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智谷趨勢 ,作者智谷君
智谷趨勢
胡潤百富榜最具影響力財經自媒體TOP10,新中產的決策顧問,幫你看清宏觀趨勢和財富真相
◎智谷趨勢(ID:zgtrend) | 逍道一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攪得國內外波詭雲譎。
在這樣的節骨眼上,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等建議發布,亮點頗多。
比如,時隔55年,公報中再次出現了「備戰」的字眼。再比如,提出「實施積極應對老齡化國家戰略」等,這在《》一文中有詳細論述。
諸多引人關注的表述中,有個新提法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很多人不知道,今天的區域平衡已經到了非常緊迫的臨界點——
1935年,胡煥庸在地圖上劃出了一條呈東北-西南走向的線。這條線最重大的意義在於,它在人類的歷史上第一次清晰界定了中國的人口分布。
但今天,一條比「胡煥庸線」更重要的分界線,在中國大地上悄然浮現。它,就是位於北緯31度的「長江防線」。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地理大發現的重要性。
守住這條長江防線,是未來五年,也就是十四五計劃期間的重中之重。它的成敗,幾乎決定了大國崛起的勝負。
如果說胡煥庸線界定了中國的人口分布,那麼長江防線則界定了中國經濟權重的分布。
大家知道,北緯30度之於世界是一條神奇的線。人類最初的文明幾乎全部誕生在這條線上。
但在今天看來,北緯30度附近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偏差。唯獨在中國,由於青藏高原改變了大氣環流,為中國北緯30度附近帶來豐潤的降水,延續了文明的繁榮。
上海、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寧波、武漢、長沙、成都、重慶均位於北緯29度-31度這個區間。
而這片地帶,幾乎囊括了中國全部的頸部城市(強二線城市),還有1座頭部城市。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通過對全國城市的競爭力比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2017-2018年,北緯31度以北的大部分地級以上城市排名在下降,平均下降6.5位;而北緯31度以南的地級以上城市排名在上升,平均上升5.2位。
由於北緯31°與長江大致平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將其稱為「長江防線」。
「過去人們一般只知道它是一道歷史上的軍事防線,沒人從城市經濟的角度去認識它。」
眾所周知,中國南北的傳統分界是秦嶺-淮河一線,但具體經濟活動與地理、氣候的分界並不完全重合。
這幾年,中國經濟「南強北弱」逐漸取代「東強西弱」成為顯學,但鮮有人追問南北經濟化的具體分界。「長江防線」的出現,讓中國在經濟和城市發展的維度上,有了一道明確的南北界線。
長江防線以北,是一大片黯淡的、失速的城市,往往伴隨著資源枯竭、投資低效、債務高企等問題,在不斷找尋突圍的方向。
而長江防線以南,則完全是一片相反的景象,無數城市站立在全球競爭的前沿,如同春風吹拂著大地,充滿生機。
經濟觀察報城市版主編宋馥李指出,「長江防線」的南邊,城市以及城市群蓬勃發展,競爭力提升速度普遍超過了北邊的城市。
「如果不能守住長江流域這條「經濟防線」,使北方城市放緩的趨勢繼續向南方蔓延,將會對中國經濟非常不利」。
如果說,胡煥庸線是農耕文明時代難以逾越的界線,那麼「長江防線」很可能是工商業文明時代難以跨越的鴻溝。
這點恰恰是我們最不願看到的局面。
「長江防線」南北的分化到底有多嚴重?
我們把各自領銜城市拿出來溜溜,大家就清楚了——
在排名升降趨勢方面,南邊的城市非升即平,表現強勢穩定。北邊除了鄭州,基本只降不升。
在經濟增速方面,南邊除了蘇錫杭和擠過水分的重慶,漲勢均喜人。北邊除了西安,全差強人意。
在人均GDP方面,除了人口基數太大的成渝,南邊均有不錯表現。北邊依舊很黯淡,貴為直轄市的天津居然排名第56。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北緯31度串起了中國第1大城市、第5至第9大、第11大城市,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頸部城市黃金線。
今年一季度南京已經反超天津,一度掉隊的武漢在三季度也官宣重回前十。所以,等明年公布2020年GDP數據,天津大概率會跌出TOP 10。
如此,北緯31度以北,只剩北京一座TOP 10了。
這是非常令人震驚的事情。因為在過去一百多年來的歷史從來未曾發生過,是真正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如果北方想扭轉頹勢,顯然需要將「長江防線」進一步北推,才不至於全面塌陷。
其實在北方內部,也有一種不好的趨勢在蔓延。
對比改革開放42年來中國城市格局的變化,1978年TOP 20城市中南北比例為9:11,北方反而佔優勢。
圖源:吳曉波頻道
2008年南北比例反轉為13:7,北方露出頹勢,但還不算太糟。
到了2019年,這一比例就變成15:5,失衡愈演愈烈。
圖源:吳曉波頻道
大家有沒有發現東北城市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從這份榜單上「消失」?當年與上海並稱為「上青天」的天津、青島也是一退再退。
整個北方存在上升勢頭的,只有鄭州。
但這正反應了另一個大問題。
東北塌陷,天津、青島黯淡,北方內部同樣出現南北分化。除了北京,北方最有活力的地方正迅速南移,不斷靠近「長江防線」。
這幾年表現亮眼的鄭州和西安均位於北緯34度,離北緯31度很近了,也是北方最靠南的大城市。
某種意義上,北方想扭轉頹勢,就看能否守住鄭州-西安所在的北緯34度。這是北方經濟最後的防線。
鄭州、西安共同穩住北方經濟,是有底氣的。
時間回撥到1998年,當時北方經濟熱火朝天。坐擁全國第二大油田的山東,依靠重工業重回GDP第二寶座。山西靠煤炭致富則更簡單粗暴。陝西小縣城神木都能憑藉地下有「礦」,開創全國首個全民免費醫療的「神木模式」。
