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成諾蘭「滑鐵盧」?對比《盜夢空間》《星際穿越》

2020-12-26 新華網山東頻道

  《信條》成為諾蘭最受爭議的一部長片。自9月4日上映四天以來,《信條》一直屈居於已經上映三周的《八佰》,未能奪得單日票房冠軍。口碑也一路下滑,豆瓣評分從最初的8.4分下降至7.9分,成為諾蘭少數不上8分的作品。

  諾蘭的作品一向被貼上「燒腦」的標籤,看一次是沒法完全搞懂的——這已經成為所有觀眾的共識。只是《信條》出來之後,越來越多觀眾開始思考:到底是電影真的很難懂,還是諾蘭故意讓你看不懂?

  票房

  首周表現不敵《八佰》

  9月4日上映首日,《信條》收穫綜合票房5699.67萬元,僅次於已上映15天、斬獲20億元票房的熱映大片《八佰》。而最關鍵的首周票房表現也未如預期:目前才剛剛突破2億元。

  受口碑等因素影響,《信條》上映次日的排片比便開始下滑,上座率也在《八佰》之下。目前,貓眼票房專業版給出票房預測為4.57億元,估計難以達到前作《星際穿越》突破8億元的優秀票房成績。

  至於北美方面,《花木蘭》選擇不上院線、進行網絡流媒體放映,這對《信條》而言是個好消息。《信條》於9月3日在北美上映,目前收穫2020萬美元的票房,創下自2006年《致命魔術》以來諾蘭作品的開映票房新低。

  不過,基於疫情的巨大影響,只有65%的美國影院逐漸復工,其中市場規模最大的紐約與洛杉磯仍未開放影院。《信條》如今仍位居美國國內票房首位,對北美影市的復甦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目前《信條》全球票房已達近1.5億美元,與製作成本2.25億美元還有一定差距;據業內人士估計,本片需要在全球範圍內收穫4億美元才可達到收支平衡。

  爭議  

  簡單問題複雜化

  有趣的是,不少觀眾不約而同地把《信條》比喻為一場「考試」,有觀眾評價:「《盜夢空間》像全市統考,穩住思緒即可遊刃有餘。《星際穿越》像高考,狀態拉滿,也會留下遺憾,出了答案估分時即可瞭然。這部《信條》,像零基礎參加奧數競賽,考完覺得自己只能得零分,唯有復讀方可解恨。」

  又有人說,看《信條》的過程「倍感折磨」:「像是在參加物理競賽。諾蘭沒有試圖和觀眾平等地交流和溝通,而是冷冰冰地把龐大的信息量拍在了銀幕上,你還沒嚼透上一句話,下一句話又緊跟塞了進來。做個觀眾太難了,這道題我不會。」

  以往的諾蘭一向對普通觀眾友好,喜歡借角色之口詳細解釋電影的核心概念(雖然這也是他為一部分影迷詬病的地方)。不過,《信條》裡,他引入了「時空逆轉」「時間鉗形運動」等更加難以消化的概念,卻幾乎完全忽略了「解題」這一步驟,甚至在本該著重呈現的地方一筆帶過:比如主要角色到底逆轉了幾次?最後一場沙漠中的鉗形大戰到底如何進行?主角截獲算法與女主角在遊艇上殺大反派是發生在同一時間的事嗎?……由於最基本的核心概念都顯得模糊不清,因此對大部分普通觀眾而言,觀看《信條》的體驗顯得混亂而疲憊。

  有影迷認為諾蘭這次在故弄玄虛,將簡單問題複雜化,甚至連時間逆轉而產生的邏輯問題都沒有觸及到,只是一味地將「時間逆轉」當成一種工具。有網友評價:「與其說『燒腦』,其實是『繞腦』,把概念、情節線索強行複雜化卻又一直只在表層兜圈子,最終出來的效果就是異常割裂式、景觀運動表象式的呈現。」

  這部新作甚至連畫面都不如以往吸引了。《信條》在視覺上也下了不少工夫:電影中呈現了一個正向和逆向同時存在的世界,並分別以紅藍色調來區分正向空間和逆向空間;動作戲也別出心裁,在拍攝逆向空間時,「實拍狂魔」諾蘭並沒有採取正拍倒放的方式,而是要求演員直接表演出倒放效果。但總體而言,《信條》的視覺效果仍比較平實,缺少《星際穿越》的「時間實體」、《盜夢空間》的摺疊都市等炫目的視覺奇觀。

