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來,有兩款產品在保險人朋友圈刷屏了,一個是平安重疾保險「平安福2016」,一個是眾安醫療保險「尊享e生」。「平安福2016」被評測為偏貴,平安run噱頭大於本質;「尊享e生」太便宜,以此來挑戰傳統保險產品,被預測為肯定虧損。
雖然「不完美」,但套用一句話,背後都有讓人細思極恐的真相:平安和眾安都在下一盤大棋。一個「升級漲價」,一個「補貼虧損」,為何招數和套路完全不同?這自然是由於平安和眾安對保險的本質理解及終極網際網路戰略的不同所致。一個一心要做「生態」,一個意圖打造「爆款」,出招自然是看上去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先把「尊享e生」放在一旁,單來說說平安的套路變化。什麼是平安3.0戰略?拋開馬明哲給出的定義,『慧保天下』認為,平安3.0戰略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行業一大半在銀保售賣萬能險,我平安就敢大力賣平安福保障型產品;公司都渴望綁定保險產品和客戶行為,但卻怕在系統、資金上肉包子打狗,我平安就敢花大價錢整合資源建設一個豐富的健康生態圈;別人都在想藉助網際網路去中介化,我平安就敢在O2O時代繼續武裝代理人隊伍。
凡此種種表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細思極恐的真相之一:人身險市場不僅有萬能險,還有平安福
用萬能險爆品的姿態推廣平安福,這就是平安的第一炮。先來認識下宣傳中「100分」的平安福:2013年誕生的平安福,是費率市場化改革後,平安人壽主推的第一款新產品,預定利率高達4%。
其後,根據市場變化,平安人壽不斷對其進行升級。2014年,開始附加輕症保障,到2016年,更大幅擴展保障範圍,保障疾病種類多達100種的產品,其中包括80種重大疾病以及20種輕症。除此之外,還提供交通意外保障,以及意外醫療、意外傷殘等。
因為切合消費者實際,自誕生來,平安福每年都是高居平安銷量第一的保障型產品,據平安人壽材料宣稱,每3個平安人壽新客戶就有一個選擇平安福,已獲得500萬客戶的青睞,保障額度高達2.5萬億元。
作為平安保障產品實力擔當的平安福,其誕生及熱銷有兩大背景:一是2013年8月普通型人身險費率市場化改革正式實施,這為保障型產品的百花齊放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健康險產品,種類繁多,從重疾險、防癌險,到針對不同人群的特定疾病險,再到長期醫療險、中端醫療險、長期護理險等等,被行業重視,成為行業公認的發展方向。而這在費改之前,基本還都只是停留在想像階段。
二是在銀保渠道政策不斷收緊且銀行系險企迅速崛起之時,傳統保險公司開始紛紛回歸個險,個險渠道的主流地位再次得以凸顯。為幫助營銷員更好的滿足客戶需求,多樣化的保障型產品無疑是不可缺少的。
尤其是近些年來在香港保險的影響下,重疾險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保障範圍更廣,在為重大疾病提供保障的同時,也將輕症疾病納入保障範圍,且無論是重大疾病的種類還是輕症疾病的種類都在不斷豐富中。而本次平安福的產品除涉及輕症和重疾外,還涵蓋了意外險。
可以看看幾大壽險公司的個險競品:中國人壽(行情601628,診股)的「國壽福」,涵蓋50種重疾以及10種輕症;太平洋(行情601099,診股)壽險的「金佑人生」,涵蓋60種重大疾病以及12種輕症;新華保險(行情601336,診股)的「健康無憂」重大疾病保險,為60種重大疾病以及15種輕症提供風險保障;太平人壽的「福祿倍至」重疾險則更是為66種重大疾病以及14種輕症提供風險保障。「平安福2016」80種重大疾病以及20種輕症可謂優勢顯著。
所以,平安福背後第一個細思極恐的真相是:人身險市場不僅有萬能險,還有平安福!雖然保障型產品遠沒有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商戰大戲的中短存續期產品(大量萬能險)那麼出風頭,那麼引人注目,但其長期性,以及風險保障的功能,決定了其才是保險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更符合保監會一再倡導的「保險姓保」的行業定位,這不僅是保險行業長期穩健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市場的潛在需求。
費改前,平安人壽以分紅型和萬能型產品為主,普通型(保障型)產品一般作為附加險出現。費改之後,平安人壽對不同產品類型重新定位,普通型、分紅型和萬能型各佔三分之一,開始大力發展普通型產品。
平安人壽普通型、分紅型和萬能型產品各佔三分之一
平安run的想像空間:運動提升健康形象、獲取年輕人青睞、提高平安APP活躍度、增加互動、流量……既是創新,更是回歸
當然,「平安福2016」最大的亮點還在於平安run。簡單說就是:投保後2年內,在指定平臺(平安金管家APP)上,達到至少600天,每天1萬步的運動記錄。那麼,從第三個保單年度開始,「平安福2016」主險和重疾險保額增加10%。當然,為了幫助用戶循序漸進地養成運動習慣,在周、月任務達成的同時也會有肯德基、星巴克和蘋果手錶的獎勵。
平安run的推出背後其實早有鋪墊,平安人壽董事長丁當曾說過:平安人壽從2015年起面向全社會倡導新生活運動,「新生活運動」是一項關於國民生活生態的系統工程,鼓勵大眾積極運動,健康生活,在行走中體驗愉悅,在奔跑中尋求快樂。行業裡有幾家公司也在這方面探索,不過是小打小鬧,沒形成什麼聲勢,那麼平安怎麼就敢如此豪賭國民健康呢?
