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雛鳥到成鳥,幼鳥的成長階段有哪些?收下這份幼鳥飼養手冊

2020-12-14 板慄和酥餅是倆鳥

在自然界,如果說春天代表生命,那夏天就代表成長。洋洋的夏日,給萬物帶來了生長的陽光和溫度。三四月份產卵的鳥兒,過了2個月的孵化期,小鳥們在五六月都爭相破殼而出了。

野外的鳥媽媽們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她們必須每天不停地尋找食物來哺育後代。在家庭裡養的小鸚鵡們,也完成了每年第一次交配產卵。前幾日小編去了我們當地的花鳥魚蟲市場,也注意到了各種麻鳥都開始漸漸上市銷售了。

如果你也想養一隻萌萌的鸚鵡或者聰明的八哥鷯哥,那麼現在這個時間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季節。在觀賞鳥中新出殼的能被飼養的幼鳥,又叫」麻鳥「。不同的麻鳥,飼養注意事項都有不同。

對於鳥類愛好者來說,這個季節並不只意味著可以從小飼養一隻稱心如意的麻鳥,更意味著更重要的意義:幼鳥的野外救助。

野外的鳥媽媽在哺育幼鳥的期間,因為頻繁的覓食會遭遇更多危險:會被天敵捕殺、會中毒、會發生「車禍」或者在躲避天敵時撞到高樓大廈,鳥巢裡嗷嗷待哺的幼鳥失去了鳥媽媽,也意味著成長到此結束。所以每年這個時候,也會有一些不幸的幼鳥先天夭折。

如果你走在樹林間,你甚至可以看到因為飢餓掙扎到掉到地面來的幼鳥,這時候,就需要進行人工哺育了。

那麼問題來了:幼鳥茁壯成長的條件是什麼?野外的幼鳥是怎麼長大的?在家庭中,不同的麻鳥有什麼飼養注意事項?怎麼讓你的鸚鵡麻鳥從小就適應家庭口令?

今天小編帶你了解一下:如何收穫一隻軟萌健康的幼鳥。

全文共計3400字,閱讀時間8分鐘,建議收藏後閱讀。

基礎知識:孵化期和留巢期是怎麼回事?麻鳥是哪個階段的鳥?

在介紹麻鳥飼養前,有兩個基礎概念要普及:鳥類的孵化期和留巢期。

孵化期:孵化期簡單理解為就是鳥媽媽「孵蛋」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唯一影響因素是溫度,是鳥兒胚胎發育的首要條件。留巢期:留巢期就是幼鳥破殼後到能自主覓食前的這段時間,這個時間幼鳥存活的條件除了溫度還有食物,留巢期就是鳥媽媽最忙的時間。這個階段鳥兒稱為「留巢幼鳥」,也叫「晚成雛」。

我們以鴿子為例,例如上面就是孵化期中的「鴿子蛋」,下面就是小鴿子破殼而出後從孵化期正式進入留巢期。

在這裡我們要留意一件事,你看到的水裡鴨子媽媽帶著小鴨子遊泳的畫面,那此時小鴨子處於什麼階段?其實這時候的小鴨子就已經不算「留巢雛鳥」了,而進入了下一個叫做「離巢雛鳥」的階段。

鳥類的孵化期和留巢期根據鳥兒本身不同的習性,又可以分為【早成性】和【晚成性】。

早成性鳥類:早成性鳥類的特點是孵化期長,破殼後的雛鳥已經充分發育,有基礎的聽覺、視覺和嗅覺,全身有羽絨覆蓋。留巢期短。晚成性鳥類:晚成性鳥類的特點是孵化期短,破殼後未發育完全,幾乎沒有感官,全身光裸或絨毛極少。需要親鳥長期提供能滿足其發育的溫度和食物,留巢期較長。我們用一張圖來說一下早成鳥和晚成鳥的區別。

對於普通人來說,飼養的觀賞鳥大多是晚成鳥,這類鳥比較高級,例如我們長見得雀形目下的鳥、隼形目下的鳥和鸚形目下的鸚鵡等等。如果要把鳥的成長階段更加細分的話,我們還可以這樣來記憶:

雛鳥。指未發育完全沒有離巢的鳥。幼鳥。感官發育完全至第一次換羽之前的鳥。亞成鳥。第一次換羽後至性成熟的階段。成鳥。完全成長已經有生育能力的鳥。

在養鳥界說的【麻鳥】到底是哪個階段的呢?養鳥的時候講究從「麻鳥」養起,其實我們了解了鳥類的生長過程後,就會知道「麻鳥」並非一個特指的階段,它泛指「幼鳥第一次換羽前」的階段。這個階段根據不同的鳥類,也有不同的時間,這個時間是不固定的。

例如常見的手養鸚鵡,其實從破殼當天就開始進行人工哺育也沒問題,大概20天左右可以手養;傳統的鳴鳥,一般在破殼後10-15天開始,就漸漸開始可以人工餵養了。

因為不同的鳥第一次換羽期是不同的,而且初始食物也是不同。我們接下來就要介紹:不同的麻鳥餵食有什麼區別?

以鸚鵡和畫眉為例,了解一下不同的麻鳥的餵食有什麼區別

親鳥哺育雛鳥的方式,和這種鳥類的食性有直接關係,如果我們想按照最正常最符合鳥類天性的方式餵食雛鳥,提高成活率,那麼就應該了解一下不同鳥的食性和親鳥的餵養方式。

例如食蟲鳥和食谷鳥,在雛鳥階段親鳥的餵食方式完全不同。

以鸚鵡為例:食穀類鳥兒的雛鳥食物怎麼製作以鸚鵡為例,鸚鵡是常見的典型的純食穀類觀賞鳥,親鳥餵食方式是【反芻】,它們用嗉囊反芻出軟化的食物,進入口腔中餵食雛鳥。親鳥吐出來的夾雜著食物的類似消化液的東西,叫做【乳糜】

在以前的養鸚鵡家庭中,鸚鵡雛鳥的食物配比是這樣的:

蔬菜泥50%+熟蛋黃40%+玉米粉5%+豌豆(或黃豆)粉5%,研磨成粉狀,加入少量清水混成糊狀。

不過現在有了更簡單的餵食辦法:鸚鵡專用奶粉。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一個道理,只要能給予充足的養分,是選擇奶粉還是自製食物都無所謂。

這個配方,也適用於大多數家養鳥的雛鳥餵養。

以畫眉為例,食蟲的雛鳥如何餵養畫眉、百靈、繡眼都是古典鳴鳥中對昆蟲和肉類需求較高的。(但是現在不要養啦因為已經被保護了,我們只是通過這幾種鳥了解一下食蟲性的鳥如何餵食雛鳥)。

清明前後正是畫眉發性的時間,畫眉的孵化期是15天,粗略算一下,今年的第一窩小畫眉應該是剛剛破殼沒多久。

到了畫眉這種肉食性鳥兒的時候,我們的雛鳥食物配比就完全不一樣了:

畫眉雛鳥食物比例為60%肉泥(魚肉或牛肉)+30%綠豆面防止上火+10%鈣片,用水調成糊狀。

用一根類似筷子的木棍或者直接用手把食物餵到小畫眉嘴裡或抹到嘴邊即可。

畫眉鳥餵食10天左右,就可以開始餵食昆蟲和生牛肉了,這時候手握麵包蟲餵食,是非常好的和畫眉建立感情的時間。下圖這種餵食方式,是適合八哥鷯哥、百靈、畫眉、靛頦兒、伯勞等各種肉食性鳥兒的。

了解了雛鳥吃什麼,我們還要注意在餵食時候的注意事項。根據時期不同,餵食頻率也有不同。

人工餵養雛鳥的細節:餵食頻率和注意事項

飼養雛鳥最重要的,其實就是2件事:

溫度食物晚成鳥在破殼後是沒有恆溫能力的,野外的雛鳥需要親鳥提供溫度。但是到了家庭中,溫度這件事其實是最容易處理的,所以我們就不需要注意溫度了。

關於食物最重要的是吃什么喝吃多少。上文我們了解了不同食性的鳥該吃什麼以後,我們現在就要了解一下雛鳥餵食的頻率。

雛鳥的餵食頻率非常高,繼續以鸚鵡為例:在破殼後的前7天,每天餵食頻率為2-3小時一次,7-第一次換羽前,每天餵食4-6次。當鳥兒成功度過第一期換羽後,這時候的雛鳥已經正式變成了幼鳥,他們已經有了自行取食的能力。