  角色淪為工具人

  「工具人」也是目前《信條》評價的高頻詞:「諾蘭為了炫技犧牲了故事和人物,觀影體驗非常差。老套的拯救世界的故事,但沒有一個角色有足夠的驅動力,都只是在模板化地跑劇情。」

  實際上,剝離晦澀難懂的科學概念,《信條》的故事並不複雜,甚至還沿襲了《007》系列等特工電影的套路:炫目的異國風光——電影跑遍三大洲的七個不同國家,從英國、美國、東歐、南歐、印度再到北歐;心理變態的大反派——俄羅斯能源大亨薩託身患重病,卻要全人類給他陪葬;毫無前因後果的感情戲——男主角突然之間對薩託的妻子凱特產生異樣的情愫。

  《信條》中的每個角色都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好讓劇情推進下去,一些設定就顯得頗為不合理。為了讓大boss薩託的妻子凱特倒戈,電影花了不少篇幅描寫薩託與凱特的矛盾,卻顯得非常生硬。薩託明明是個憑一己之力就可以毀滅整個世界的大boss,他與凱特之間的矛盾卻幾近雞毛蒜皮:他抓住了凱特賣假畫的證據,以此要挾不讓她離婚(不然凱特就要去坐牢),也不願把孩子的撫養權給她。有觀眾吐槽:「最終大boss竟然還得跟老婆爭奪孩子撫養權,我仿佛在看國產家庭劇。」

  更失衡的是,男主角與搭檔尼爾之間跨越時空的友情本應成為電影情感主線,兩人的對手戲卻並不多。結局中尼爾身份曝光的一幕本應成為影片的情感高潮,現在看來卻顯得突兀。

  諾蘭的過往表現

  與《信條》並稱「時空三部曲」的《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分別位居豆瓣TOP250的第九和第十二位。

  2010年首映的《盜夢空間》收穫了4.62億元票房,是2010年內地電影票房總排行的第五位,豆瓣評分9.3分。該片同樣以新奇的電影結構讓觀眾高呼「燒腦」,但其程度遠不及今日《信條》的全民「看不懂」。

  《星際穿越》豆瓣評分同為9.3分。這是諾蘭在國內票房表現最優秀的影片,2014年首映時收穫7.55億元票房,上映之初與《信條》表現不相上下,但在後續上映中越戰越勇。此外,該片在今年國內重映中也獲得1.21億元票房的好成績。

  諾蘭上一部在中國內地上映的作品是《敦刻爾克》。雖並非諾蘭一貫擅長的科幻類型電影,但也獲得了3.39億元票房,在引進公映的戰爭片中名列前茅。在三年前公映時獲得多數好評,豆瓣評分穩居8分以上。

