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市博物館圍繞多元包容發展的主題,將陸續開展一系列陳列展覽和公眾互動活動。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市博物館,在展覽中尋找與前人的心靈連結。
在市博物館的流動展覽館,端硯文化藝術展吸引了不少文博愛好者前來參觀。端硯列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與湖筆、徽墨、宣紙合稱為中國「文房四寶」。
看這些古老的東西,特別我們做手拉壺的,也要古今結合,今天看的石硯,也是對我們做手拉壺多少有啟發。其實藝術是共通的,我們可以參觀各種藝術品的展覽,來把藝術的東西融入到我們自己的作品裡。其實對很多觀眾來說,走進博物館,是為了從歷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博物就是把從地球起源到現在積累在這裡,列為我們後代人的見證,潮州的博物館就是對潮州文化的弘揚和繼承,使我們後代人有文化。
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市博物館舉行了一系列活動,在做好基本陳列的同時辦好流動展覽,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其中,當代潮州手拉朱泥壺作品展走出潮州,推向全省各文博單位巡迴展示,引進廣東省流動博物館的端硯展到潮州展覽。據了解,隨著市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到博物館參觀的人數逐年增加。2017年到館參觀的人數有8萬,2018年上升到10萬,去年2019年有14.8萬。接下來,潮州市博物館還是會緊緊圍繞地方博物館定位,發揚地方傳統文化,做更多地方傳統文化工藝的特色展覽,同時將這些展覽推出潮州,走出潮州。
在市博物館,常年開放的基本陳列展出了不少館藏精品。有被譽為「針尖上的藝術」的潮繡,也有鎮館之寶明代潮州木雕「府樓猴」。這些珍貴的文物身上都有哪些故事呢?市博物館展出的這件神袍,是青龍古廟的一件清代綠緞蟒紋神袍。神袍墊高立體,袍上為釘金繡蟒紋,蟒頭立體墊高,雙眼高凸,身體盤旋翻轉,高浮凸釘金繡熠熠生輝,氣勢恢宏,頗具「王者風範」。
下面這座龍宮,是在墊高繡的基礎上還增加了竹片還有鐵絲,讓屋簷向外飛出,體現了青龍古廟的形象。而這件民國時期的「安南義安社」大帳眉不但呈現了潮繡中超高難度的精細活兒,還記錄了一段潮繡實物漂洋過海遠銷海外的歷史。安南是越南在明朝的舊稱,義安社是當時潮汕華僑在越南那邊的一個同鄉組織,所以這一件是當時同鄉會的一個大帳眉,我們主要看上面五個黑臉闊嘴的人物形象,是由潮繡男技師來完成的。「府樓猴 無變走」是潮州的一句俗語,如果您來到市博物館,還能欣賞到鎮館之寶——明代潮州木雕「府樓猴」。據介紹,明成化元年,潮州知府陳瑄在潮州府正面重建譙樓鎮海樓,俗名府樓,是明代潮州府衙正門。
鎮海樓建築上有108根木柱,配上圓雕木猴,形成108隻形態各異,天真活潑的猴子形象,民間稱之為「府樓猴」。主要是跟民間神明的信仰有關,跟天上的星宿是一對一的,所以把猴子裝飾在上邊就是有祈福的意思,後來在火災中好多都被燒了,流傳下來這幾隻現在都很寶貴。
清代潮州金漆木雕大神轎綜合運用了浮雕、通雕和圓雕等多種雕刻技法,結構複雜,題材多樣,製作精益求精,也是一件珍貴的館藏文物。和神轎一起出現的還有民國時期的金漆木雕茶擔。茶擔為方櫥形提梁式,提梁上裝銅環以便肩挑出行。茶擔造型獨特,雕花刻字,紋飾優美。那麼,它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茶擔就是在巡遊隊伍中配套的設施,可以放置一些茶水供遊行人員在路上口渴了可以歇下來喝口水,也是我們潮州的工夫茶滲透到各個民俗活動中最實在的實物表現之一。
這些珍貴館藏文物,真是讓我們長見識了。其實,記錄歷史,才能更好地觀照未來。也希望我們的博物館不斷發揮應有的價值,為更多人帶來知識與文化的滋養。未經許可,嚴禁擅自轉載、複製、改編本臺新聞作品,違者將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