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鄉村沃土,建設基層文化。由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聯、國務院扶貧辦共同主辦的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活動中,一部蘇北縣級院團創排的大型現代淮劇《村裡來了花喜鵲》好評如潮,贏得滿堂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村裡來了花喜鵲》以一位幹了25年臨時工的文化站「代副站長」——花喜鵲返鄉扶貧的故事為主線,描繪了她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挖掘「淮海鑼鼓」、保護百年村落、建起農家戲臺、開闢鄉土旅遊,帶領家鄉百姓擺脫貧窮,最終過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每一個村莊都在呼喚越來越多的「花喜鵲」。
「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冷清和『獨上高樓』的寂寞,即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願,最後達到『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領悟。」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既是殷切希望也是路徑指引。文化在鄉村基層紮根並汲取養分,才能更具活力、茁壯成長;文化文藝工作者也只有俯下身子、沉下心來,才能把優秀文化的種子播撒到群眾心裡,撥亮燭照發展前行的精神之光。數十年如一日,從鄉村來、演百姓事,成就了《村裡來了花喜鵲》,也充分印證了繁榮基層群眾文化就得靠「花喜鵲」們使出那麼一股子軟磨硬泡的功夫。
讓更多「花喜鵲」常駐村裡,一方面需要基層文化文藝工作者們紮根基層、服務群眾的精氣神,另一方面也少不了基層文化場館設施和配套服務的硬指標、硬支撐。文化是一種軟實力,而軟實力的提升恰恰要從「硬」處入手。「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前提在於有場館、有活動、有傳承、有精品,進而方能有產業、有氣候。如果「花喜鵲」無枝可棲、無處放聲,又哪裡還談得上紮下根來汲取養分,出新品、出精品。而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對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進行表彰,無疑是抓隊伍、抓場館、抓創作,進一步做好基層文化工作導向的再次宣示。
「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高屋建瓴的凝練概括,蘊涵著深邃的基層文化工作繁榮發展之道。讓越來越多「花喜鵲」常駐村裡,為實現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築就精神家園。
來源:淮安新聞網
編輯:蘆豔
審核:武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