所以你可以想像:野外的鳥媽媽每天為了餵飽那麼多孩子尋找食物是有多麼辛苦。

鳥兒第一次換羽完成大概在2-3個月的時候,在這個階段之前,我們還有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項,來保證鳥兒的存活率和適應性。

幼鳥換羽期前後是最適合訓練手養的階段。這個時期的鳥兒,會把主人認為是鳥媽媽,只要把握住這1個多月的時間,多多參與餵食和與幼鳥互動,鳥兒長大後會變得非常親人。幼鳥的食物忌涼。從冰箱裡拿出的冷凍蛋黃和肉類,是不能給幼鳥食用的。首先是因為鳥兒腸胃未發育完全,冰冷食物會造成極大的刺激導致猝死;另外因為大多數鳥兒在雛鳥階段無法自行保持體溫,吃下冰涼的食物後會造成體溫過低喪失生命。餵食的溫度最好是溫熱的。雛鳥最適宜的溫度隨著成長也不同。1-15日齡的雛鳥適宜溫度在36-38攝氏度,15日到第一次換羽完適宜溫度為32攝氏度左右;換羽後到成年適宜溫度為28攝氏度左右。不易上下浮動超過2攝氏度,溫度太低鳥兒怕冷,溫度太高呼吸急促。幼鳥斷奶後,不要立即換成主糧。尤其是鸚鵡,在斷奶後不要直接把食物換成穀類圖省事,要牢記這幾種過渡食物:煮軟的胡蘿蔔、馬鈴薯、芹菜等,和麵包。換羽期完成後,為了保持感情,不要讓他們全部自行取食,最好保持80%手餵+20%自行取食。

因為篇幅有限,關於餵養雛鳥的注意事項也只能暫時羅列這幾種常見的錯誤。相信這幾點,就足以讓各位把自己的小雛鳥照顧妥當了。

其實學會幼鳥的餵食方法,不僅僅是對主人收穫一隻健康的寵物鳥有意義。要知道,在鳥類生活環境越來越惡化的當下,可能每一隻鳥都是珍貴的,如果我們在日常中發現孱弱的需要照料的幼鳥,也希望各位朋友能發揮自己的所能,儘量挽救一條生命。

照料幼鳥,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複雜:它只需要你付出大概1個月左右的耐心和愛心,待鳥兒羽翼豐滿後,「銜環報恩」的故事也許就會在你的身上上演哦。