鄭州當時的選擇是高規格修鄭東新區。但2010年,美國商業內幕網曝光了一系列鄭東新區的衛星圖,冠以「中國最大鬼城」的稱號。
也是在那年6月20日,時任河南省長親自到機場迎接一位客人——郭臺銘。為表示誠意,鄭州早在3年前的2007年就專門成立「富士康集團鄭州投資項目推進小組」。
「富士康效應」激活了鄭州。聚集效應下,創維、中興、OPPO等一系列手機廠商紛紛入駐。
2012年,以煤炭、鋼坯為代表的大宗商品暴跌,進入下行周期。依賴傳統資源和重工業的北方經濟模式就是從那時開始被重挫。
圖源:飯統戴老闆
鄭州反而通過沿海轉移而來的製造業、如火如荼的臨空經濟、越來越密的高鐵網絡,度過了那一輪寒冬。
昔日被媒體唱衰的「鬼城」鄭東新區煥發生機,為蓬勃發展的CBD提供了有力的空間依託。
後來隨著城市掀開搶人大戰,河南的人口優勢也成了鄭州的王牌。
相比東北三省一共才一億人口,河南一省就有一億。東北大地上分布著4座副省級城市,而鄭州在中原大地沒有對手。
此外,與成都、武漢相比,鄭州在省內首位度明顯偏低。這恰恰說明鄭州還有大量省內資源可以吸附。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西安。
相比鄭州,西安要搶人和吸附省內資源面臨的難度更大,畢竟陝西才3000萬人口。不過如果把西北五省全部加起來,這裡則有一億人口。比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幸運的是,西安在大區內沒有對手。
蘭州長期不溫不火,銀川、西寧體量偏小,輻射能力唯一可以抗衡西安的,只有烏魯木齊。
但近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安全穩定成了新疆的最優先項。烏魯木齊收縮,反而讓西安收穫了烏魯木齊的腹地。某種程度上,西安的勢力範圍正在擴張。
此外,中美對抗也成了西安的新機會。
因為中美越脫鉤,西安就越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在「雙循環」新格局中,西安是真正的大國心臟。
西安遠離沿海,深居內陸。這個地理位置放在往常,絕對是缺陷和短板。但當前國際形勢已發生劇烈變化,西安背後的大西北成了相當縱深的戰略迴旋空間。
這樣的背景下,西安的城市地位可能會得到重估。
不過南北經濟失衡的大背景下,對鄭州和西安的討論顯然不能簡單放在城市絕對實力的對比中。如今北方城市失聲,鄭州和西安迫切需要找到身處其中的更大使命與戰略定位。
在十四五計劃中,高層強調強調:「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中國的區域經濟版圖,迎來了新一輪重塑的機會。
之前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紛紛上升到國家戰略,分別驅動華北、華東、華南。
成渝雙城經濟圈,最近就在「內循環」的背景下,成為第4個國家戰略城市群。
成渝得到了高層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此前與其暗戰「老四」的長江中遊城市群,則顯得頗為失落。
不過,隨著「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的推進,未來五年長江中遊城市群很可能會成為第5個國家戰略的城市群。受益者是武漢、長沙等城市。
長江中遊城市群地跨三省21市,是中國最大城市群。2019年常住人口和GDP總量,已僅次於長三角。
圖源:搜狐城市
長江中遊城市群最大問題是內部缺乏協同,湘、鄂、贛產業重合度較高,均形成了以鋼鐵、建材、汽車等為主的產業結構。
成渝曾也面臨過類似問題,長期競爭多於合作。隨著成渝進入頂層設計層面,兩城才從對手變成夥伴。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以武漢為中心引領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
當前武漢遭遇疫情衝擊,國家為其推出一攬子扶持計劃,一大批大項目競相落地武漢。疫情衝擊才過半年,一季度增速下跌40%的武漢,三季度已重回前十,顯示出了異常強大的韌性。
長沙也沒閒著。9月16日-18日,高層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
9月21日,湖南入列新一批自貿區,重點立足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等優勢產業。時至今日,長沙擁有4家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以及200多家配套企業,是名副其實的工程機械之都。
長江中遊城市群如果繼長三角、大灣區、成渝之後,上升為國家戰略,那麼「長江防線」南側又佔了壓倒性優勢。
再看看「長江防線」北側:
北京受困於城市承載限制,過去幾年忙著疏解非首都職能。今年卻又史無前例地,擔當起自貿試驗,試圖引領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在政治與經濟之間,北京的定位似乎有一點搖擺。
天津尚處於經濟調整的復甦期。加之雄安橫空出世,天津在接受北京輻射方面的恐怕只能重新謀劃。
大連被腹地拖累,如果東北遲遲無法振興,大連作為物流和航運中心的優勢就無法徹底發揮。
青島手握「上合示範區」等一手好牌,但如今山東選擇強省會模式,做大濟南,青島有一絲尷尬。
隨著南方的進一步崛起,留給北方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參考資料:
《中美脫鉤之勢下,西安這座軍工大市的重要性超過90%中國人的想像》旺角黃漢城
《在隱忍中崛起:鄭州憑什麼成為北方的黑馬?》陳暢,飯統戴老闆
《誰是三大灣區「接班人」?成渝城市群欲脫穎而出》宋馥李,中國國家地理
—END—
#精選文章#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十四五規劃背後:北緯31度驚現「長江防線」,守不住將對經濟不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