圳現在的高科技創新產業已經很有規模,未來有能力超過矽谷。深圳的強項是高科技製造的供應鏈,短板是基礎研究。而香港有五所大學在世界上排名100以內,基礎研究水平很高,但缺乏製造業的基礎。這兩地的互補性很強。大疆無人機的創始人汪韜原來就是香港科技大學的畢業生,他最初打算在香港做大疆,發現缺乏供應鏈支持後才轉到深圳。

當然,香港要和深圳聯合起來做高科技,就有可能進一步推高房價。全世界的高科技中心房價都很貴,這也是一個規律。香港未來要壓制房價,除了增加土地供應,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人口轉移,一些退休的人可以轉移到肇慶、中山這些城市,這些地方的房價只有香港的二十分之一,只要把醫療搞好,生活質量不比香港差,那些老人就會去定居,也會拉動當地的消費。

二是「一帶一路」的機遇。「一帶一路」是一個很聰明的政策,它涉及基建、製造、金融等多個領域。在基建方面,香港的地鐵、機場等基礎設施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方便的;工業園區建設,香港在過去30多年北上投資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上述建設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而金融正是香港的強項。香港如果能利用好這些機會,當好「超級聯繫人」,再創輝煌是很有可能的。

不過,這些只是理論上的可能性,現實中香港到底能不能抓住這些機會呢?我其實並不是很樂觀。原因在於:第一,香港的國際化程度確實很高,但它的國際化是很片面的,主要是面向歐美發達國家,對這些地方的情況很熟悉,對「一帶一路」沿線那些經濟欠發達、政局不太穩定的國家就並不怎麼了解,打交道也比較少;二是香港近年來政治爭拗不斷,一提和內地合作就有人反對,那怕這件事對香港好也要反對,這些人已經到了一種非理性的為反對而反對的地步。

