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國際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得主。
數學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教授:陳景潤談不上偉大
少年成名的丘成桐,早年經歷就是一枚「學霸」的標準版本:22歲博士畢業,25歲任副教授,27歲攻克世界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34歲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即便如此,他說:「快沒什麼用,做好的學問需要時間。」丘成桐用五年時間證明卡拉比猜想,其間歷經波折,甚至不得不寫信給卡拉比本人承認自己錯了。他的看法是,「花了真功夫,走的冤枉路都不會冤枉。」
現在他的影響力早已溢出數學界。丘成桐同時擔任哈佛大學物理系和數學系教授,以其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學中弦理論的基本概念。他關注中國,關注教育,但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邀他出任校長,他一個也沒答應。丘成桐說,不想花功夫在學問以外,「即便做校長,也絕不做公立大學校長」。
1977年,丘成桐應邀在世界數學家大會做了一小時報告。同時,大會也邀請中國數學家陳景潤作分組的45分鐘報告——這對於剛走出十年「文革「的中國而言是件大事。此時由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掀起的「陳景潤熱」正在國內發酵,而丘成桐則用更冷靜的視角關注著中國。
陳景潤做的工作很好,但談不上偉大,對於整個數學潮流的影響有限。徐遲的報告文學是誇張的。但「文革」期間能做出工作不容易。
最近美國有位華人學者張益唐,他的工作比陳景潤的工作重要得多。張益唐做的是讓人吃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