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村醫「父子兵」 抗「疫」親兄弟

2020-12-12 天眼新聞

「體溫正常,今天已經第15天了,你沒有發熱、咳嗽等症狀,已經過了14天的潛伏期。」並叮囑他們「戴口罩、勤洗手、少串門、多通風」。2月6日,在認真做了一系列檢查後,荔波縣玉屏街道興旺社區衛生服務站「子承父業」的村醫潘茂龍對觀察對象說道。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春節期間來勢洶洶,潘茂龍與同是村醫的父親潘正恆共同走上防控疫情的第一線。「我父親今年50歲了,當了近26年的村醫,也參加過2013年的非典疫情防控工作,算是比較有經驗吧。」潘茂龍說。

從1月24日以來,玉屏街道水甫村村醫潘正恆一步也沒有離開自己的崗位。為了發動群眾群防群控,潘正恆和村幹一個組一個組宣講疫情防控知識、指導村民做好消毒防疫工作、發放口罩及消毒器械,勸阻群眾「宅」在家裡,避免聚集。面對群眾的疑惑和不解,潘正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遍又一遍勸說,幾天下來因說話過多喝水較少,他嗓子啞了、嘴角起泡,雙手因消毒戴手套捂得發白,但他知道,只有將潛在隱患扼殺在萌芽階段,才能給群眾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

「我們家春節還沒吃過團圓飯,沒有什麼怨言。我和茂龍(積極分子)既是黨員又是村醫,要做好黨員的表率作用,更要盡到村醫的職責。」潘正恆說道。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他們不僅是父子,更是抗「疫」戰場上的親兄弟,他們舍「小家」才能保「大家」,告別歡聚,衝在前線,同心參戰,用行動詮釋 「...對黨忠誠,積極工作 ,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錚錚誓言和「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的使命擔當,我們有信心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

