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歡迎尼克森的神秘晚宴

2021-01-07 金臺資訊

《世紀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這是一次秘密國宴,有關這次宴請的一切事先都沒有對外宣布,但由它所開始的一系列外交事件,卻永遠載入了中美關係發展的史冊,從此世界的格局發生了改變……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關係解凍及至建交,是整個新中國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正因其意義重大,對實現「中美破冰」之旅的尼克森總統的來訪,周恩來格外重視,歡迎宴會的菜譜、菜單設計等事務都由他逐一安排核准並親自圈定。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時30分,尼克森的專機在北京東郊機場著陸。當晚7時,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款待尼克森一行。尼克森在祝酒詞中熱情洋溢地說:「我們在這裡已經一周了,這是改變世界的一周。」伴隨著碰杯聲,中美兩國的關係揭開了新的一頁。

一、基辛格被中國名廚的高超手藝所徵服

1971年7月9日凌晨4時30分,基辛格以外交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方式開始了他僅有48小時的中國之行。當晚,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設宴款待這位美國秘使。此前,中國方面早有耳聞,基辛格不但是位很難對付的談判高手,也是個口味極高的美食家。席間,面對周恩來的頻頻舉杯,基辛格多是面帶微笑,禮貌應酬,而對眼前的美味佳餚淺嘗輒止,胃口似乎不佳……

就在此刻,總廚師長王錫田和另外一位同事正在廚房的灶臺旁緊張地忙碌著。不料,他們精心準備的一道壓軸好菜卻出現了意外。這道壓軸菜是中國傳統名菜——鹽焗雞,做法是將大鹽粒炒熱,然後把肉雞燜在熱鹽中,通過鹽的熱量把雞燜熟。可想而知,製作需要一定的時間,可這時宴會已經開始上菜了,但雞還沒有燜熟。緊要關頭,他們想出了一個權宜之計,就是先把未燜熟的雞從鹽中取出,然後再用高壓氣槍將雞蒸熟,這樣,雞中既有鹽香味又透著軟爛嫩香。但誰也沒想到這卻成為餐桌上的一道新菜品。

這道尚未命名的菜終於擺在了基辛格的眼前……不待周恩來介紹完畢,基辛格便一手拿刀一手執叉,迫不及待地指向紫砂陶鍋裡的雞品嘗起來。宴罷,他執意要見燒制這道美味的中國廚師。他緊緊握住王錫田的手連聲說:「這將是我此次東方之行最美妙的記憶。」然而此時的王錫田卻連這道菜的名字都叫不上來。還是周恩來以他外交家的機智為王錫田解了圍,他建議總廚師長說:「這道菜就叫『基辛格雞』好了。」從此,基辛格的名字不僅與中美關係的歷史性轉折緊密相連,還和中國國宴上的一道美味佳餚連結在了一起。7個月後,陪同美國總統尼克森的基辛格再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對峙了22年之久的中美關係開始消融。

二、為接待工作而忙碌的「34號特供處」

中美外交關係的破冰是世界矚目之舉,早在一年前,中國方面就已經開始做準備了。作為總理的周恩來對此更是高度重視。為保證來訪取得圓滿成功,周恩來親自召集有關部門開會,—再強調準備工作要做好做細,確保一切活動都做到萬無一失。負責食品採購工作的張濤參加了那次籌備會議。

多年來,張濤所在的工作單位對外只用數字「34號」來代表。這個誕生於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食品「特供」機構,設立伊始的使命,就是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訪華元首以及類似國宴這樣的重大國事活動提供安全的食品保障。出於保密的需要,一直以來,這裡只能用門牌號碼「34號」來命名。

每到國內國際重大活動之前,34號供應部幾乎都能最先知曉。1972年的尼克森訪華也不例外。為了充分準備宴會所需要的各種食品原料,張濤和他的同事們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

