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丨劉若華:兒時的年味

2021-02-23 長河副刊

翻開日曆,不知不覺已是臘月十七了,年味越來越濃,年復一年的生活,歲月成河,然而對過年的理解,還依然停留在兒時的記憶裡。

我的家鄉在魯西北一個小村莊裡,村裡有四十多戶人家,臘月門剛過,村裡就熱鬧起來;天剛朦亮,村口飄起幾縷炊煙,雞鴨鵝的叫聲也多起來,鄉村也甦醒了。這個時候村西南的場地上就有了忙碌的身影--有個女人,紅褐色圍巾裹在頭上,左手推碾,右手用笤帚圍著圈兒地掃著磨盤周邊的小麥粉,那是我的母親。母親磨麵,我來推碾;磨麵一般是磨四遍,分別是破皮子、大麩面、二麩面和三麩面。大麩面面白,一般是包水餃;二麩面、三麩面是和碾碎的白玉米面混合在一起蒸饅頭,那個年代是貧困的,每家分的小麥一年來也就是一百多斤,除去夏天麥收後吃了一些,留到過年的小麥也就是幾十斤了,摻上白玉米面蒸饅頭過年也是無奈之舉,用來招待春節後來家裡拜年的親戚。年後走親戚,母親也會拿幾個摻雜著白玉米面的饅頭,放進一個黑色的手提包裡,外帶著一些炸好的食物,讓我提著去走親戚。

村是集市集合地,趕二七。我的髮小,他兄妹五個,一個姐姐和三個弟弟,日子窮,為了能過得起年,他父親在寒冬臘月的集市上,脫光了上衣,打著快板高聲叫唱:「十三香喲~麻賴喇……」那寒風凜冽的冬日裡,赤裸上身的場景至今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父親是生產隊會計,每到進臘月門,父親會組織幾個社員拉著地排車去濟南賣地瓜。秋天的時候,剛刨的新地瓜價格很低廉,生產隊上就組織社員挖地窖,把地瓜儲存起來,等寒冬臘月的時候,就組織社員進城賣,年節能賣個好價錢,過年的時候每家每戶就能多分點錢。

臘月二十二和臘月二十七,年將要登場。把家裡一個長條桌子搬出來,給遠路來集市賣鞭炮的商販用一個上午,他們就會在中午散集的時候,給我兩掛鞭炮。過年的時候,我和小夥伴們湊在一起,高興地燃放從商販那裡得來的鞭炮,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土坯房的村子,集市的街道也不過六、七米寬,每逢年關大集的時候,四鄰八村來趕集置辦年貨的人很擁擠。集市上的叫賣聲此起彼伏,賣蔬菜的,賣豆腐、豆腐皮的,賣魚的,賣肉的,賣調料的,賣鞭炮的,更是琳琅滿目。長長的集市,濃濃的年情,像一幅畫,更像一首詩,叫賣聲,閒聊聲,討價還價聲,嬉戲聲,如清明上河圖般精彩!每晚半夜醒來的時候,母親還在暗淡微弱的煤油燈下,一針一線的給我們兄妹四個做著過年的棉鞋和棉褲。母親的針線活並不是很好,縫製的棉褲,褲腰總是有些寬,母親面帶歉意的把衣服給我們幾個,但我們從不覺得難看,然而很自得!「喏!這是我母親給我做的新衣服!」

