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佛教本質上是一種出世的宗教,主張出家無家,因此僧尼通常有"出家人"之稱,他們奉行的佛教戒律就是一旦出家就應該與世俗的家庭脫離關係,才能斷絕塵緣、息心修行。
正所謂:"出家兒,要決斷。萬種塵緣,一齊割拚。"
臺灣海濤法師出家前與妻子十分恩愛,家庭美滿,接觸佛法後卻在35歲那年正式剃度遁入空門,割捨了妻子與年邁的母親。這種為了信仰拋下家人的做法真的值得嗎?
從基督教到道教再到佛教的信仰之路
海濤法師俗名黃榮享,1958年生於臺灣高雄,受家庭的影響一直到大學時期都是基督教教友。
在他的印象中,通過基督教長老團契的活動認識了親切的外國牧師,而這些傳教士寥寥數語就能簡明扼要地傳布耶穌博愛的教義,讓他非常感興趣。
海濤法師服完兵役後慢慢接觸到了道教,並因此與妻子相識、相戀,一帆風順地結婚生子,並且財運亨通,事業有成。
到他決定皈依佛門時,已經擁有了四棟住宅。在道教的影響下,他相信天神、因果、通靈,雖然不會跳乩,也還是會在家裡設壇。
然而隨著事業越來越紅火,海濤法師承受的身心壓力也越來越大,不時就會去公司旁邊的慧日講堂凝神靜氣。
當時他還不是佛教徒,在慧日講堂裡無聊靜坐,看著眼前的佛像覺得心平氣和,於是開始認識佛教。了解得越多內心越羨慕出家人的自在無憂,慨嘆自己為了生意操勞不堪……
出家最主要的因緣是母親
海濤法師認為真正做到出家這一步,除了他本人的意願,更要有因緣,首先觸動他的是兒子黃一倫。
一直以來他都覺得從妻子有孕到這個孩子出世,都帶給自己很大的福報,不僅家庭事業順風順水,還有更大的善緣。
兒子從小就嚮往出家當小沙彌,到了海濤法師下定決心要出家的時候,家中支持他的竟然只有自己的兒子。
海濤法師經歷過一段難熬的醫院時光。他的母親查出膽癌,嶽母也生病,兒子還得了中耳炎需要做手術,他和妻子疲於奔命,請了兩班特別護士照料母親卻被親戚痛罵不孝。
焦慮之下海濤法師一察覺母親病痛發作,就跪在床邊念誦《地藏本願經》,並發願開始吃素食,希望通過這種古法為她補壽。
他堅持吃素那段時間母親的病情也確實有所緩解,於是再次發願一定會真正出家好好修行,學地藏菩薩,只希望母親早點好起來。
後來海濤法師的母親真的康復了!她知道兒子孝順,就詢問兒子發了什麼願,並叮囑他一定要去實現。誰知海濤法師告訴她:"就是發願出家!"
母親頓時淚如泉湧,十分不舍,但海濤法師眼看著母親身體大好,堅持自己一定還願,決心出家。
他的妻子一得知此事後心都涼了,毅然提出夫妻倆一起出家,甚至做好了獨子將來可能也要出家的打算……
海濤法師則堅定地認為要出家就必須與家人分開,自己一個人到處去找遁入空門的途徑。他的妻子也不肯放棄,只要丈夫一接觸出家人,她就找上門去與師父溝通。
因此很多出名的法師都勸阻海濤法師不必出家修行,好好賺錢,在家修行,護持佛法也是大善之舉!
夫妻緣盡,千言萬語化為一句"早成佛道"
但事已至此,妻子的堅決反對已經無法動搖海濤法師出家的決心了,他纏住師父要來了一位已還俗的出家人的法號"海濤",與一位同樣受妻子阻撓也不改出家之心的師兄互相剃髮。
後來海濤法師由師公正式剃度,依然用了師父給的法號。
海濤法師記得與自己一起接受剃度的有七個人,其中有四位後來紛紛還俗,而當時只有他和海天法師沒有親人相相送,兩人對望著淚流滿面,深感出家實在太難了!