當得知美國人喜歡吃海鮮時,有關方面便決定準備新鮮的黃海鮑魚以做備用。 遼寧省長海縣獐子島人民公社的潛水隊接到任務後,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進行採捕,從中挑選出精品運到北京。當尼克森聽說這些新鮮的鮑魚是採自黃海深處時,不禁為中國人的好客而感動。在歡迎尼克森的宴會上有一道「芙蓉竹蓀湯」,其中用的原料竹蓀就是產自四川長寧。當年,長寧縣接到上級領導通知,緊急調集2斤長寧竹蓀,還說這是一項政治任務,千萬耽誤不得。後來,當地領導在報紙上看到了一篇題為《竹蓀:從國宴到世界》的文章,便確信當時的竹蓀就是為尼克森訪華的宴會準備的。竹蓀的鮮美可口引得尼克森總統連聲讚賞。國務卿基辛格也豎起拇指說:「這是你們中國的白珍珠。就連全世界最有權威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也還沒來得及記載。」

在歡迎宴會上,其中一道菜需要新鮮的蠶豆。但春播蠶豆一般七八月收穫,要在天寒地凍的一二月份找到新鮮蠶豆是非常困難的。

由於時間緊迫,又正值春節放假,浙江省平陽縣供應組大部分同志被臨時召了回來。大家意識到,此時蠶豆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它本身的價值。最後在平陽縣錢倉鎮一帶找到了長勢良好的蠶豆地。據當地人介紹,這就是在農業界被稱為「錢倉早」的蠶豆。由於當時蠶豆的果子還比較小,於是工作組多次請當地有經驗的老農進行推算,預測在運輸當天,蠶豆可以長到多大?當得知運輸那天的蠶豆的豆肉已經可以入菜時,工作人員馬上向北京方面作了匯報。就這樣,經多方努力,這批新鮮蠶豆終於趕在尼克森抵達之前被送到了北京,錢倉小小的蠶豆準時上了國宴,在當時成為一段佳話。

奶酪和魚籽等食品,這些在當時中國人都沒見過的東西,卻是外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這可讓負責採購的人犯了難。此時美國方面還提出要為尼克森夫人準備一種可以直接飲用的果汁。在今天聽來似乎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可在當時卻讓張濤等人費了一番腦筋。當時只知道上海生產的汽水是兌著水喝的,能直接飲用的果汁還沒有聽說過。後來他們採用了人工壓榨的「土辦法」為客人加工出了「果汁」。

此外,還要對這些食品原材料進行毒物化驗和細菌化驗。工作人員從接到任務的那一天起,就整天躲在那狹小、安靜的化驗室裡,嚴格做到「隨到貨,隨取樣,隨化驗」。遇到有緊急情況時,他們乾脆就24小時盯在現場,一絲不苟地履行著安全把關的使命。

經過一番緊張的籌備,一切接待工作準備就緒,只待那偉大歷史時刻的到來。

三、寓意深刻的「燒滑水」

1972年2月21日中午11點30分,美國總統尼克森一行乘坐的「空軍一號」專機準時降落在北京東郊機場。中外記者早已等候多時,無數鏡頭都在靜候著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當兩隻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時,周恩來意味深長地說:「你的手伸過了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

按照慣例,外國元首來華訪問,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陣容通常是由120人到155人組成。而此時展現在尼克森眼前的是他所從未見過,也是中國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規模——由371人組成的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對中方這種高規格、高禮儀的接待,尼克森感到非常高興,他稱讚說:「中國儀仗隊是我見過的最出色的一個。」

以往外國元首來訪,通常都是下榻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的18號總統樓,此次尼克森一行也不例外。這天中午,釣魚臺國賓館為遠道而來的美國客人準備了第—次午宴。為歡迎尼克森夫婦的到訪,毛澤東還親自為他們增添了3道菜,並指定由中南海的廚師程汝明做好後送到釣魚臺。

