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小事,足以讓幸福在歲月中細水長流。
前幾天,一場重症病房裡的金婚儀式衝上了熱搜,億萬網友圍觀點讚。
義大利一對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的老夫妻,住院期間趕上金婚紀念日。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舉辦了簡單的慶祝儀式。
兩位老人的病床被調在了一起,手裡拿著「5」和「0」造型的口杯蛋糕,病房播放著婚禮進行曲,彼此的手始終緊握在一起不肯分開,妻子更是用微弱地聲音不停說著「我愛你」……
滿屏儀式感暖哭網友,大家紛紛留言:
「這才是愛情最美的樣子,祝願老夫妻早日康復。」
縱觀大千世界的婚姻圖鑑,有人紛紛擾擾,疲憊寡淡;有人歲月靜好,久處不厭。
同樣是婚姻,結局憑什麼不同?
其實,紛擾和靜好之間,不過差了3個字:儀式感。
這世間所有的神仙眷侶,都把愛的儀式藏進了平凡生活裡。
生活有了儀式感,婚姻才有幸福感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很多人並不在意生活有沒有「儀式感」。
上周我和閨蜜們聊起「中年夫妻也得有點兒儀式感」的話題,就連遭吐槽。
一個說:「老夫老妻了,既沒心思,也沒功夫搞這些虛頭巴腦的浪漫了。」
另一個說:「心思都在帶娃上,家裡唯一的節日就是孩子的生日,早忘記怎麼做夫妻了。」
其實,大家不過是被瑣碎的日子磨累了、磨懶了,於是把生活交給了順其自然。
想起剛收官的熱播劇《如果歲月可回頭》。
劇中,兩個中年男人白志勇和藍天愚,離婚的理由如出一轍:生活裡的冷漠,導致了婚姻的冷卻。
白志勇對待婚姻,認定「男人要放養,不能家養」。
面對妻子執意離婚,他咆哮:「為什麼非要離婚?就因為我沒陪你看話劇、去看演唱會嗎!」
妻子聲淚俱下地控訴:「是你的冷漠,逼得我不想要這個家了。」
藍天愚也是同樣,他與妻子日子各過各的,就連陪妻子逛商場也是冷言冷語。
這種「明明是兩個人的家,卻永遠都是一個人過」的生活狀態,讓妻子對婚姻充滿恐懼。
離婚後的兩個男人,兜兜轉轉終於明白:儀式感才是維繫婚姻的紐帶。
白志勇開始給妻子送花、送禮物,重新追求妻子;藍天愚則和前妻在一起扛過的危機中,漸漸找到了失去的溫情。
兩對「走散」的婚姻,最終破鏡重圓。藍天愚對婚姻的感悟,更是發人深省。
他說:
「幸福的家庭,幾根麵條,就能撐起熱騰騰的日子。」
張小嫻曾說:
「每個女人都會淪陷於男人下班回家捎回的一碗熱湯;其實不是湯好喝,而是你還把我放在心上。」
很多時候,讓婚姻走向盡頭的,往往只是因為我們忘了如何去愛。
沒有儀式感的日子,找不到期盼,看不到未來,久了都會身心疲累。
只有用儀式感把生活填滿,婚姻才會有更多幸福感。
婚姻裡的久處不厭,都少不了「形式主義」
電影《絕望主婦》中有句經典臺詞:
「無論身心多麼疲憊,我們都必須保持浪漫的感覺;形式主義再怎麼不好,總比懶得走過場好得多。」
確實如此。
這世上最美的婚姻,就是在儀式感裡,一次又一次愛上對方。
一輩子都在談戀愛的婚姻,真的有。
韓國紀錄片《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對老夫妻的幸福婚姻。
片中,爺爺趙炳萬與奶奶姜溪烈,攜手走過了76年,婚姻始終如初戀般美好。
有網友驚訝,兩位老人如何做到了白頭偕老,執手相看兩不厭。
答案其實很簡單,正是兩個人懂得在平凡生活中隨時隨地製作浪漫,才收穫了童話般的愛情。