臘月二十往後,家家戶戶都要大掃除,把院裡院外打掃得乾乾淨淨。蒸饅頭、蒸包子、煎炸。臘月三十,年味最濃,上午人們會把漏下的年貨買齊。過年的時候,父親請來本家族同輩份的一個哥哥幫忙殺豬,父親和母親留下豬血和一些花油,豬腿肉會留一塊,煮熟後,在年三十下午祭祖上供用。父親把剩餘的大部分,分給一些過年還沒有來得及買肉的人家。很清楚地記得那年的豬肉價格是七毛二一斤。有一年父親把豬下貨也賣了,為了過年後的春天好用錢。俗話說,「好過得年,難過得春」。年三十這天祭祖上供也是很講究的。小孩不能大聲說話,母親把煮熟的肉小心翼翼的放到供桌上,還有油炸丸子 、炸魚、藕合、饅頭、桔子、香蕉、蘋果等。父親用紙折好兩個牌位,折成上面為三角形下面為長方形的樣子。中間用一條長形的紅紙用漿糊粘上,在紅紙條上用毛筆寫上祭天地、祭先人的文字。供桌上放三個小酒盅,酒盅裡倒上酒,用火柴把酒點燃燃燒,等酒盅裡的火自然滅了的時候,父親就到村西的路口把先人請回家過年。年三十傍晚,村裡家家戶戶放鞭炮的多了起來,多數人家放一掛或兩掛鞭炮就結束了,還有的放幾個二踢腳,我們小孩都管它叫兩響。我們家的鞭炮放完後,就跑出去看別人家放鞭炮。村南邊一戶人家,他在公社裡當公社書記,他家放鞭炮不在院子裡,而是在大門前,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引來了很多圍觀的孩子們,記得那年下雪,霹靂啪啦的鞭炮聲過後,雪地上點綴上一層厚厚的紅色的碎片,宛如繁花紛落般美麗。我們幾個小夥伴兒紛紛去撿沒有燃放的鞭炮,再拿到雪地裡放。天快黑的時候,燃放的煙花,似乎瞬間照亮了這個村莊的上空。這戶當公社書記的人家每年放鞭炮的一幕,成了那個年代村裡過年最亮麗的一道風景。

終於啊,年三十晚上了,一家人坐下來吃年夜飯,父親和母親不時給我們講述他們父輩的故事。那個時候家裡沒有電視機,也沒有收音機,家家戶戶安裝了有線廣播。一家人守夜、聊天,聽廣播。我們兄妹幾個趴在桌子上,靜靜的聽著父親母親講述著他們過去的故事。

初一天不亮就起來,放過開門鞭炮後,趕緊燒火煮餃子,初一早上吃素餡餃子,這是多年沿續下來的風俗。吃完餃子就出去拜年。晚輩們走街串戶地給長輩拜年,「過年好」的問候聲不斷響起。有的長輩家裡提前鋪上一塊毯子,等候著後生晚輩們給他們把頭磕在地上。給長輩們拜完年,幾個穿著新衣服的小夥伴們喜氣洋洋,三五成群,東奔西走。下午太陽快落山的時候,還要帶著祭奠先人的供品和牌位把先人們送到西邊的路口。

從初二到正月十四,是走親戚的日子,親戚多的,一直可以排到正月十四。我家的親戚少,一般走到初十就差不多了。初二這天去給姥姥拜年,母親總是帶上好幾份禮物,有給姥姥家的,有給母親的嬸子大娘家的。中午吃完飯,還要去姥姥家族近的幾家人家拜年,論輩份,我有喊姥爺姥姥的,有喊舅舅妗子的。拜完年臨回家的時候,姥姥會給我們買點好吃的零食,還會給我們兄妹幾個每人一元錢的壓歲錢。這份難忘的親情,永遠珍藏在我記憶的腦海裡。

如今人們吃穿不愁,生活幸福安康!我還是非常懷念兒時的春節,懷念那個生我養我的故鄉!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兒時那個年味濃濃的歲月,那是一段苦澀的歲月,人們勤勞、樸實、善良、虔誠。小小村莊的年節是傳統,是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那濃濃的兒時的年味,瀰漫在故鄉村莊嫋嫋的炊煙裡,瀰漫在遠方遊子詩意濃濃的鄉愁裡。