這次午宴上有一道菜叫「燒滑水」,對於不喜歡吃多刺魚的外賓來說,這道菜並不合適,但毛澤東執意要加上去。就這樣,由毛澤東欽點的燒滑水、魚翅仔雞、牛排這3個菜一同端上了尼克森夫婦的餐桌。當尼克森及夫人知道這三道菜是毛澤東及夫人江青特意為他們安排的感到非常高興,而且吃得很乾淨。吃完之後他們連聲道謝,並表示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好客之情。

事後,程汝明悟出了這道菜背後所預示的特殊意義。「燒滑水」實際上是用青魚的尾部做主料,那是魚身上最有力的一段,它好象是魚遊水時的前舵和推進器。毛澤東可能想借這個寓意,希望中美這兩個國家從這一周開始,一起推動兩國及世界向前發展。

四、名震世界的歷史性乾杯

1972年2月21日晚,為歡迎尼克森及夫人一行舉辦的盛大國宴在燈火通明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拉開了帷幕。此時此刻,宴會現場的熱烈氣氛通過國際通訊衛星直接傳輸到了美國的千家萬戶。

宴會開始,周恩來發表了熱情洋溢的祝酒詞。緊接著,祝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周恩來招待尼克森和基辛格這樣的貴賓用的茅臺酒據說已貯存30年以上。當服務員將那古雅的水白陶瓷酒罐打開,一股特殊的芳香悠悠溢出,沁向四周。

「這就是馳名中外的茅臺酒。」周恩來舉起面前的一個小酒杯向尼克森介紹。當時的國宴,每個客人面前至少擺上大、中、小三個酒杯,每個酒杯都斟得滿滿的,其中必有國酒「茅臺」,其餘的是各種名牌葡萄酒,另外還有桔子水和礦泉水等。

「我聽說過您講的一個笑話。說一個人喝多了,飯後想吸一支煙,可是點火時,煙還沒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尼克森講到這裡,不等翻譯說出,自己先笑了。此時周恩來也開懷大笑,他當真拿來火柴,劃著之後,認真點燃自己杯中的茅臺酒,用愉快的聲音說:「總統先生,請看,它確實可以燃燒。」的確,這純淨透明、醇香濃鬱的茅臺酒將尼克森深深地迷住了。時隔多年,尼克森在其回憶錄中,仍對這次國宴上喝茅臺酒的趣事念念不忘。就在中美兩國領導人手舉美酒頻頻碰杯之時,一位美國記者用鏡頭將周恩來與尼克森乾杯時的精彩瞬間捕捉了下來,使國酒「茅臺」因這歷史性的「乾杯」而名震世界。

雙方祝酒後,周恩來舉著酒杯向美國官方代表人員逐一敬酒。清脆悅耳的碰杯聲迴響在宴會廳裡。

可是,只要稍一留意便會發現,周恩來祝酒時,說是「乾杯」,但卻不像過去那樣痛快豪爽地喝乾杯中酒。而只是用嘴唇輕輕沾一下杯沿,然後禮貌熱情地向對方致意,用一個微笑和注視的目光替代了乾杯的動作。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後,尼克森一次又一次朝周恩來的酒杯投去目光並問道:「我聽說您的酒量很大?」周恩來笑了笑,帶著回憶的神情說:「過去能喝。紅軍長徵時,我曾經一次喝過 25 杯茅臺。」並說,「比這個杯子還大。」尼克森吃了一驚,繼而疑惑地問:「可是今天你沒喝?」周恩來點了點頭:「年齡大了。醫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過兩杯,最多三杯。」尼克森接著說:「我在書裡曾經讀過這樣一段故事,說紅軍長徵途中攻佔生產茅臺酒的茅臺鎮,把鎮裡的酒全都喝光了。」周恩來此時眨動雙眼,目光裡流露出對往昔的眷戀,感慨地說:「長徵路上,茅臺酒是被我們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藥,洗傷、鎮痛、解毒,還能治傷風感冒 。」尼克森爽快地說:「那就讓我們用這個『萬能良藥』乾杯吧。」尼克森舉杯, 周恩來也舉起了酒杯。