答案就是健康管理已成為時代潮流,習主席更是把「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壽險業兩大前景最為廣闊的細分領域之一,健康產業引來諸多壽險公司發力。飲食、運動、作息等多個因子之間的科學搭配的健康管理一片紅火,壽險業與之關係更為緊密。
傳統的保險產品也一直被人們定義為「健康管理後防線」,可在疾病發生後提供經濟補償。鬥轉星移,如今保險相對成熟的國家,早已改變保險+健康的傳統打法,將保險產品與運動、飲食等健康元(行情600380,診股)素產生關聯,參與到疾病發生前的健康管理的網絡,讓健康管理更全面、更完善。
據悉,南非的DSY健康險公司,已在全球包括美、英、法、德等12個國家展開Vitality計劃,目前全球已有510萬人參與其中。通過物質獎勵,對保險客戶的健康行為進行激勵管理,舉個例子,客戶可以通過每天跑步的步數、購買健康食品的記錄,去換得電影票、酒店住宿等物質獎勵,鼓勵人們做好「事前管理」。
各種「跑」風行中國,一眾險企亦是以此作為撬開網際網路技術+健康+保險的敲門磚,蜂擁而入。平安金管家APP早已開設「健康」、「問醫生」等板塊,近日更是頂著星巴克的格調、蘋果的科技跨界打造王牌項目平安run——不需要專業健身器材,也不需要專門運動時間和場地,隨時隨地即刻參與,並通過行走計步、朋友圈、物質激勵等方式,培育用戶養成運動習慣。
當然有人會說:我買保險,出事你賠就是了,管我吃喝乾嘛?
但細思極恐的第二個真相是:保險賠償金只是事故發生後的一種經濟補償,但無論是保險公司,還是客戶自己,沒人願意出事,沒人願意去拿這個「錢」。
而通過動態數據反饋,監督客戶健康狀況,降低理賠率,並給予優質客戶獎勵。這難道不是雙贏嗎?是的,這也是保險理念的一種進化。當然,也是回歸。保險業,尤其是財產險業曾經有非常好的優良傳統——防災防損。
平安人壽則活學活用變成,將過去的「先銷售,再服務」,向「先服務,再銷售」模式轉變。從關注事後理賠服務,擴展到包括事前、事中的全面健康服務,從關注人的財務健康,到關注人的身體健康、心靈健康,平安人壽客戶經營已然邁向全新時代。
從「先銷售,再服務」到「先服務,再銷售」轉變
更進一步,平安不僅要經營客戶,未來也要著眼用戶。平安人壽的代理人也要從「保險專家」向「生活助手」轉型,幫助客戶提供「醫食住行玩」的全生態健康管理服務。代理人進入到用戶的生活,保險才能真正「連接一切」,平安人壽的「生態圈」戰略才能形成閉環。
從「保險專家」向「生活助手」轉型
O2O時代代理人軍備競賽:平安如何一馬當先
熟知平安者可知,22年流轉,平安人壽的成與敗可謂皆繫於代理人隊伍的發展,梳理平安人壽期間戰略,觀其王牌——代理人隊伍之輾轉騰挪,當更明晰「3.0時代」平安人壽這一步棋之用意。
從早年的琉球學藝,偷師友邦,1994年開始的平安個險算是平安人壽的雛形,乃至頭一個十年均處於學藝、偷師時期,亦可以理解為「平安複製」階段。大量來自個險成熟發達區域的鄰邦友人,造就了平安人壽的先發優勢,快速複製了傳統的保險業務模式中的線下培訓、業務制度流程建立等基礎根基,實現了20萬人的代理人隊伍。
爭雄於保險江湖中的平安,2005年後漸發力綜合金融,亦是平安人壽第二個十年中承擔的新使命和責任——為廣大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期間輔以各色網際網路等現代科技手段,簡單便捷,友善安心、專業服務等口號相繼出世,以「平安製造」自居,代理人隊伍隨之水漲船高,達到64萬人。
2015年後平安的歲月,綜合金融成型,打出「個人金融生活服務提供商」口號的平安圍繞「醫食住行玩」打造生活+金融之生態圈,平安人稱之為「自我創造」。對擁有百萬代理人隊伍的平安人壽而言,產品、服務升級之後,必將迎來代理人隊伍的升級,以便擔起「自我創造」之使命。
這正是細思極恐的第三個真相:服務的關鍵還在於人,代理人意識及技能的過硬,才成使服務更踏實,更有價值。
行文至此,諸位看官或許已然明了。走過「1.0時代」平安複製、「2.0時代」平安製造,宣稱進入「3.0時代」平安創造的著力點,乃其百萬代理人的轉型與蛻變。強悍的代理人隊伍乃其二十幾載底蘊精華,更是平安「個人金融生活服務提供商」的夢想託手,需要再出發,再進化了!
平安人壽的三個發展階段
寫在後面
網際網路「去中介化」的論調背後,既要深刻理解保險的本質,也要前瞻研判目前階段和未來趨勢,要不斷回答「網際網路時代還需不需要代理人」;得到肯定回答後,還要正視各類面向代理人的創業平臺的「打劫」,這類第三方保險平臺折射的正是獨立代理人和共享經濟即將襲來這一滾滾浪潮。
是不是百萬雄師?這真是個難題,只能交由時間去回答!只能說——平安百萬代理人隊伍,在壽險行業五中有一,其繁盛或凋零也關乎整個壽險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