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
死海位於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三國的交界處,海拔-42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湖泊,而且還在以每年1.2米的速度不斷下降。同時,死海也是全球含鹽量最高的湖泊之一,其含鹽量約為鄰近的地中海的10倍。
因為它含鹽量極高,因此湖中乃至部分湖岸都沒有動植物分布,因此有了「死海」這一稱呼。但是,它雖然是動植物的禁地,但對人類有不小的利用價值。
死海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是當地旅遊業的金字招牌之一。由於含鹽量高,因此人可以浮在海面上而不沉下去,不會遊泳的人也能體驗遊泳的愉悅。另外,死海泥富含鎂、磷、鉀等礦物成分,具有美容的功效。死海水對風溼關節炎還有理療作用。總之,它旅遊、資源、醫療等方面對人都大有裨益。
把死海泥塗在身上的遊客
作為世界一大寶藏,死海卻面臨著「生存危機」。首先其水位不斷下降,有悲觀者甚至認為死海將在幾十年後枯竭。究其原因,包括自然和人為兩個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氣候因素,人為原因包括過度開發和攔截上遊河水兩個方面。
死海屬於地中海氣候,降水量並不豐沛。該氣候夏季炎熱乾燥,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受西風帶控制時期。炎熱的氣候在近年來進一步惡化,致使死海水資源蒸發量大於降水量。
正常情況下,即便蒸發量較大,死海蒸發的水資源也可以通過上遊注入死海的約旦河補充。但人為因素讓約旦河面對死海的水量減少也漸漸無能為力。
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圖為死海1908年至2018年月平均氣溫
由於氣候乾燥、人口密集、部分國家農業技術相對落後,因此中東地區是世界上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其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極大。而年平均流量達14億立方米的約旦河自然成為各國爭奪的對象之一,以色列、約旦等約旦河沿岸國家紛紛修築水壩,截留水資源。其中以色列抽走了約三分之一。
被沿岸國家薅羊毛的約旦河注入死海的流量銳減,平均每年只有5000萬到1億立方米,補給能力大大削減。而這一小部分注入河水,還包括一些排入約旦河的未經處理的汙水。換句話說,人類不但拿走了原屬於死海的絕大部分河水,還把死海僅剩的河水的一部分汙染了。
同時,旅遊業和採礦業對死海水資源也有需求。由於死海是中東旅遊勝地,每年遊客量和旅遊收入十分可觀,因此美容院、度假村、酒店等旅遊設施紛紛在死海建立起來。另一方面,人類對死海礦物質的開採及其落後開採技術也浪費了大量水資源。
死海邊的酒店
乾燥炎熱的氣候加上人類過度開發,導致死海水位逐年下降,水質也受到了影響。有人預計,如果不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死海或許會在2050年徹底枯竭!到那個時候,死海就不再是一片「海」,而是真正的「死」了!
拯救死海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靠單一國家很難完成,因此國際合作是拯救死海的必要前提。事實上,死海相關國家之間缺乏交流溝通,不加節制地爭奪水資源,是導致死海生存危機的重要原因。
正是如此,死海所在的阿以地區的政治磋商關乎死海存亡。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及背後的阿拉伯國家計劃更改約旦河水道,結果引來了以色列空軍的轟炸報復。因此,能否暫棄前嫌,共商拯救死海事宜,是這一偉大理想能否實現的關鍵。
幸而國家利益的衝突沒有阻止阿以攜手拯救死海,借用《西虹市首富》的一句臺詞來描述就是,「金錢沒有吞噬你人性的光輝」。
將枯的鹹海是死海的前車之鑑,拯救鹹海的難度也比拯救死海要大得多
2007年,以色列和約旦達成一項協議,即挖掘一條連通死海和紅海的運河,將紅海水注入死海。按照計劃,這條名為「和平運河」的工程從亞喀巴灣引水進入陸地,預計耗資50億美元,花費9年才能完成,世界銀行也將提供資金支持。
該計劃實際上是目前國際上最普遍認為的拯救方案——即引紅海水注入死海——的反映。紅海和死海的鹹度相對接近,而且由於沿途地區的地形落差,運河或許還能為沿岸各國提供發電服務,堪稱一個一箭雙鵰的計劃。
但是,這是不是說明人類就找到拯救死海的藥方了呢?
很遺憾,紅海-死海工程還存在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亞喀巴灣示意圖。西為埃及西奈半島,東為沙烏地阿拉伯,北為以色列和約旦
紅海-死海工程並非21世紀的原創,幾千年前古埃及時代的人類就有了類似設想,但即便是現代,這一工程也有不少問題難以解決。
首先,在諸多「海」和「洋」中,紅海和死海的鹹度最為接近(除了地中海,其他「海」在地理上也不可能向死海注水)。但饒是如此,這也只是相對而言罷了。
事實上,死海和其他各「海」的水質不同。紅海-死海是一個規模浩大的工程,巨大的引水量可能引起死海生態環境危機,包括海藻瘋長、水體分層、景觀突變等等,一些人如法國環境部專家貝爾湯就認為引紅海水將進一步破壞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
考慮到環境問題,從紅海引水拯救死海,長期以來都僅僅停留在研究、試點階段,並未真正大規模實施。
紅海,真的適合死海嗎?
其次,工程所需資金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這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除了2007年估計的「和平運河」計劃50億美元開銷外,2012年,世界銀行又表示這項工程或許需要多達10億美元的啟動資金。雖然世界銀行和其他一些國家表示願意提供資金支持,但這筆錢仍然是一個老大難問題。
除了修運河之外,以色列和約旦還有一個修建輸水管道的計劃。但這個計劃除了成本差異外,和「和平運河」計劃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現在的處境差不多:一沒錢,二影響環境。
除了錢不到位,環境問題難以解決,紅海-死海工程還有一個X因素始終縈繞在人們心頭——當地政治局勢。
中東地區常年戰亂,阿以之間、阿拉伯國家之間、各國政府和反政府武裝之間的矛盾,以及美國、俄羅斯、歐盟、伊朗、土耳其等政治勢力的介入,使中東局勢變幻莫測。即便現階段各國能夠心平氣和地商討環保措施,但誰也不知道各國又會換上怎樣一副態度。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站在以色列空軍一架F-35前面
不穩定的局勢為紅海-死海工程增加了難以捉摸的難題。即便所有問題都解決,那麼,施工途中,是否會出現政治鬥爭和武裝衝突?是否會影響施工進度甚至施工人員人身安全?
沒人知道。
死海水位下降,不是從今天才開始的,但這一趨勢的增強卻的確在現代社會加強了。很多時候,正是人類盲目地向大自然索取,才導致了環境問題前的焦頭爛額。戰國時期,孟子在梁惠王的朝堂上,曾提出他對治國的理解是: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死海風景掠影
這是千年的古人悟出來的道理,並以《寡人之於國也》題目入選中學語文課本。但遺憾的是,現代社會的一些人,似乎丟掉了它。從這個角度說,死海將枯,或許是對人類的一種懲罰。
但是,人類同樣需要生存,除去浪費不說,對水資源和礦物質的需求實際上是人之本能。那麼,滿足生存需求和保護環境的平衡點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