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城市不能丟了文化
6月25日,2011大連(金石灘)藝術論壇在金石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該藝術論壇由遼寧報業傳媒集團半島晨報社發起,大連澄見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主辦。本次藝術論壇是大連近年來舉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藝術論壇,國內著名藝術批評家劉驍純、慄憲庭、水天中、賈方舟、王林、徐虹、林學明、盧新華、陳默等2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論壇共分3個主題,分別是:當代藝術與城市發展學術研討、社會雕塑與行為藝術理論茶會、于振立繪畫藝術收藏展。這些話題雖然發生在藝術領域,卻直指現實生活,涉及城市拆遷、工業遺產保護、如何讓市民能夠參與到更多的藝術活動中等,同時也關注了大連的一位藝術家于振立。專家學者用最直白、深刻的語言,奉獻了一場思想盛宴。
1城市建設丟失了文化
關於工廠搬遷,廠房到底讓位給誰的問題,中國當代藝術界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策展人、批評家慄憲庭直言:從城市的建築看到城市文化發展的脈絡,我們拆了很多不應該拆的建築,包括一些舊工廠,我覺得沒有必要拆,可以做一個文化區域。讓藝術家進駐,形成一個文化的新景觀。現在我們去紐約不可能不去SOHO,在那裡,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藝術搖滾樂,包括一些現代舞蹈,很多當代的藝術家都是從那裡成長起來的。
慄憲庭說:「去年荷蘭著名的電影紀錄片導演來中國參加我的電影論壇,先領他到宋莊,然後送他到北京城,都已經進北京城了,他還跟我說他要去北京,因為他眼前的北京已經沒有以前的影子,他很生氣,『我不是去曼哈頓,我要去老北京。 』上個世紀70年代他在中國呆了有一年多時間,他印象中的北京完全變了。 」
慄憲庭說,我們大量的拆遷,毀掉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1959年前北京城還比較完整,到現在已經徹底沒有了,有人給出很多原因,但我覺得根本原因是文化價值體系的一種破碎。我們應該深刻反省:我們現在的城市建設,丟失了什麼?丟失了的是文化,中國城市不應該走和曼哈頓、紐約完全一樣的道路。
關於城市,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主題空間設計工作室導師林學明說出了他的思考。他說,城市不能千篇一律,比如,大連不一定要走紐約、香港、東京、上海、廣州的路子,大連一定要利用好本土的自然條件,回歸自然是一種最前衛的思想。
2一個城市沒有美術館怎麼談藝術
中國的很多城市沒有美術館,大連近兩年籌建了一批美術館、畫廊,美術館到底會對城市的文化起到怎樣的作用?
批評家、策展人賈方舟說:「美術館影響一個城市。北京宋莊是當代藝術家的聚集區。曾經有這樣的一個說法,通縣是屬於北京的、宋莊是屬於中國的、小鋪村是屬於國際的。外國人到中國來,他想看的首先是故宮、長城,然後還想看宋莊,這可以反映出當代藝術和一個城市是什麼關係。 」
美術館的建造對一個城市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說西班牙的畢爾巴鄂,是一個非常小的城市,這個城市一年要接待150萬遊客,很多人是衝著美術館去的,所以有人評論說,畢爾巴鄂美術館的建築本身已經打敗了所有的藝術作品,人們來到這裡,首先欣賞的是這裡的美術館。
只有一個美術館,沒有展覽也是不能想像的。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徐虹認為,只有展覽才能表現美術館的品位,以及它的文化特質。同時,展覽要成體系,要有連貫性。這些展覽告訴人們什麼,觀眾通過這些展覽獲得什麼。
所以徐虹提醒,如果一個城市要真正地在文化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第一,就是美術館的運作要符合規範;第二,收藏家要承擔起責任來。收藏家除了要收藏目前市場走紅的作品以外,還要有歷史和文化的眼光,要敢於收集一些所謂的「垃圾」作品;第三,收藏家、政府和公共事業的熱心者一定要想辦法從民間發掘可能發生的藝術因子。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美術評論家王林建議大連搞 「雙年展」。 他說:「威尼斯雙年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威尼斯這個城市跟大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為它是一個旅遊城市,有吸引力;大連也有很好的條件,我覺得大連也可以策劃自己的雙年展、三年展或者是文獻展等。一個城市有這樣比較大型的、持續的展覽體制,對其文化推動是非常大的。 」
3建設博物館要有自己的定位
一個城市的文化建設離不開博物館,博物館是一個城市文化品位的體現。研討會上,專家、學者針對大連澄見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要在大連建博物館的想法進行了討論。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負責人盧新華說,作為城市的博物館,它的建立和定位,肯定是要和這個城市的文化視線定在一個高度上,你的視線定得越高,博物館的品質、影響力也越高。一個城市的文化語言,會通過博物館體現出來的。
盧新華說:「城市的改造、建設、發展不是一個文化學者能夠左右的,權力、資本、各種複雜的東西都在和文化較量。」他對大連澄見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文化擔當表示敬佩,並對他們的建設方案表示贊同。他說:大連不能盲目參照某一種模式去提出自己的博物館建設方案,還是要有自己的定位、視野、地域的文化特徵,你這個博物館要有世界性的語言,但也要有你自己文化的風格、文化的特性和獨特的東西,要有別人不可複製的東西。
4通過于振立現象反省城市存在的問題
「社會雕塑與行為藝術」討論是本次藝術論壇的一場壓軸大戲,除了討論「行為藝術」在歐美、中國的情況,專家學者還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集在了畫家于振立身上。于振立曾是宣傳畫領域的一個重要畫家,後來進入油畫領域,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畫家在1994年突然躲進了深山,用18年時間「做」房子,這個房子的原材料大都是來自城裡的已經退役下來的破桌、爛凳子、廢輪胎、舊電視、空酒瓶子等。其以「行為藝術」的方式開闢了一個新領域。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當下的城市建築缺少對自然的敬畏,都是一些非人性化的建築。而于振立的房子是一個 「社會雕塑」。慄憲庭將于振立的裝置藝術聯想到藝術與城市的發展,他說,于振立離開城市,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象徵,「可以通過于振立的例子反省城市存在的問題。像于振立這樣的居住方式,也可以繼續擴展。 」著名評論家劉驍純認為,社會雕塑這個概念不應該封閉在人的藝術上,可以放大、可以展開,可以指一部分行為藝術。從行為藝術當中關注一些能用社會雕塑的概念來解釋的藝術現象,「應該多研究這樣的一些現象。 」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水天中說:「在我看來,不管是社會雕塑也好,或者是藝術家對自己欲求的營建,都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態度和方式是不同於凡俗的,是對一般的世俗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提出挑戰。于振立對自己寓所的修建,融進了自己的藝術創造。在于振立的建築裡,把環境問題、人類對地球資源的破壞的思考,引用到這裡面。好多廢舊物品的利用也顯示出他的藝術個性。 」
林學明說:「這次來的時候我就聽說于振立逃離城市18年,他這個行為不是逃離,我覺得他是站在時代的最前面,以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身份對城市建設進行思考,用一種積極態度面對社會的變革。我覺得應該把于振立本人的這種藝術行為、生活態度跟一個城市如何發展結合起來。 」
本次活動的主辦方發言人商成光說,于振立先生是一個個案,他為什麼這麼做,他代表了一種聲音,這種聲音是吶喊,或者是一種批判。他用18年的生命過程轉換到一個建築裡,這一點是沒有人能夠做到的。18年沒有畫畫,他用自己的藝術行為發出聲嘶力竭的吶喊,愛護我們的環境、愛護我們的家園。
□本報記者/楊 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