相關焦點

  • 為何飼養者極少能買到真正的虎皮鸚鵡幼鳥?
    虎皮鸚鵡幼鳥顧名思義便是未成年的虎皮鸚鵡,但事實上很多飼養者在各交易平臺上看到的售賣虎皮鸚鵡雛鳥一般指的都是臨近成年或處於亞成年狀態,並非大多飼養者想像中那般的虎皮鸚鵡雛鳥,真正的虎皮鸚鵡雛鳥易訓練卻不易飼養,臨近成年的虎皮鸚鵡易養活卻不易馴化,面對這種反差很多飼養者可能是滿滿的無奈,那麼為何飼養者不能直接購得真正意義上的虎皮鸚鵡雛鳥呢
  • 雌性虎皮鸚鵡在哪些情況下會出現不餵幼鳥的現象呢?
    母性不僅僅只體現在人類身上,在動物中也同樣存在,但是在一些鳥類中也存在種鳥不餵小鳥的現象,我們今天就拿虎皮鸚鵡來舉個例子,飼養過虎皮鸚鵡的朋友們對比應該比較了解,雌性虎皮鸚鵡繁殖往往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說一對虎皮鸚鵡能夠出一窩8顆蛋,然而最終成活下來的幼鳥卻很可能只有兩三隻那麼多
  • 虎皮鸚鵡幼鳥容易被飼養者手養的原因
    目前能飼養的鸚鵡種類有很多,但是說到手養鸚鵡,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手養虎皮鸚鵡了,再者還有極少數人會手養牡丹鸚鵡的幼鳥和玄鳳鸚鵡的幼鳥,手養小太陽鸚鵡的飼養者更是少之又少,那麼虎皮鸚鵡容易被飼養者定為手養目標的原因又在哪呢?
  • 幼鳥落單!城陽志願者緊急救助,它可是「鳥中大熊貓」…
    目前,這隻幼鳥被志願者飼養在保護站,健康狀況良好,一旦具備獨立捕食和飛行條件,將擇期放飛。22日早晨6時30分,徐立強接到攝影愛好者胡慶昌反映,在白沙河流亭段,有一隻鳥被困在了水中。「震旦雅雀比較稀少,一般人不認識,幸虧胡慶昌也是一名護鳥志願者。」
  • 虎皮鸚鵡雛鳥被親鳥咬傷,飼養者需要及時挽救未受傷的雛鳥!
    目前隨著「9塊9」的熱潮不斷發酵,我想很多新手飼養者都加入到飼養虎皮鸚鵡的大家庭中,很多飼養者因為喜得一隻可愛的虎皮鸚鵡而興奮不已,但是也有一些飼養者則也為家中虎皮鸚鵡數量過多而發愁,甚至其中一些飼養者已經走上了了售鳥送鳥之路,為什麼呢?
  • 神戶市王子動物園新添3隻火烈鳥幼鳥
    原標題:神戶市王子動物園新添3隻火烈鳥幼鳥   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位於神戶市灘區的市立王子動物園裡的火烈鳥接連產下幼鳥,幼鳥在雌性火烈鳥的腳下站起來搖搖晃晃走路的樣子讓入園的遊客非常高興。
  • 靴隼雕現身天山育雛:頭一伸,腳一蹬,屁股一縮,幼鳥就出殼了
    它飛離巢穴後,就停在巢附近的樹枝上,伸長脖子東張西望,它也許在看,乘老娘在孵卵,雄鳥有沒有在外面把妹!03出殼:頭一伸,腳一蹬,屁股一縮,就出殼了經過38天的孵化,靴隼雕全家最開心的日子來了,第一隻幼鳥開始出殼了!
  • 烏鶇雛鳥救助餵養方法新手指南
    這是因為,一方面並非所有雛鳥都應該撿(或救),錯撿(或錯救)就是害了它(如出窩學飛的幼鳥);另一方面撿鳥都是偶然行為,很多人之前並沒有飼養經驗,匆忙之中撿回家通常沒幾天就養死了。就算僥倖養大了,由於是人飼養出來的,沒有任何野外生存經驗,放生即為殺生,通常很快就會死掉。
  • 如何飼養鷯哥鳥?
    鷯哥可用中型或大型竹製鳥籠飼養,一般用飼養八哥籠具飼養,籠內設有大型食罐(8釐米*6釐米)和水槽各1個,軟食罐1個。棲木離籠底不宜太高。鷯哥是比較怕冷的籠養鳥,北方冬季及早春需加罩籠衣。飼養鷯哥應從幼鳥開始飼養,最好選6~12月齡的幼鳥進行調教馴熟,並可放養。
  • 八哥幼鳥墜落孝昌好心市民暫養網籠中 老鳥每天飛過來餵食
    7月8日早晨,家住孝昌縣新城區黃灣村八米北巷的黃先生,發現一隻八哥的雛鳥從4樓頂跌落下來,看到巷子裡人來人往,擔心小鳥會有危險,於是將小鳥裝進釣魚的網籠養了起來。結果當天下午就見到了讓他感動的一幕:八哥幼鳥的父母主動來給籠中的幼鳥餵食。
  • 這份養殖手冊,請大家收好!別錯過
    鴕鳥的營養來源很廣,屬於雜食性鳥類,主食草、葉、種子、嫩枝、多汁的植物、樹根、帶莖的花、及果實等等,也吃蜥、蛇、幼鳥、小哺乳動物和一些昆蟲等小動物。人工飼養的鴕鳥,用合成飼料餵養,鴕鳥在吃食的時候,總是有意把一些沙粒也吃進去,因為鴕鳥消化能力差,吃一些沙粒可以幫助磨碎食物,促進消化,且不傷脾胃。
  • 受傷蟒蛇和紅耳鵯幼鳥被救治
