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康巴赫不粘鍋趣味視頻熱播,不少觀眾莞爾的同時,大呼一貫以嚴謹著稱的德國品牌居然也開始走進中國文化,玩轉網際網路思維。
在《麥芽糖》篇視頻中,古樸的胡同裡,兩位老鄰居熱情寒暄,邀請對方嘗一嘗麥芽糖,對方半推半就嘗了一口。畫面一轉,大出所料,牙套竟掉了出來。
一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街坊情誼,一半是盛情難卻的掉牙尷尬;一面是麥芽糖與牙套依依不捨粘連,一面是康巴赫不粘鍋的不怕塗層掉落。短短幾秒,中國文化與品牌獨特的銷售主張以喜劇衝突的形式生動展現。
「國潮」不是國貨的專利
視頻背後人們看到了德國品牌康巴赫深耕中國市場的決心,以及對中國文化的洞察。
佛羅裡達國際大學和邁阿密大學的學者曾研究發現,中國消費者認為,越能融入本地的國際品牌越具備國際大牌的風範,越具備國際擴張能力的國產品牌越能代表中國。
其中,無論是國際品牌本土化的融入,還是本土品牌擴張性的輸出,都與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密不可分,這與「國潮」的趨勢相得益彰。
「國潮」,站在中國人的角度,就是中國風與中國潮流。它是與國家和民族所傳承的物質、精神、行為、制度等文化及其相關的人、物、技、藝,是具有獨特文化元素的被廣大民眾認可的時尚。
傳統概念中,「國潮=國貨+中國文化」,但並非只有國貨才能成為國潮的領跑者。康巴赫短短三個小視頻,把中國獨有的「老鐵」同學情、熱情鄰裡情、甜蜜夫妻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這背後是國際品牌本土化經營理念的一次成功嘗試,也是中國文化自信逐步提升與綻放的縮影。
疫情前後,中國文化的自洽之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進口貨曾高居商品鄙視鏈的最頂端。但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文化、科技等多領域的蓬勃發展,「MADE IN CHINA」不時衝擊著世界文化宏觀格局,在堅守傳統與容納百川的衝突與協同中,關於中國文化的一些刻板印象正在改變。
尤其疫情大考之下,中國全民的空前團結與努力舉世震驚。傳統文化中「捨身為大家」、「敬天保民」、「施仁政」、「民為邦本」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現。這不僅是對國力的一次全面檢驗,更是對中國文化自信再次的認同,中國本土文化自信迎來了空前繁榮。
曾經的「以洋為尊」、「唯洋是從」的理念逐漸失效,中國文化正以全新的姿態走進世界的視野,在完美自洽的同時,展現出驚人的爆發力。現在的中國消費者再也不會不假思索地對西方品牌趨之若鶩。這也在倒逼國際品牌在保留自身產品特點的同時,通過挖掘與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的契合度,製造新的傳播路徑。
「國潮」3.0時代,你康巴赫了嗎?
與此同時,隨著公眾審美需求的提升與堅定文化自信的養成,「國潮」之風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從現代元素與中國視覺符號結合的1.0時代,到品牌故事與青春記憶結合的2.0時代,如今,從康巴赫視頻可以發現,「國潮」已開始邁入深耕文化內涵與差異化創意的3.0時代,成為文化、創意、品質、顏值、內核的綜合比拼。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金佔明曾說:「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提高聲望與實力,有助於國際社會接受其產品品牌。相信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外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認可度會越來越高。」這對中國品牌是巨大的利好,也為國際品牌帶來了全新挑戰:想抓住中國消費者的錢包,需要先抓住他們的心,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心。
如果把國際品牌比作不粘鍋,那本土化的附加值就是鍋中承載的萬千美食。康巴赫的趣味短視頻只是其入鄉隨俗的一個縮影,進入中國後,康巴赫迅速將烹飪菜譜中的經典德式土豆餅、小牛腸換作符合國人口味的雞蛋餅、香辣蝦。還先後代表德國受邀參加上海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天貓家居舉辦的首屆家居生活展,用品牌特有的醫用級316L系列產品(炒鍋、煎鍋、輔食鍋),與中國美食愛好者一起探索輕奢德系廚具為中式廚房時間帶來的無限可能。
不出意料,康巴赫整體市場表現也與其潛心經營本土化的努力成正比。不僅蟬聯了2017-2019年天貓「雙十一」蜂窩不粘鍋銷售額冠軍,還在2020年618狂歡節,以4278萬元的總銷量毫無懸念地榮膺廚房烹飪用具第一,更以同比300%的增長率,包攬天貓618炒鍋、煎鍋、套裝鍋類目單品銷售額、店鋪銷售額四個第一。
「國潮3.0」時代絕對不再是淺顯的中國元素的拼湊,也不是依靠包裝和噱頭來消費童年回憶,而是要和「康巴赫式國潮」一樣,靠實打實的創意和品質,基於潮流與傳承的巧妙融合,通過傳統文化獨有的藝術魅力徹底且持久地抓住消費者。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品牌的本土化轉型不僅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還有「國外經驗與國內具體實踐相結合」:母公司具備的先進理念、文化、技術和經驗可繼續沿用,但它必須基於對中國文化、中國市場需求、中國消費生態的全新認知。如果只是照搬母公司原有的經驗,與中國現今文化脫節,則極易造成水土不服,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