當然,香港的大部分年輕人還是很理性的,我作為教師天天和學生打交道,這一點深有體會。

問題的關鍵還是民生,要讓年輕人有上升機會,買得起房、看得到未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有理兒有面:香港問題是政治問題,不是經濟問題
    列寧曾說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當去年香港發生「修例風波」,甚至從2014年發生「非法佔中」開始,就有許多專家學者從經濟層面,如房屋土地、貧富分化、利益階層固化等方面嘗試探討香港問題的成因。列寧說的話是沒錯,但是許多人卻忘記了後半句話:「政治反作用於經濟」。而香港目前的問題,其實就是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力,正在強力阻礙香港發展。
  • 為何說香港問題是政治問題不是經濟問題?這幾個例子一看就明白了
    列寧曾說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當去年香港發生「修例風波」,甚至從2014年發生「非法佔中」開始,就有許多專家學者從經濟層面,如房屋土地、貧富分化、利益階層固化等方面嘗試探討香港問題的成因。列寧說的話是沒錯,但是許多人卻忘記了後半句話:「政治反作用於經濟」。而香港目前的問題,其實就是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力,正在強力阻礙香港發展。
  • 香港到底有什麼問題?
    他在去年8月的一個視頻中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問題的根本所在,他說:香港為什麼之前能成功?是走運!↓↓以下為馬丁·雅克點評香港問題全文:現在香港有這麼一種看法,說1997年以前,香港經濟繁榮是因為它很聰明、很自由,因為它可以順應形勢,因為它被英國管轄等等。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對歷史的一種嚴重誤解。
  • 青年人洗碗掃地 就能解決香港的經濟問題?丨香港一日
    叫青年人洗碗掃地就可解決香港經濟問題? 上周六,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再提「獅子山精神」,鼓勵青年人「不要挑選首份工作」,指「洗碗掃地也是工作經驗」;他又稱「若能放下身段,願意由低做起,一定能打動僱主」。
  • 香港的明天在哪裡?
    此文據稱源於一位不願署名的香港立法委員,故以委員自述。其中道理或對或錯,權當一聽。柯林頓1992年競選總統時的口號:「笨蛋,是經濟!」憑此,柯林頓打敗了攜伊拉克戰爭勝利之威的老布希。解決香港的問題,也得從經濟入手,需要大智慧,需要大勇氣。要說香港為什麼會衰落,就要先說香港為什麼會崛起。總結成功經驗這種事情,向來是一百個人有一百零一個解釋。
  • 廣西這座城市被稱為「小香港」,經濟不及柳州1/2,知道是哪裡嗎
    中國有數不清的城市和縣城,每個地區的發展都不同,但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魅力,以不同的姿態展現在世界上,香港就是這樣的城市,廣西這座城市被稱為「小香港」,經濟不及柳州1/2,知道是哪裡嗎?但是我國廣西有一個曾經被稱為「小香港」的城市,你知道它在哪裡嗎?就是五周,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城市沒有什麼印象,它似乎慢慢沒落了,但是梧州在明清時期是兩廣的首都,其經濟收入只有佔全省的60%以上,才會有小香港的稱呼。
  • 對比香港,臺灣的位置在哪裡?
    先說香港,這可是內地人一直嚮往與喜愛的「購物天堂」,但從今年五一假期的形勢來看,這個「天堂」已經走下神壇。雖然五一去香港玩的內地遊客人數不少,但短途客多、消費力弱。但這其實只是最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香港旅遊業下滑明顯的又一個表象而已。  重振旅遊業對香港經濟社會至關重要,而旅遊不振的原因,當然有很多面向。
  • 陳文玲:世界經濟格局的演化與中美關係視角下的香港問題
    【2019年8月9日,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組織和委託,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會代表團訪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研究員和中心研究人員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會主席陳啟宗帶領的企業家代表團就國家發展形勢、國際局勢、中美關係、香港問題、中央對港方針政策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 香港的未來在內地!重創的香港經濟,如何搭上國家經濟發展順風車?
    為什麼香港跟內地的經濟表現產生如此大的落差呢? 廖群:香港經濟如果說稍微看兩年的話,去年、今年結合起來看的話,我的描述就是叫雪上加霜。去年實際上年中以來的社會運動已經給香港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香港經濟在去年下半年已經衰退了。
  • 梁錦松:2047,香港定位在哪裡?
    梁錦松:出現矛盾很可惜,本來香港就是中國領土,文化和祖國是一樣的。香港因為歷史問題,受到很多西方影響。產生矛盾,有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另外也反映了香港經濟社會出現了問題。 全球現在貧富懸殊是歷史上最嚴重的,現在全球最富有的1%的人,掌握的財富和其他99%的人加起來一樣多。
  • 香港問題的根源
    起先我感覺這是經濟問題引發的社會現象,那時我還在廣西旅行,沒有親赴現場,便按照經濟規律寫了一篇《香港經濟剖析》,這篇文章影響力較大,估計全網有近千萬閱讀,但到後來,我覺得事情有點不是太對勁,關注的幾個學者幾個月後也談及經濟問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問題,首要問題應該在其他方面,我當即幾次親赴香港,實地調研了遊行情況,並找到多位香港人訪談,漸漸對事情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
  • 香港病在哪裡?
    這反映出20多年來,香港政府的施政是那麼軟弱,政府的團結性還相當不足,反對派是那麼強硬,又那麼厚顏無恥,不顧社會安危。還能看出,那些背後的人是怎樣在工作,國外的勢力怎麼從背後走到前面,包括川普明確說了,中國要和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得先談香港問題。很明顯,他們對中國就是要添亂,香港問題就是他們一個很好的時機。所以這些人,包括李柱銘之類的,和國外的勾結、勾連也更加密切了,更多地表現出了真面目。
  • 「香港自由行」向哪裡去
    政策解讀「香港自由行」向哪裡去 王興斌 《 青年參考 》( 2015年03月11日   27 版)
  • ...擬在香港上市的新經濟公司需注意的問題|WISE2020 新經濟之王大會
    以下是李濤的演講實錄,經36氪整理編輯:下面分享一下在香港上市的新經濟公司需要注意的問題。漢坤在過去十年陪伴和見證了很多優秀的新經濟公司的成長,比如剛才很多嘉賓提到的美團、蔚來、貝殼等上市項目,我們都有參與。剛才的嘉賓分享了關於上市公司面臨的風險,我跟大家分享的是上市之前,以及準備過程中的實操經驗。分三個部分。
  • 馬丁·雅克:香港的未來,這不是安全問題,是政治問題
    【採訪/翻譯 觀察者網 戴蘇越】馬丁雅克:第一個問題是,中央政府如何說服香港人民,處理香港問題的方式,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們必須承認,中國政府在處理香港問題上並不是很成功。迄今為止正是這類議題疏遠了大量香港人,不僅僅是那些強硬的反華派,還有更大一部分交叉群體。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決定要通過(香港地區)國家安全法,因為他們認為光靠香港已經無法確保這項法案的通過。這是唯一的辦法,並且是很有必要的,去年發生的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 香港經濟概況
    在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中,經歷了兩次經濟轉型。1950年以前香港經濟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從50年代起香港開始工業化,到1970年,工業出口佔總出口的81%,標誌著香港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實現了香港經濟的第一次轉型。
  • 陳文鴻:香港的治理問題
    中央也無人可信可用,總不能派出南下幹部接管,弄出更大的政治社會問題。 也不可能用錢收買、用錢製造虛假的繁榮,形成未來更難收拾的局面。 若是這樣,香港是否真的會衰落呢? 香港社會的大多數人是否甘於此命運,寧外逃移民而不留港重新奮鬥建設呢? 一個社會的興衰,或可諉於外因,最後的決定因素還是這個社會的人能否奮鬥。 香港多是過客,有誰願重建香港,作為中國和亞洲明珠?
  • 香港購物去哪裡 去香港一般去哪裡購物
    香港購物是購物的天堂,特別是很多女性朋友一到香港就開啟了血拼模式,各種打折商品一買就是幾大箱,想要買到折扣高的東西購物地點要選對,那香港購物去哪裡呢?一般都是一些大型商場、商業區,下面詳細給大家介紹下去香港一般去哪裡購物。
  • 屠海鳴:香港首先必須要解決政治問題丨香港一線
    而事實上,香港的經濟問題正是政治問題的延伸,這也是為什麼屠海鳴在兩會大會發言的題目中,就明白地寫明,要徹底剷除「港獨」土壤的原因:政治問題解決了,其他的矛盾自然可以迎刃而解。現在大家都已經知道,香港經濟GDP已經是回歸以來的最差,社會出現了大量的失業人員已經或者正在失業,很多企業面臨著關閉潮、倒閉潮、結業潮、裁員潮等,政府也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了。這個也就是說,所有的經濟問題的延伸是政治問題。
  • 香港經濟前路
    香港經濟前路 |《財經》封面上半年香港經濟受挫,主要受外圍因素影響;少數極端分子推波助瀾的社會事件,將加重下半年香港經濟壓力。但在多重複雜原因制約下,香港經濟的「第三次升級」至今尚未完成,其一直存在產業結構偏狹、傳統支柱產業優勢漸失、經濟結構高度輕型化及離心化、發展無長遠規劃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