海濤法師的妻子並沒有輕易放棄,她苦等兩年,希望丈夫回心轉意,一直等到他去六龜妙通寺受戒回來以後,實在不肯還俗,才不得不死心正式去區公所辦理了離婚手續。
海濤法師卻欣慰於兒子自他出家後就不再打電話給他,也不再叫他"爸爸",如此"懂事"對自己的修行有極大的幫助。
在臺灣電視節目《點燈》中,出家後的海濤法師第一次與俗家妻子黃文瑛面對面地交流,他不後悔自己的任何選擇,下輩子娶妻還是會娶她,但也還會再度出家。
同修佛法的黃女士其實也理解出家修行更好,但深愛丈夫的她確實很難接受,無奈夫妻緣盡,也只能哽咽地祝願他:"早成佛道"。
弘揚"大愛"助力祖國統一
海濤法師出家後擔任了臺灣多個弘法機構的負責人,積極前往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弘揚"大愛" ,尤其致力於推廣監獄弘法,感化犯人。
上世紀90年代末,他通過成立"生命電視臺"等方式,不斷利用電視、廣播等傳媒渠道舉辦心靈環保及佛法講座。
極具個人特色的深入淺出、貼近大眾生活的說法,大力培養社會大眾對正信佛教的認知,在臺灣很受歡迎。
為了達到通俗易懂的弘法效果,海濤法師在網絡資訊時代以一系列"神邏輯"語錄爆紅,看似荒謬可笑的"喜歡眼睛大,大家看我就當貓頭鷹,喜歡胸部大一點,男人都看我,那你就做乳牛吧"等雷人說法,其實只是為了向觀眾闡釋佛經裡放下"我執"的奧義。
而他高調舉辦的大規模放生活動,則引發了破壞生態環境,導致水庫水質惡化等爭議。
如今海濤法師已經是臺灣佛教僧青年中極具影響力的一位法師了,他堅信臺灣佛教的根在大陸,佛教未來的希望也在這裡,因此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進海峽兩岸的佛教關係發展。
他多次到大陸拍攝各地佛教寺院的風貌及佛事、論壇等活動,回臺灣後製作成電視節目播放,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成績,起到了正面的宣傳效果。
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我國,數千年來已經成為了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然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
時至今日,信佛者雖多,但真正做到拋卻紅塵中的一切羈絆,出家皈依的人還是比較鮮見的,大多數信徒也都覺得沒有必要。
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釋迦之教義,無君無父,與吾國傳統之學說,存在之制度,無一不相衝突。輸人之後,若久不變易,則決難保持。"
佛教能夠紮根中國發展,其實是在漫長的本土化演變中漸漸融合了儒家價值觀、道教思想,適應了古往今來的社會倫理關係,成為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宗教信仰。
而從海濤法師個人的選擇來看,從基督教、道教再到佛教的特殊宗教信仰經歷對他的信念影響很大,篤信生死輪迴的教義,堅持出家才是佛教修行的正道。
雖然他出家的因緣是孝親,但真正跨出這一步之後就不會再理會傳統的社會家庭倫理。
對海濤法師而言,凡塵俗世關於父母、夫妻、親子等人際關係的道德規範都是為了信仰而必須捨棄的羈縻了。
他承認自己剛出家時,每當夜深人靜也會流淚思念妻子和兒子,足足消瘦了一大圈。
但他很快就明確了自己出家並不是因為不愛家人了,而是想要將這份世俗的執著、佔有的情愛,升華為"大愛",去愛世間所有需要關愛的人。
以如今佛教與家庭可以圓融的主流觀點來看海濤法師的選擇,難免會覺得以他弘法時口無遮攔的作風,沒有必要如此不食人間煙火。
而且釋迦牟尼從弘法之初就倡導"諸佛世尊,皆出人間",家庭生活的和諧也有助於在良好的社會基礎上彰顯佛法宗旨,幫助眾生善願善行,因此堅持信仰與丟下妻子與老母其實並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但從海濤法師對佛法的理解來看,他信奉的教義應該是真正的修行人要像聖蓮花出汙泥而不染,甚至更要入汙泥而不染。
如果他無法徹底割裂與家庭的聯繫,也許就會心有旁騖,有所顧慮,根本無法將全副精力都投入對佛道的求索和弘法活動之中吧!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