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30 05:17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瀏覽:4769
明清時溫州傳遞文書的驛道 湖嶺紙農去瞿溪街賣紙的要道
鄭育友 文/攝
瞿湖古道,是明清與民國時瑞安湖嶺至溫州鹿城必經之路、商旅通道,是溫州府傳遞文書的驛道,也是湖嶺紙農擔紙去甌海瞿溪街賣的要道。這條古道,起於今瑞安市湖嶺鎮湖嶼橋老街,止於今甌海瞿溪鎮瞿溪老街,古道長計20公裡(4鋪路)。
古道開始於湖嶼橋老街,步下老街紙亭右面石級,穿過東洋降200來米長的防洪石壩,到達歷史上以造屏紙著稱的村落湖東村,村在湖嶼橋老街之東而得名。穿村而過,農舍邊還可見造紙作坊、紙碓、紙槽的遺址。
古道在東岙壠(豬娘山山嶺)沿著石級而上,山坪上建有硬山式屋頂的東岙亭。東岙山不算高,但山林茂密,空氣清新。往東走,有一小山村名叫楓樹頭村。村下首有一條梅嶺,因嶺兩旁植滿依嶺而上的參天古楓樹,入深秋有「霜葉紅於二月花」之景觀,故此嶺又名為紅楓嶺。
循山邊行兩三裡,眼前是林溪社區石埠坪村,因進村必經一條石步嶺,村居在嶺坪上故名。村西有座屋頂歇山結構的亭,名叫新亭,古代十裡一亭,而從湖嶼橋老街至此,恰好是十華裡一鋪路。當年紙行好時,湖嶺紙農擔紙去瞿溪,熱天路過此亭,必入內小歇納涼。好善的人為紙農解渴,捐資在亭內設有石茶缸,燒伏茶供應,深受過往行人好評。
石埠坪村東首三岔口緊挨黃家壟村,據說村裡始居村民黃姓,又因在壟形山絳上聚居,故名。折向東南方向行1公裡,有東南村。出村再經過橋頭村、北源宮小村,一路沿山而行,雖都是與世無爭的小村落,但民風淳厚樸質,山清水秀,山花盛開,牛羊怡然自得,小溪清洌見底,十分悅耳清心。
古道接下來再經過林源村,村裡主要副業是造屏紙,至今尚遺留著造紙作坊。出林源村,再經過上甲村、下庵堂村。在下庵堂村邊道上,依山面溪,建有一座下庵亭,建於清光緒丙子年(1876),硬山式屋脊,木石結構,上方橫梁拱鬥相託,刻有精美圖案。亭三面砌巖牆,左右兩邊牆留有門洞,古道從中穿過,為半封閉的廊道古路亭。亭外流淌著與古道平行的分水城溪。亭臨溪一側,有供過往行人歇腳休息的美人靠。據該村老人說,這亭是瞿湖古道上的咽喉,南來北往行人必歇之地,早年這裡非常熱鬧,不但白天過往客商(販山貨的、購南貨的、賣水產的)絡繹不絕,而且夜裡擔紙客腳步也未停息過,舉著燈籠火把過往,比二月二放燈還鬧熱。
出下庵亭,進入兩面巨峰聳立、崢嶸陡峭的峽谷。古道就在懸崖峭壁下,似蛇蜿蜒順山向東伸延。因古道在此打了十二個轉折,故名十二盤。峭壁間一綹綹瀑布,山澗裡流淌著碧玉似的溪水,清澈見底,在水邊平坦的大巖石上,還有形似大鑊的「仙人鑊」和狀如足印的「仙人足跡」的巖石奇觀。
古道隨後爬上分水城嶺,向上踏蹬700多石級,在甌海與瑞安交界地,有一條建於元末明初的古城牆,上刻「分水城」三字。城牆由條石疊成,長約1000多米,闊約5米,高10多米,每塊條石重約100公斤。城牆西面以高山為屏障,南為大伏山。站在城頭,俯視四周,氣勢雄偉壯觀。《浙江水陸道裡志·永嘉縣分圖》上就標有分水城嶺,而分水城既是當年永嘉瑞安兩縣縣界象徵物,又是永瑞交通要塞,是古代軍事防禦建築,起著保衛溫州府的作用。出分水城,往北下行,可見一座三間平頂石結構的古亭,名為永瑞亭,亭石柱上刻有「庚辰年冬立」,大約是建於清光緒六年。
依古道往下行,漫山遍野開滿山花,若駐足回望分水城與古亭,真有「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意象。山邊多處還聳立著好多奇崖怪石,不但以形似得名,而且還流傳著美妙動聽的故事,如「蛙蟆崖」(傳說這隻蛙蟆原在青田,因吃掉田裡麥苗而被農民趕到這裡,鏟去一條腿,坐化為石崖),「船樁崖」(傳說古時神仙划船停泊在此,在巖上系過纜得名),「金雞崖」(傳說這隻金雞是從青田方山飛來,因它作怪,被五雷轟化為石頭),「麻餈崖」(傳說由賣綃客的乾糧麻餈化成),「綃籠崖」(傳說賣綃客成仙上天去,留下綃籠化成)。
自分水城北行幾公裡,有一塊神奇獨特的天然大石巖叫「石崖屋」(原稱「仙人屋」),巖前古木參天,泉水叮咚。巖底下大約有70多平方米空洞,能容納300餘人休息。崖背上平坦,刻有民國廿七年(1938)王卓書的隸體「石崖屋」三字。石崖屋內立有清光緒十九年(1893)廣西學政、瑞安名人孫鏘鳴撰的《分水城至瞿溪、雄溪兩路種樹記》碑文。碑文讚頌了瑞安對坑地方王某和信士、鄉耆等人資助築路造林的義舉,真正解決了過往行人的納涼難。現道路兩旁楓樹林立,濃蔭蔽天。入秋,紅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離石崖屋下行,山路分為左右兩條。左路到瞿溪橫坑嶺腳,嶺腳邊有知止亭,亭下有潭,越溪有古丁步,就轉入瞿溪老街。據說民國時瞿溪有小木船上百艘,日夜吞吐著西部湖嶺山區鄉村的屏紙、山貨和溫州城日用百貨、水產藥材等貨物,這些貨物都得靠擔夫通過兩地間的瞿湖古道運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