隨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現場演奏的《美麗的亞美利加》和《牧場上的家》兩首美國樂曲,將宴會的氣氛推向了高潮。這兩首曲子也是周恩來事先安排好的,周恩來對軍樂團的同志們說:「《美麗的亞美麗加》這首曲子是尼克森總統就職時選的曲子,他是個音樂內行,我們選這首曲子讓他像回到自己家鄉一樣親切。我們選擇這些曲子是表達中國人民的友誼。」尼克森在國宴結束後,特意在周恩來的陪同下到軍樂團面前,對他們表示衷心祝賀和感謝,並對中方周到的安排讚不絕口。

尼克森在晚年撰寫回憶錄時,曾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當我聽到這首我熟悉的美國民歌時,心頭不禁湧起一股暖流。因為這首曲子正是我在就職儀式上選擇演奏的樂曲。」

中國方面除了在宴會流程上做了細緻、周到的安排之外,為招待好來自大洋彼岸的貴賓,此次國宴排菜更多達幾十道,從規格上講,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所少有的。其中包括:冷盤9道、熱菜6道、點心7道及甜品、水果、酒水飲料等等。美國方面也為這次宴會做了全面充分的準備,尼克森尤其費了一番心思,席間,他輕鬆自如地使用著中國筷子,不緊不慢地夾取美味佳餚品嘗,令周恩來大加讚賞。此時,或許只有尼克森自己明白。為了這次訪問成功,尼克森很是費了一番心機,他在出訪前埋頭苦練了一個多月用筷子的技巧。

就在這次宴會結束7天之後,中美雙方共同籤署了舉世矚目的《中美聯合公報》,封存在中美之間22年之久的堅冰就此打破。

就在尼克森訪華之前,美國方面專門趕製了一批印有美國國徽的精緻酒杯,來搭配尼克森從美國加州挑選的一款他最鍾愛的葡萄酒。於是在1972年2月27日由美方主辦的答謝晚宴上,眾賓客品嘗到了來自大洋彼岸的酒香。在這次晚宴上,周恩來還給尼克森夫人帶來一份意外驚喜,將中國的珍稀動物大熊貓作為禮品送給美國。國寶大熊貓成為了中美兩國之間的友好「使節」,也把這場告別晚宴推向了高潮。

尼克森在祝酒詞中熱情洋溢地說:「我們在這裡已經一周了,這是改變世界的一周。」伴隨著碰杯聲,中美關係的堅冰已然消融,兩國的關係開始走向新紀元!