相關焦點

  • 兒時的「年味」
    兒時的「年味」文/黃錫章在兒時的記憶裡,孩子們總以過年為樂事,老早就掰著指頭算日子,巴望著「老年」早些到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農村還是靠掙工分吃飯,家家戶戶都很貧困,多數農家的口糧不夠吃,過著「瓜菜半年糧」的日子,只要季節的腳步一跨進臘月的門檻,古老而又新鮮的年味就日漸濃烈起來了。「三月不知肉香味」是司空見慣的事。於是,盼過年的心情有如安徒生童話中賣火柴的小女孩翹盼過個溫馨的聖誕節一樣熱切。因為,在過年期間,可以把平時挑不完的柴草畚箕、做不完的家務事全都拋在一邊,輕輕鬆鬆地玩幾天。
  • 慶「魚」年!西門這家超下飯的酸菜小魚兒,一個人吃也能幹下三碗米飯
    【每日限量5份】慶「魚」年,獨愛「魚戀蝦」(含大份魚戀蝦(黑魚/無刺魚)、米飯、餈粑)活動時間新青年粉絲獨享長期有效(不與店內其他活動同時享用)千滋百味的人氣離不開這一鍋好湯,精選優質豬筒骨、魚骨和老雞,深燉五小時才有資格出鍋丨專心做好每一條魚丨
  • 食在中國 年「味」兒話吉祥|長長久久
    長 長 久 久傳統美食中,麵條以其形狀而被中國人寓意為長長久久,在年節,用時鮮好料為家人捧上一海碗代表美好、長久和團圓的喜慶面,是老輩兒留給我們的最好傳統。從餐廳到一般平民百姓,製作麵條方法及吃法的花樣之繁多,堪稱世界一流。遠在漢代就出現了類似今天中國北方人常吃的「面片兒」。
  • 臺商朱家宏:「這裡的年味是兒時的味道」
    原標題:臺商朱家宏:「這裡的年味是兒時的味道」   新華社廈門2月20日電(記者付敏)「我更喜歡在大陸過春節,因為這裡的年味是兒時的味道。」臺商朱家宏說,今年他們全家從臺灣來廈門一起過春節。   今年57歲的朱家宏來自臺灣高雄。
  • 尋找身邊的年味——諾亞舟惠州市中大外語幼兒園慶新年活動
    年味是什麼?有人說,是掛在屋簷上的燈籠,是貼在柱子或門枋上的春聯,也有人說,是遊子魂牽的鄉愁,是兒女歸家的腳步,是久別重逢的喜悅,是闔家歡樂的團圓。2019年12月27日,在新年來臨之際,諾亞舟惠州市中大外語幼兒園開展「尋找身邊的年味」慶新年活動,帶你一起尋找身邊的年味!
  • 散文 回憶兒時年味
    回憶兒時年味文/李銀波街道兩旁陸陸續續擺起了各種年貨攤。車輛不停的按著喇叭,行人也在車水馬龍中來回穿梭,驀然發現,年來了!如今年齡大了,對過年也漸漸的失去了興趣,整日忙忙碌碌,真要過年了,倒是不願意去面對,不願意去走哪些你來我往的過場。回憶起小時候過年前的情景,那麼有意思,那麼期盼,卻又永遠成為了回憶!
  • 年味是什麼味?16位攝影人分享珍藏的春節記憶美片,一起尋找年味
    年味,是什麼味兒?不同人或許有著不同的定義,且明顯受到年齡和地域的影響。年味於我姥姥,是一場熱鬧非凡的廟會;於我,是初一清早滿街的炮仗碎屑和硫黃味;於遊子,是一桌香噴噴的團圓飯;於戀人,是手牽手地一起到超市購買年貨;於學生,是放寒假拿壓歲錢……歲月之河,按照它的節奏,不快不慢地流淌著。年味是一種什麼味道呢?
  • 【鄉長帶你遊巨口】千年餘慶,九古奇村
    在閩江支流武步溪畔,青山綠水環抱中有一個千年古村——餘慶村,傳說此村村名取自中華第一聯「新年家家納餘慶,嘉節戶戶號長春」中的「餘慶」。古俗淳淳  餘慶村每年有一次遊佛敬神活動,一般是在農曆正月十一至十五舉行,活動時佛像抬到本姓的各家各戶門前,戶主擺上供品,點燃香火,燃放鞭炮以圖吉利,請佛神保佑合家平安,萬事如意。
  • 法治文苑 ▏難忘:兒時的年味;背影
    >難忘:兒時的年味小時候,想聞年味常常想得口水湧流。臘月是個多夢的時節。臘八,我同大人們去打水,腳手凍得通紅,可那一夜睡著了還偷笑。>年三十天黑,父親給我發炮。我把鞭炮一個一個拆開了,捨不得很快噼啪,讓它零嘣。提燈籠,逛大年,一路噼啪,我的心都咯嘣嘣脆響。那硝煙把空氣都拌得那麼清爽,街的味道都那麼好聞。
  • 兒時的春節VS如今的春節,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年味