    7月18日,南澳森林巡防隊致電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稱,在鹿嘴山莊有一條受傷蟒蛇需要救護。救護人員趕到後,經過檢查發現蟒蛇頸部和嘴巴均有外傷,傷勢較重。救護人員現場對傷口處理後,接回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動物醫院進一步觀察和治療。蟒蛇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牆洞中撿到三隻幼鳥
    (記者陳奇雄 實習生王一凡)一名男子給別人家安裝空調時,從牆壁上一個廢棄的管線孔中撿到了三隻幼鳥。他把它們帶回家中暫養,併到地裡挖蚯蚓及購買麵包蟲餵給它們吃。他不知道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該如何處理這些幼鳥。    市民徐先生是東湖風景區鼓架村人,是一位空調安裝工。他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本村一戶人家有一棟私房。
  • 成群的老鼠在英國海島上攻擊信天翁,活活撕掉它們的肉還吃掉幼鳥
    成群結隊的老鼠攻進信天翁的巢穴中,它們殘忍地撕咬成年信天翁的皮肉,還活生生地吃掉它們的雛鳥。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表示,這種新現象將會帶來一場「環境災難」。 戈夫島上居住著世界上約99%的特島信天翁(Tristan albatross),這個風景優美的小島是鳥類和植物的天堂,它是少數幾個沒被人類破壞,生態保持完好的島嶼之一。
  • 畫眉鳥雛鳥難得,學會這招讓你年年都有成窩的雛鳥
    畫眉鳥分打鳥和唱鳥,無論哪種畫眉都有無數的鳥友衷心追捧。比起其他鳥類畫眉鳥的名堂也比較繁多,有老山,老鬼,原毛,窩雛等等。有很多鳥友養畫眉都喜歡從雛鳥開始餵養,因為雛鳥比較容易親人,從小餵大會對人產生依賴感,甚至可以在主人的手上或者肩膀上盡情的鳴叫。
  • 帶鸚鵡幼鳥回家,第一周該如何飼養,你知道嗎?
    哈嘍,大家好,我是被鸚鵡耽誤的廚子,上一期給大家介紹了鸚鵡鳥籠擺放大有講究,這4個地方千萬別放,看看你放對了嗎?,今天給大家介紹,虎皮鸚鵡幼鳥帶回家,該如何飼養呢?鸚鵡到家第1天購買虎皮鸚鵡的渠道有很多,花鳥市場、快遞、同城鳥友,虎皮鸚鵡接回家以後,首先先把虎皮鸚鵡放進大鳥籠裡,鳥籠裡面放滿食物和飲用水,讓其自由啄食。很多鳥友把虎皮鸚鵡接回家,內心非常的興奮開心,但是還請你努力的按捺住興奮的心情。第一天儘量不要撫摸虎皮鸚鵡,讓虎皮鸚鵡休息,不要過度打擾,讓虎皮鸚鵡熟悉新的環境。
  • 烏鶇幼鳥險成家犬美餐
    救下烏鶇鳥「你這也不像是貓頭鷹啊?」烏鶇幼鳥民警將小烏鶇帶回派出所後,放進一個紙箱,悉心呵護著,向動物保護協會工作人員了解小烏鶇的食性,給小烏鶇餵了蚯蚓和水。
  • 白頰黑雁幼鳥的嚴峻考驗,生命的頑強讓人驚嘆不已
    在這一窩剛剛出殼的白頰黑雁中,總共有5隻小白頰黑雁,它們的父母將鳥巢築在一座大石塔之巔。只有這個如此極端孤立的方法,才能確保它們的幼鳥,遠離地面的食肉動物。但這樣的方式,也有個代價需要付出。五隻小雁待在這上面,也許是安全和溫暖的。
  • 臺拉拉山探美記:自然保育有真經 幼鳥跌落有人管
    如今每年遊客已逾22萬人次,蜂擁而至的人們肆意踐踏樹木周遭土壤,造成水土流失,樹根裸露,有兩棵巨木因此而倒伏,園區不得不為人行道旁之巨木設置木柵,以防再度傷害。此外,人為幹擾過多,當地野鳥的覓食、繁育等也頗受影響。看到記者聽得津津有味,賴先生問道,如果在林區漫步,你突然發現地上有一隻從巢中跌落的幼鳥,該怎麼辦?  爬到樹上放回巢中?這個有攀爬難度。等待母鳥來尋子?
  • 四川米易:警民愛心接力 救助貓頭鷹幼鳥
    人民網成都7月18日電 (李平 趙祖樂)7月16日20時許,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公安局草場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有一隻奇怪的鳥,長得酷似老鷹,撲騰著翅膀,卻怎麼也飛不起來。由於擔心幼鳥不會飛,長時間在路邊恐有危險,好心地將幼鳥保護起來,並撥打了電話向民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