作者   李宣博

編輯   周鐵遷編審   程興露

相關焦點

  • 華山監獄:抗「疫」親兄弟 上陣父子兵
    在第二批備勤的民警團隊中,有著這樣兩對特別惹人注目的組合…戰「疫」 親兄弟哥哥,王守江,57歲,華山監獄四監區民警,二級警長,從警37年。弟弟,王守權,53歲,華山監獄病監監區民警,二級警長,從警33年。
  • 大方縣長石鎮山壩村劉義劉情龍父子:抗疫戰場上的宣傳「父子兵」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大方縣長石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隊伍中,有這樣一對特殊「父子兵」,為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而戰鬥在疫情防控宣傳第一線。這對「父子兵」,便是長石鎮三壩村山腳組村民劉義及其兒子劉情龍。
  • 祖孫三代村醫 獻力「抗疫」一線
    祖孫三代村醫 獻力「抗疫」一線 2020-02-20 1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方縣長石鎮山壩村劉義劉情龍父子:抗疫戰場上的宣傳「父子兵」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大方縣長石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隊伍中,有這樣一對特殊「父子兵」,為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而戰鬥在疫情防控宣傳第一線。這對「父子兵」,便是長石鎮三壩村山腳組村民劉義及其兒子劉情龍。
  • 最美戰「疫」人|警察父子齊上陣 並肩作戰抗疫魔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後,在戰「疫」一線,有這樣一對父子,父親楊宏平是望江縣公安局網安科信大隊大隊長,兒子楊帆是望江縣公安局太慈派出所實習期民警,父子倆第一時間投身到抗擊新冠肺炎的工作中,在各自的崗位堅守奮戰。
  • 「老孫」和「小孫」:戰「疫」一線的輔警「父子兵」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當前這場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濟南市公安局槐蔭區分局特巡警大隊有兩位輔警,是貨真價實的「父子兵」。同志們親切的叫他們「老孫」和「小孫」。老孫和小孫都是土生土長的老濟南,就住在槐蔭區西客站片區,熟悉片區情況是他們的優勢。
  • 守護農村疫情一線的「最美」黨員村醫群像素描
    南紅星(左)、南陽洋(右)父子在診室。堅守抗「疫」一線的村醫「父子兵」南紅星和兒子南陽洋同是肅寧縣河北鄉南曹莊村村醫。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他們不畏艱險,共同衝在防控疫情第一線。「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退役軍人、一名醫生,衝在抗『疫』一線我義不容辭,我希望可以用實際行動告訴村民,面對疫情,全國人民勠力同心,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南紅星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他們舍「小家」保「大家」,以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王文華為來往車輛駕駛員測量體溫。
  • 全家總動員、夫妻檔、父子兵……他們是並肩戰「疫」最美組合
    央視網消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家總動員」「夫妻檔」「父子兵」……這些特別的戰「疫」搭檔,成為了全民戰「疫」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在廣西梧州有這樣一對「父子兵」兩人都是民警攜手並肩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我來接班了!」「來啦,飯吃了麼?」
  •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紫竹苑社區這對父子奪得羽林爭霸賽冠軍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本屆比賽因報名參賽人數較多,相較去年新增為5項比賽,分為男單、男雙、女單、女雙、混雙,本屆比賽中有一對「父子兵」,以絕佳的默契,奪得男雙冠軍,受到廣泛關注。據了解,這對「父子兵」來自紫竹苑社區,且祖孫三代皆愛打羽毛球。
  • 贛州南康:抗疫一線中的「最強拍檔」
    面對疫情,有人主動請纓 不計生死,有無數的「戰士」勇敢地衝在前面,這其中包含著,一對對夫妻,一對對父子,一對對母子……他們是伴侶是親人是戰友,更是戰「疫」最佳拍檔!
  • 星苑小區:父子齊上陣 抗「疫」肩並肩
    星苑小區:父子齊上陣 抗「疫」肩並肩 2020-03-04 2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肅全民戰「疫」】蘭州阿幹鎮:上陣「母女兵」 抗疫「夫妻檔...
    隨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高愛玲和張瑞這對「母女兵」也毫不示弱,她們用實際行動踐行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褪去柔弱,奮勇向前,他們是防疫工作中的「鏗鏘玫瑰」。  戰疫情,黨員夫妻齊上陣  一場疫情,一次考驗,也是「一路有你」的相互扶持。
  • 全民抗疫 巾幗有我||最美戰疫家庭
    ,有這樣一對伉儷村醫,他們是夫妻,更是戰友,行醫33年,他們堅守父輩的醫者仁心,又把這份初心傳承給下一代,一路從「非典」奮戰到「新冠」的抗疫戰場,他們就是劉遠春、黃守珍夫婦。電話那頭是劉遠春的兒子,目前,他也正和新婚不久的愛人一同奮戰在宜昌市伍家崗區的隔離點,劉遠春說,自己是受父親影響選擇從醫,兒子也在他的引導下走上醫護崗位,碰巧的是兒媳婦一家也是三代從醫,一大家子共有5個人奮戰在戰疫一線,自從去年12月底兒子婚禮結束後,他們就再也沒見過面,各自在崗位上堅守。
  • 父子、夫妻、兄弟……抗「疫」一線的「最強拍檔」
    在丹陽市開發區,防控疫情的一線「戰場」上,湧現出了諸多「最強拍檔」,他們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兄弟,有的是父子,無一不用實際行動堅守著、努力著。  七旬黨員夫妻發揮餘熱隨著工作量的增加,2月2日,毛家社區通過黨員微信群吹響了「抗疫」集結號,號召年輕黨員加入一線疫情防控阻擊戰。毛棟梁的弟弟毛宏良積極響應,第一時間前往防控一線,和哥哥一起進村開展疫情防控摸排工作。  「疫情不退,絕不後退!」這是兄弟倆的心聲。他們是兄弟,更是「戰友」!兄弟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著一段聯手對抗疫情、保護居民生命的感人故事。
  • 父子同抗「疫」 擊拳道「保重」
    在五華縣有一對父子,老爸龐振強是曾參加過「非典之戰」的老民警,兒子龐琳翔則是鄉鎮公務員。當新冠肺炎疫情席捲而來,他們義無反顧走上一線,共同抗「疫」。 2月5日一早,在五華岐嶺檢查站,龐振強正忙著對過往人員進行體溫檢測。
  • 中山德州「父子兵」:齊上抗新冠肺炎戰「疫」場,這種困難算什麼
    南都訊 記者王衛 通訊員董潤平疫情面前,總會有那麼一群人,舍小家,為大家,彼此理解,共同堅守戰「疫」防線。不同的職業,不同的身份,卻為了同一個目標——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有一對父子兵,父親梁叢昭在山東省德州市,職業交警;兒子梁澤在廣東省中山市,職業消防,他們在各自的戰線抗擊新冠病毒。
  • 濟醫附院獲「中國醫院科學抗疫黨建先鋒隊」稱號
    近期,在中國醫院協會公布的「2020中國醫院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徵集活動——致敬生死線上的傳奇優秀案例」名單中,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榮獲「中國醫院科學抗疫黨建先鋒隊」榮譽稱號。7月24日,在2020年中國醫院院長論壇暨中國醫院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經驗交流會中,濟醫附院作為疫情防控先進單位作典型發言,分享濟醫附院抗疫經驗和成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濟醫附院作為濟寧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定點醫院和危重症救治醫院。
  • 親兄弟組團上一線丨戰「疫」中的鐵路人
    來源:中國鐵路微信公眾號鐵路兄弟戰「疫」人手足配合皆上陣同心同德盡職責齊心協力共斷金孿生兄弟齊上戰場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北京南站客運車間就有這麼一對防疫戰場上的孿生兄弟——哥哥王浬安、弟弟王浦安。哥哥在接車組工作,負責站臺旅客乘降、列車接發、安全巡視等工作。
  • 貴陽修文縣扎佐鎮:戰「疫」場上的父子兵
    這裡是新柱村疫情防控卡點,耽擱你兩分鐘時間測量一下體溫,登記有關信息......」2月15日,在貴陽市修文縣扎佐鎮新柱村鎮級疫情防控檢測點上,一位頭髮花白,頭戴軍帽,左手繫著綠絲帶和巡邏紅袖標的老人正在給過往的人員測量體溫,登記人車信息,他就是新柱村駐村第一書記羅炫的父親羅學俊,而身穿紅馬褂的便是新柱村駐村第一書記羅炫。
  •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可如果親兄弟在敵陣,遇見了該怎麼打?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說的是至親齊心協力,其利斷金。然而,如果打仗時遇到親兄弟在敵方陣中,這仗該怎麼打呢?這事聽著有點離奇,但無巧不成書,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並不新鮮。二戰日本就有一個這樣活生生的例子。吉村沒有遇到自己的弟弟,但他親自碰到一對親兄弟在戰場上遇到,當日本軍醫的哥哥被美軍俘虜,而審問他的,正是他日裔美軍的親弟弟。戰爭就是這麼殘酷……戰後,吉村以少尉的軍銜回到日本,見到了曾經在戰場上互為敵人的親弟弟,雙方無以言表,都是戰爭惹的禍,說什麼呢?誰也不能怪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