《世紀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1972年,尼克森給杭州送來的五棵樹如何了?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 點30分,隨著美國總統專用的「空軍一號」飛機降落在北京機場,尼克森及夫人緩步走下舷梯,中國總理伸出了手代表一國權威的大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手握在一起,長達一分鐘之久。 結束了20多年的中美隔絕狀態,標誌著中美關係邁進一個嶄新的時代。
  • 1972年尼克森訪華:在中國時未乘「空軍一號」
    中央電視臺《讓世界了解你》邀請了幾位特殊嘉賓——尼克森的小女兒朱莉尼克森艾森豪,時任毛主席、周總理翻譯的冀朝鑄、章含之。他們講述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尼克森女兒:父親在飛機上問工作人員周總理是否穿了大衣。    老外交官冀朝鑄是30年前第一個有幸聽到尼克森與周恩來總理對話的人。
  • 毛澤東為何執意在歡迎尼克森的午宴上添3道菜?
    1972年2月21日上午,尼克森總統的專機在北京東郊機場準點著陸。當晚7時,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款待尼克森一行。2月27日由美方主辦的答謝晚宴上,尼克森在祝酒詞中熱情洋溢地說:「我們在這裡已經一周了,這是改變世界的一周。」伴隨著碰杯聲,中美兩國的關係揭開了新的一頁。
  • 鄭洞國出現在歡迎尼克森的國宴上!
    剛才,看到了一個熟悉的面孔:鄭洞國,與美國總統尼克森碰杯!歷史的珍貴鏡頭。這絕對是當時刻意安排的!作為前國軍的高級將領,且是長春起義投奔共產黨的鄭洞國,在1972年與首次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在宴會上同框敬酒。
  • 1972年尼克森訪華,帶五棵樹作為禮物送給中國,這五棵樹現在怎樣
    1972年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那一年尼克森來到中國,並且還為中國帶來了一份禮物,那就是4顆紅松和一顆北美紅杉。尼克森的這一次訪華對中國來說是一次極具重大意義的事件,而他的這個行為也引起了中國內陸乃至是世界的轟動,而這一次的中美建交也將成為中國外交史上的一個重大的裡程碑。
  • 1972年蘇聯登月失敗,尼克森預感到,美國航天領域的地位終於穩了
    1969年7月5日,就在阿姆斯特朗登上月面前的15天,尼克森總統的PDB裡出現了一則關於月球競賽的重要情報。「7月3日蘇聯為登月進行的無人發射行動失敗,火箭在發射臺上爆炸或起飛初期故障…出現在印度洋上的蘇聯回收船隻說明,這枚火箭上的登月飛船是準備在試驗結束後再入大氣層返回地面的。
  • 周總理用茅臺酒款待尼克森,把酒帶回國後,尼克森差點燒掉白宮
    1972年2月21日星期一上午11時半,乘坐空軍一號,美國總統尼克森及其大批隨員抵達北京,開始為期一周的訪華之旅。人們都不會忘記那個經典的場景,尼克森總統走下飛機,向周總理主動伸出手來,兩人握手長達一分鐘,很快,此畫面經由電視信號傳遍了全世界。
  • 中國大事記:1972年
    早在1945年4月,中國就派代表團參加了舊金山會議,並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代表團當中就有中國共產黨的代表董必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美國政府的阻撓,臺灣當局繼續非法佔據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從1961年16屆聯大以後,許多國家為恢復中國的合法權利作了不懈的努力。
  • 相隔41年 尼克森外孫西湖邊再種中美友誼樹
    41年前,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森,帶著美國特產珍貴樹種——北美紅杉樹苗,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把樹種在了西湖邊的植物園裡,傳遞中美友好情誼。41年後,在尼克森誕辰100周年之際。另一位「尼克森」來到杭州,重走當年外祖父訪杭之路,也種下了中美友誼之樹。這位「尼克森」,全名叫克里斯多福·尼克森·考克斯,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外孫。
  • 尼克森訪華詢問主席有何特長,主席說了五個字,尼克森鞠躬致敬
    基於這個出發點,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和國務卿基辛格進行了深刻的討論和研究,他們希望想出有效的方法來嘗試去和中國打破過去的僵局,重新建立起外交關係,為了打開這一突破口,尼克森決定先派基辛格秘密訪華,經過巴基斯坦的前線,基辛格來到中國,由於但是複雜的國際關係,所以一切訪華的事宜都得秘密進行,為的就是為之後的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做好準備。
  • 頭號敵人怎成貴客 46年前神秘大人物的杭州21小時