相關焦點

  • 諾蘭《盜夢空間》改編成遊戲未果 仍對此保有很大興趣
    近年來《生化危機》、《古墓麗影》等等遊戲IP改編成電影的作品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但是電影改編成遊戲的情況還是很少見的。近日,好萊塢著名電影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有興趣把他的電影作品改編成遊戲,以下為詳細信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 諾蘭新片"信條"與"盜夢空間"有何聯繫?
    時光網訊 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大片《信條》近日首發動態海報,海報當中的回文片名「TENET(信條)」像時鐘般不停旋轉往復,畫面也在黑白兩色之間切換,陷入無限循環,充滿時間的儀式感與神秘色彩。  另外,影片的粗略劇情介紹也浮出水面,被描述成「一部圍繞著國際間諜活動的動作史詩電影」。  「時間漩渦」「間諜活動」這兩個元素都令人想起諾蘭的《盜夢空間》;此前諾蘭曾說,會通過電子遊戲拓展「盜夢空間」宇宙,不過後來並沒有實現。
  • 星際穿越重映票房破億,再創影院復工新紀錄,網友:諾蘭太牛了
    根據貓眼專業版票房數據,截至8月14日00點00分00秒,科幻片《星際穿越》重映票房衝破了1億元的大關,成為復工以來首部重映票房破億的影片。《星際穿越》2014年11月12日在中國大陸上映,於今年8月2日在大陸重映,中國大陸首映總票房高達7.55億人民幣。此次重映票房破億,只用了12天,網友驚呼:諾蘭太牛了!《星際穿越》口碑強勢,超180萬人在豆瓣打出了9.3的高分,位列豆瓣電影榜第14名。
  • 6年後現刷諾蘭神作《星際穿越》,有了更多感觸與人生體悟
    因為第1次看《星際穿越》已經過了6年,早已忘記它傳達的核心概念,僅記得主要劇情,2刷之後,這才發現與導演最新作《信條》主旨一樣,第一點同樣警告世人,人類的自私造成地球環境糟糕。《星際穿越》中地球塵土飛揚,家中沒使用的碗盤、杯子都得倒放,土地也越來越不適合耕種,因此學校積極培育下一代當農夫,解決耕種問題。
  • 不要因為是諾蘭就可以吹,電影《信條》真的沒看頭
    他來了諾蘭導演今年帶著他的又一部燒腦神作《信條》來了,講真的看諾蘭電影有點累,真的太燒腦了。就像前面兩部我最喜歡看的電影一樣,《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這兩部我不下看了三次上才算看明白了,而這次的《信條》前幾天在網上下載看了一次,直接覺得自已智商不在線上根本就看不懂,前面至少有那幾十分鐘的電影看得我想睡覺挺無聊且無趣。
  • 《盜夢空間》紀念上映十周年重築舊夢
    最為驚喜的是,預告結尾還曝出諾蘭最新力作《信條》的炸裂畫面,前有「多重夢境」,後有「逆轉時空」,這個夏天諾蘭式奇境再續,狂掀影院觀影熱潮。燒腦盛宴奇境再續 王炸陣容值得N刷《盜夢空間》王者歸來,「奇境再續」版海報喚醒人們對旋轉走廊失重激戰經典場面的記憶,而新曝光的預告更是瞬間帶人們重回十年前顛覆想像的奇絕夢境。
  • 諾蘭再爆料:《信條》將打造史上最大戶外布景
    1905電影網訊 近日,據外媒報導,克里斯多福·諾蘭向媒體透露了一些關於自己的新片《信條》的更多細節,他表示片中有一場戲設置於荒廢的城市中,從中可以看到不斷崩塌的高樓大廈和斷壁殘垣,這一場景很有可能成為影史上規模最龐大的戶外布景之一。
  • 諾蘭《信條》沒看懂?看完這篇文章,解答你心中的所有疑問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是屬於科幻影迷的節日,在《星際穿越》《盜夢空間》復映過去不久之後,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最新的燒腦電影《信條》又登上了大熒幕,如果你同時還是諾蘭的影迷,那簡直不要太幸福!
  • 經典重映仍不過時,《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盜夢空間》票房佳
    《盜夢空間》為《信條》預熱《盜夢空間》在8月28日開始重映,截至8月30日記者發稿時,共收得票房近2000萬元。對於諾蘭作品而言,這個成績不算亮眼:諾蘭另一部經典作品《星際穿越》於8月2日重映至今,收穫了1.21億元的票房;而《盜夢空間》十年前在中國上映時狂攬4.62億元,位居內地年度票房榜第五位。
  • 《盜夢空間》曝「盜夢起源」特輯 再現多重夢境
    《盜夢空間》曝「盜夢起源」特輯 再現多重夢境 諾蘭用《盜夢空間》告訴觀眾沒有不可能。》再造奇觀締造令人驚嘆的「夢中夢」,需要大手筆製作,「盜夢起源」版特輯中諾蘭自曝:「拍《蝙蝠俠:黑暗騎士》時去了3個國家取景,而《盜夢空間》涉足6個國家。」
  • 《信條》算什麼「燒腦」片?諾蘭的套路沒有那麼深!
    很多演員都表示,跟諾蘭合作是一件超級好玩的事。因為他電影裡的所有奇觀,都是能實拍就實拍,無論是《盜夢空間》裡的翻轉迴廊,還是那輛真的能開的蝙蝠車,都讓演員樂此不疲。上班就像上遊樂園玩一樣,當然開心咯。比如《信條》中的時空逆流,《盜夢空間》中的夢境系統,《致命魔術》中的魔術。這些引人入勝的玩法,每每能帶給觀眾別樣的體驗,事後也令人津津樂道。