百花盛開的時候,夫妻倆牽手去採花,戴在對方頭上以後還不忘誇讚「漂亮」;
每到冬天下雪,就一起打雪仗、堆雪人、一起品嘗初雪的味道;
夜裡奶奶去廁所一直怕黑,爺爺會挽著奶奶同去,並在門外唱著歌等奶奶;
夫妻倆總是習慣穿著情侶裝,不論走到哪裡,兩隻手都會緊緊地握在一起……
76年如一日,他們做到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影片的淚點,是爺爺去世後,奶奶孤單感嘆:
「我告訴自己,他就離開一小會兒,我不久也會隨他而去,沒什麼事的。可是我發現,原來我是如此懦弱,就連那一小會兒我都忍受不了。」
深情不及久伴,厚愛無需多言。
真正的愛情,不是轟轟烈烈,而是攜手走過那些平淡流年。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
「正常的身心都需要儀式感。」
光陰之下,與愛人共同擁有的每份感動與喜悅,都是兩個人最寶貴的珍藏。
生活縱然平淡,儀式感會讓平淡與眾不同,值得一輩子去紀念。
最高級的儀式感,是把愛藏進細節裡
說起儀式感,很多人總會喊「臣妾做不到啊」。
其實儀式感並沒有那麼複雜,更不需要大費周章。
最高級的儀式感,是把愛藏在生活細節裡,走心且溫暖。
劉嘉玲曾在綜藝節目《女人有話說》裡,直言自己是個很在乎生活儀式感的人。
她對婚姻「儀式感」的一番解讀,獲贊無數。
劉嘉玲坦言,人生中很多美好的回憶是需要自己去刻意製造的:
「情人節怎麼可以不收花?你可以不買珠寶給我,但花一定要送。」
她和梁朝偉在生活中,從來不會略過一些重要、特定的節日,而是用心準備、用心體會。
翻看劉嘉玲的微博,滿眼都是濃情蜜意:
每年情人節,梁朝偉都會第一時間送上鮮花和禮物;
每年的生日,梁朝偉的慶生祝福,總是愛意滿滿;
甚至,兩人發生爭執後,梁朝偉會手寫一張道歉卡片送給太太收藏……
梁朝偉在採訪中也曾表示,自己送禮物也會精心地投入一些小心思。
比如把要送給劉嘉玲的禮物藏在某個地方,讓妻子自己去「偶遇」驚喜。
正是鮮花、卡片這些小細節,把兩個人的婚姻點綴得生趣盎然,匯集出一段段專屬他們的美好回憶。
約翰戈特曼在《幸福的婚姻》一書中,把儀式感具體成五個細節:
早上出門前確保了解一件配偶今天要做的事;
每天下班和配偶進行減壓談話;
每天向配偶表達情感和欣賞;
學會通過擁抱和親吻去表達愛;
每周單獨約會兩個小時。
儀式感,不需要多華麗,它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方式。
只需要用心意去表達愛意,就會把婚姻才能變成愛和被愛的模樣。
起床後的問候;出門時的擁抱;一起下廚房;外出牽著手;依偎著聊聊天……
這些點滴小事,足以讓幸福在平凡歲月中細水長流。
蘇芩說:
「生活需要儀式感,這跟矯情無關,是關於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敏感。」
深以為然。
儀式感,就是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當愛變成一種在乎,儀式才是最好的表達。
因為愛你,所以願意把時間和精力留給你,這就是儀式感的潛臺詞。
幸福對每個人都很公平,她總是眷顧懂得儀式感的人。
兩個人製造的回憶,是只屬於兩個人的愛情信號,是婚姻裡最珍貴的禮物。
願你我都能多留點時間給相愛的彼此,用儀式感不斷地激活愛情。
待回首婚姻往事,都能少一些柴米油鹽的紛擾,多一些嘴角泛笑的美好。
共勉。
文 :卓爾平凡
來源: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