    接待晚宴結束後的9點,尼克森一行下榻劉莊,即西湖國賓館。劉莊內一個不眠之夜西湖的西邊,有一個神秘的地方。這裡佔盡了西湖絕美的風光,既可以眺望整個西湖,又可躲開熙攘的人群。很多老杭州知道這裡歷史上的風雲際會,卻從未接近。這裡,就是西湖邊茂林深處的劉莊。
  • 中美關係和神秘的「34號特供處」
    也正因其意義重大,對於前來實現「中美破冰」之旅的尼克森總統的來訪,周恩來總理格外重視,對歡迎宴會的菜譜、菜單設計等事務他都逐一安排並親自圈定。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時30分,尼克森總統的專機在北京東郊機場準點著陸。當晚7時,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款待尼克森一行。伴隨著碰杯聲,中美兩國的關係揭開了新的一頁。
  • 美國紀行 洛杉磯篇-45 尼克森總統圖書館遊
    他先後當過眾議員、參議員,1952年作為艾森豪的副手被提名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大選獲勝,39歲的尼克森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副總統之一。從1952年到1960年,他擔任副總統達8年之久。1960年,尼克森在競選總統中以微弱票差被民主黨人甘迺迪擊敗。    競選總統失敗後,尼克森在洛杉磯重操律師職業。
  • 尼克森所贈北美紅杉「子孫滿堂」 見證中美友誼代代相傳
    1972年尼克森訪華時送給中國一棵北美紅杉,如今這棵樹已高達15米,並繁育出了「子孫」。(中國日報網 黨超峰 攝)中國日報網杭州9月7日電(記者 黨超峰)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一行在周恩來總理的陪同下訪問杭州,並帶來了中美友誼的象徵——五株樹苗,分別是四棵紅松和一棵北美紅杉,後者種在了西湖邊的杭州植物園裡。44年後,這棵紅杉長勢如何呢?9月6日,記者來到杭州植物園一探究竟。
  • 1972年中美關係破冰,為何時隔7年才建交?這7年世界發生了什麼?
    時間撥回1971年,一場桌球外交,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等領導人巧妙的外交運籌下,成功的實現了小球轉動大球的外交佳話。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正式訪華,成為第一個訪問新中國的美國總統。中美兩個大國,跨越太平洋,衝破重重阻礙,開始接觸了解。
  • 尼克森曾放狠話:美加「特殊關係」死了
    1971年4月,國際經濟政策委員會主任彼得·佩爾森用一份秘密報告打動了尼克森,這份報告稱「美國正在喪失作為世界商貿主導者的地位」,預計到1971年底,美國將出現自1893年以來的第一個貿易逆差。作為扭轉局面的嘗試,當年8月15日,尼克森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其中對外主要採取兩項措施:放棄金本位、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以及對所有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徵收10%附加稅,這也被稱作「尼克森衝擊」。對於那些靠對美出口創造大量工作崗位與獲取利潤的國家來說,新進口稅和事實上的美元貶值被認為是「大災難」。
  • 錄音帶檔案披露尼克森發動越南戰爭內幕(圖)
    據美國廣播公司12月2日報導,美國尼克森總統博物館和美國國家檔案館日前首度披露了關於尼克森發動越南戰爭的一批內幕資料,包括時長200小時的錄音帶和多達9000頁的文件,記錄了尼克森對越戰和他的一些同事的看法。
  • 毛澤東在此設開國第一宴,尼克森夫人在這兒的廚房用餐,傳奇飯店!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夫人到北京飯店廚房參觀20世紀60年代北京飯店樓體外景新時代的北京飯店■ 歷史的親歷者、見證者1900年,兩個法國年輕人在北京崇文門內大街蘇州胡同開了一家小酒肆。第二年,遷到了東單菜市西側,正式掛上了北京飯店的招牌。
  • 尼克森時代的國防部長:與基辛格勾心鬥角,讓越戰「越南化」
    這是自1975年美軍撤離東南亞後,在這一地區再度趨於活躍的信號。四十年前,主導美國軍事力量撤出南中國海地區的正是尼克森時代的首任國防部長梅爾文·萊爾德。萊爾德與尼克森在美國歷屆國防部長中。萊爾德並非特別著名的一位。他在1969年上任時,面對的是空前絕後的棘手局面。
  • 48年前,美國尼克森總統來中國旅遊,送給杭州五棵巨樹,如今怎樣
    ——佚名 導語: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交通變得越來越便利,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繫變得是越來越緊密,加上我國是友好的外交大國,和很多國家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係,在1972年,尼克森訪華給杭州帶來了五棵巨樹,大家一定很好奇如今它們怎麼樣了,我們接著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