  • 《信條》音量過大引爭議,諾蘭為何熱衷於吵鬧音效?
    但對於諾蘭近幾年的電影,音量過大已經成了一個普遍爭議,更多人認為諾蘭是有意為之。那麼這麼做的目的究竟是什麼?不妨先聽聽諾蘭本人和其他評論者的說法。如果你在電影院觀看過他的前幾部作品(尤其是《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和《敦刻爾克》),一定也被各種音效「轟炸」過。《福布斯》評論家斯科特·門德爾森在他關於《信條》的影評中寫道:我不知道諾蘭為什麼要通過音效弱化人物對白。
  • 諾蘭新片《信條》炸真飛機,堅持7月上映,票房讓人擔憂
    今天不是愚人節,這可不是什麼玩笑話,點開熱搜,一向喜歡在自己電影裡「搞點東西」的導演諾蘭為了新電影《信條》的拍攝竟然炸了一架真的波音747 X1。 眾所周知,「克里斯多福·諾蘭」幾個字就等於是電影票房的金字招牌,在他入行20多年裡,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品,從《黑暗騎士》到《星際穿越》,從《盜夢空間》到《敦刻爾克》,這也就讓諾蘭
  • 漢斯季默任"星際穿越"配樂 與諾蘭第5次合作
    好萊塢配樂大師漢斯·季默   時光網訊 好萊塢配樂大師漢斯·季默近日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透露,他已經確定擔任克里斯多福·諾蘭新作《星際穿越》的配樂師,他將為影片譜寫全部配樂這是漢斯·季默與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第五次合作,前四次分別是:《蝙蝠俠:俠影之謎》、《黑暗騎士》、《盜夢空間》、《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可以說,季默的配樂使諾蘭的電影擁有了聽覺上的超凡魅力。
  • 真愛恆久遠 經典永流傳《星際穿越》重映票房破億
    ■銀幕首現五維空間,締造影史經典。新快報訊 記者聶青報導 由傳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經典科幻燒腦巨製《星際穿越》自8月2日重映以來,掀起觀影熱潮,連續斬獲票房榜日冠軍、周冠軍,日前影片重映票房累計破億。隨著8月28日《盜夢空間》重映、9月4日《信條》上映,諾蘭的三部片子為影市回暖注入生猛活力。
  • 「時間魔術師」諾蘭大片《信條》,能否拯救受疫情影響的影視業
    從可能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造成人類文明毀滅的危機出發,《信條》故事開始於一場被包裝成恐怖攻擊的歌劇院爆炸事件,本以為遭到俘虜的主角因為通過考驗而被選入一個秘密組織,透過他從中接觸到「信條」這個能夠顛覆時間前進方向,看似迷人卻也容易失控的危險能力,讓《信條》能在角色阻止反派毀滅世界的傳統諜報故事基底下,就如時空旅行版的「詹姆斯·邦德」那樣創造出在過去鮮少見到的新意。
  • 《星際穿越》票房突破8億!重映3天票房超4500萬,評分高達9.3
    諾蘭的電影高口碑、高票房成了慣例,《星際穿越》豆瓣評分高達9.3,其他平臺評分紛紛突破9,超高口碑也讓它6年後重映依舊火力十足,票房號召力令人驚訝。截止8月5日24:00,《星際穿越》國內票房已突破8億大關,這部由克里斯多福·諾蘭於2014年上映的神作,8月2日在國內重映。
  • 為什麼,《星際穿越》這樣的科幻大片不拍3D?
    2010年《盜夢空間》,是2D。這一年《阿凡達》才剛剛上映,3D技術還沒廣泛使用,用2D很正常。看在諾蘭之前一連拍出《蝙蝠俠:黑暗騎士》和《盜夢空間》兩部現象級神作的份上,華納選擇妥協諾蘭對2D的執著。然後,電影票房大賣,證明了諾蘭的選擇也不差。
  • 藝術大師和導演工匠集於一身的諾蘭:兩個關鍵詞
    為什麼諾蘭有如此大的能力,或者說,魅力,這當然不是一個《信條》能解釋清楚的,還要從他之前的片子說起。1970年出生在英國的諾蘭,7歲就對攝影感興趣,大學學的是英國文學,但是不妨礙他對於拍電影的喜愛。一般情況下,新導演通過電影節放映自己的短片出道,這已經成了新手導演的必經之路,更何況這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電影節。所以,諾蘭並沒有因此而名聲大噪。
  • 《星際穿越》:小時代的太空英雄?
    式的霸權對決早已一去不復返,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也從哲理層面對太空探索做了空前(很可能也是絕後)的詩意闡釋,縱有《致命魔術》《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這些名作壓身,諾蘭也只能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凹凹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