    可是,有許多人覺得如今過的春節比兒時過的春節少了很多年味,也少了很多樂趣,覺得過春節沒意思。作為一名80後,通過對比兒時的春節和如今的春節,我多少也有些感受,在此和大家一起討論下。1、兒時的春節給人留下更多的年味是「期待和開心」回首20年前過的春節,我依然記憶猶新。
  • 點讚臨滄丨臨滄市2020年慶元旦登山賽舉行
    點讚臨滄丨臨滄市2020年慶元旦登山賽舉行 原標題:點讚臨滄丨臨滄市2020年慶元旦登山賽舉行
  • 我記憶中的年味是兒時的夢,而你的呢?
    而如今是什麼衝淡了年味,使我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渴望過年呢!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愛一個人。如今通迅很快,交通很近,一時處理很多事。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精神層次卻略顯浮躁。過年也不再像以前那麼熱鬧,甚至街上商場空蕩蕩的,給人各種不便,似乎人們已經習慣往日的繁華忙碌,過年團圓也成了走過場,走親訪友也變得趕時間。
  • 兒時,年的味道
    兒時,過年是記憶裡嘴裡含著的一顆糖;是揣在衣兜裡的花生和瓜子;是噼裡啪啦的鞭炮聲;是長輩發在我們小手裡嶄新的一元壓歲錢;是穿在身上爸媽買的花棉襖;是一家人圍在火爐前嗑瓜子的聲音;是一夜無眠的守歲祈禱……隨著新一年春節的臨近,那兒時遙遠的,關於過年的印象在腦海像影片似的一幕幕閃現。
  • 千年靖港,新春廟會,2019邀你一起尋找兒時的年味
    但近幾年身邊常聽到有人抱怨年味越來越淡,兒時每到過年家人團聚,炮竹沖天的熱鬧場景已經少有見到了。為尋找兒時的年味、童年的趣味,千年古鎮靖港即將舉行19年的春節系列活動:專題展覽、文創體驗、非遺展演、靖港年味、節慶娛樂等形式一一呈現。另外,還有豐富的福利大獎等您來參與。
  • 慶餘年丨趙自力:添香
    為新年添一抹書香,讓年過得更有味道。(已載2月19日《德州晚報》)
  • 迎中秋、慶國慶丨漳浦縣人民檢察院舉辦「有趣才夠味 凝心聚檢力...
    迎中秋、慶國慶丨漳浦縣人民檢察院舉辦「有趣才夠味 凝心聚檢力」系列活動 2020-09-30 1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糕餅飄香 年味漸濃 兒時的味道還記得嗎?
    「糕餅是逢年過節必備的小零食,不少人來買糕餅是為了品嘗兒時的味道。最近光門市部一天銷售額就有5000元到8000元,副食品店這些經銷商一天的營業額大概是3萬元。」臨安紹魯糕餅廠負責人說,中秋節後,來買糕餅的人多了起來,特別是最近來買的人比較多,除了附近的人,還有一些外地的人來買,主要通過快遞發出去。
  • 舌尖上的資興:兒時的那些年味
    我在龍合生活了10年,就隨著爸爸去了滁口鎮上讀書。在龍合生活的那段日子,成了我兒時最美的回憶。如今離開28年了,無論在縣城資興,還是省城長沙,早已經習慣了每天城市喧囂的生活。參加工作後,外公外婆在世期間,我回龍合老家過了三個年。其餘不是邀請老人家在縣城父母家過年,就是在長沙過年。
  • 兒時年味小集錦|坡島雜談
    馬上又要過年了,但身處四季如夏的坡坡,年味好像都少了好多想起兒時一到臘月就已經興奮不已的自己,整月來跟在大人身後忙上忙下,煮臘八粥,掃塵貼對聯,,兒時年味?小賣部裡還會賣那種摔炮,一小根一小根的,摔在地上就會爆,我記得我小時候不敢放那種很大的鞭炮就會買很多摔炮來玩(現在想想還是挺危險的哈哈)寒冷的空氣中瀰漫著鞭炮的味道,雖然很刺鼻,但是那個味道是我覺得過年的時候最有「年味」的味道。
  • 糕餅飄香 年味漸濃 兒時的味道還記得嗎?
    「糕餅是逢年過節必備的小零食,不少人來買糕餅是為了品嘗兒時的味道。最近光門市部一天銷售額就有5000元到8000元,副食品店這些經銷商一天的營業額大概是3萬元。」臨安紹魯糕餅廠負責人說,中秋節後,來買糕餅的人多了起來,特別是最近來買的人比較多,除了附近的人,還有一些外地的人來買,主要通過快遞發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