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蠻荒原始社會,人類先祖黃帝與蚩尤大戰一場,以蚩尤為首的族人屢次敗退,從北到南歷經千年的遷徙,最終落在貴州黔東南的雷山縣西江。在雷山,西氏苗族只是眾多苗族中的一支,大約在600年前到達雷山,由此而得名的西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同時也是貴州著名的旅遊勝地,即使沒去過西江,也聽說過西江千戶苗寨。
作者餘秋雨曾評價西江「以美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世界各地苗寨都在看西江。顧名思義,西江千戶苗寨就是1000個苗寨,苗寨由各家各戶的吊腳樓組成,這些大大小小的吊腳樓鱗次櫛比地建在雷公山山麓,遠遠地看,十分壯觀。
以前苗寨吊腳樓一般為三層木製結構,與少數民族常見的風雨橋有異曲同工之處:不用釘釘子,全由木料拼接而成,不過現在看到的苗寨吊腳樓都是用水泥混凝土建造的,但是位於西江苗寨的7座風雨橋仍採用傳統技術建造。
第三層吊腳樓的優點很多,最下面的一層通常是儲藏農具,餵牛用的,還能避潮;第二層起居室,在堂屋外建有獨特的「美人靠」,苗語稱「梯子牆」,主要用於涼爽、繡花和休憩,是苗族建築的一大特色。第3層主要用來儲存糧食,飼料等。目前,在西江苗寨所有的吊腳樓中,可能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功能,而現在的吊腳樓已被酒店和商店使用。
中國風雨橋最多的地方就是西江苗寨。風雨橋也是苗寨的特色建築,別處沒有。在古時候,分雨橋是為了方便日常出行和遮擋雨水而修建的,大多是木製結構,就地取材,隨著時代的變遷,風雨橋也慢慢地變成了鋼筋水泥結構,這樣不僅可以方便出行,而且還可以大大減少洪水的侵襲。
這七座西江苗寨風雨橋坐落於白水河之上,自上而下有七座,連接了整個苗寨,從第一座風雨橋到第七座,苗寨的精華可見一斑。
網絡上常有對千戶苗寨的評價,比如這是個坑人的景點,或者說千戶苗寨太商業化了等等,甚至坐車到千戶苗寨的導遊也會拿這個開玩笑,其實千戶苗寨的歷史很長,只是字片語了解,了解的只有皮毛,苗族人民會在重要場合唱古歌,唱的全是寨子裡的老人,這一支傳說中的蚩尤之脈,他們用苗語來唱,即使聽不懂,但其中蘊含著一股「萬物起源,天地洪荒,辛酸遷徙史」的激情,用歌聲傳遞著苗族歷史文化,讓人心酸又淚目。
到西江苗寨,許多人都會有一種別開生面的體驗,每天開張的苗寨第一批遊客都能享受到賓客般的待遇,由苗寨的苗族姑娘身著華貴的苗族服飾,手捧裝滿米酒的牛角杯,站在兩邊笑容可掬地迎接,然後是幾個吹著蘆笛、芒筒的老人家,9點開始,迎客的是攔門酒,這是苗族的傳統,也是一種古老的禮節,攔門酒一共有十幾道,喝得越多,苗族人越高興,就應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除了攔門酒之外,千戶苗寨還有一個很有特色的習俗,就是長桌宴。長桌宴每天只有一次,是苗族人招待貴賓的最高禮節,和漢族大年差不多,長桌宴,右側是主人為客,左邊是賓客敬酒,這酒叫「高山流水」,意思是讓你一直喝,能喝多少,這酒就是米酒度數不高,吃長桌宴要的是一種氣氛,感受一下苗族人春節的那種歡樂氣氛。
這是千戶苗寨的特色體驗項目,每天上午還有兩場苗族歌舞表演,到了苗寨,整個苗寨的氣氛瞬間活躍起來,沿著白沙河漫步於苗寨之中,看著來來往往的遊客擦肩而過,苗寨的古老歷史,都會讓人心中升起一種欽佩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