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小時候的我們最期盼的就是過節吧,可以有好吃的有好玩的。我是小編聖節國工,下面就來帶大家聊聊節日,快來看看吧!
一、端午節
早在先秦時期中原便有了端午節俗。在河南民間,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紀念屈原,一說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規。伴隨著生動有趣的傳說,河南的端午習俗越發顯得豐富多彩。有民謠這樣說五月五,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說明包棕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節裡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從形狀上說,其他省、市有袋棕、角粽、錐棕、菱粽、簡粽、秤錘粽和九子粽等,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
「五月裡有午端陽,粽子油條泡雄黃。」端午節時,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炸食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節日食品。在端午節這天,有些人家很講究吃雞蛋。端午早上,主婦們將雞蛋煮熟後,放在孩子的勝皮上滾兒下,然後去売讓孩子吃下。據說這樣可以免除孩子的災禍,日後孩子也不肚疼。
古代端午節捉癩始蟆的風俗現在仍在河南農村流行。民間認為癩蛤蟆有劇毒,能夠清熱解毒,特別是端午這天捉到的癩蛤蟆毒性最大,質量最好,人們把癩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擠出拌入麵粉搓成長條,晾乾備用。還把錠墨塞進癩蛤蟆嘴裡,將它掛在牆壁上,風乾後就成了中藥,此稱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畫一圈,病情就會得到控制。
正因為有此風俗,這天的蛤蟆特別難捉,人們說它是「神蟲」,這天的怕被人捉拿,都紛紛躲藏起來,故而民間有「療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語。
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發展,人們把端午節俗中的封建迷信色彩已經摒棄,而把紀念屈原、夏季防病、美食文化、商業文化等新的內容融進傳統的節日。
二、祭月迎寒一一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源於古代中原地區的祭月迎寒活動。作為節日,西漢時已初具錐形,晉時已有賞月之舉,到北宋時正式定名中秋節,至今長盛不衰。中秋節已遍及全國,現已確定為全國的法定節日加之與國慶節相近,故節慶的內容、形式和規模已遠遠超出祭月迎寒的範疇,而成為我國的一個綜合性的大型節日。
三、雙九登高一一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由來已久,對其源起也是說法不ー。古代中原民間就有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的「桓景避難」說。在這一天,有出遊、登高、望遠、插苯英、飲菊花酒等以避災避難的風俗,故又稱「登高節」。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蘊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這一天還有許多以老人為中心的尊老、愛老、敬老活動。
據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所載,九月九日,四民並藉野宴飲。按社公云:九月九宴會不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又有《續齊諧記》所云:次南桓景,從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日: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桓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羊ー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人戴茱萸香囊,蓋始於此。這都說明了重陽節始地區和有關人物。
在歷代詩人對重陽節數不盡的詠唱詩中,都離不開賞菊、插茱萸,登高的節俗,而且多為有感、傷別、思親而發。但從河南上蔡縣誌史中看到,其古代詩人對重陽節的詠唱,卻別具特色。詩人們重陽節登山不是興之所至,而是視為不可少的活動,事前相約結伴而行,彼此告誠「菊花天氣莫蹉跎」,並且,「囊中歸味添茱萸」,早有周到的準備。明末詩人致景雋(九月登樓有懷》詩因「無伴獨登樓」,難免感到孤寂,美好的秋色也無心欣賞,看到的只是陰森的相國冢和荒煙蔓草中的玩河臺而已。
清代詩人李土英的《重陽偕友登玩河樓》卻是別有一番景象。重陽節日將臨,詩人們似乎在乘著古來遺風,步著桓景登山走過的路子,到恆景駐足的地方,只是忘卻了恆景的登山是趨吉避兇,而自己是尋求歡快了。這也證實了當年學者研究認為重陽節的源頭在上蔡結論的正確性。待到條月迎寒過,瞬間轉眼到臘月,臘八過後是小年,小年過後是大年,一年四季節不斷,節氣節日緊相連。隨著我國把端午、中秋等傳統的民族節日定為法定的假日,中原的傳統節日將會更加多姿多彩。
節日,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後期會給大家更新更多的歷史知識,關注小編不迷路~
註: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及時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