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綜合自地震三點通、北京規劃自然資源
1月13日下午5點30分左右,
青海西寧一公交車站前
突然出現大面積路面塌陷,
一輛公交車的半個車身掉入坑中。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
截至14日上午9時30分,
塌陷現場已陸續找到6具遇難者遺體,
身份信息正在核對。
16名傷者傷情穩定。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微博截圖)
近年來,
地面塌陷已成為
我國最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之一。
前不久,
廣州地鐵施工區域發生地陷。
1月11日下午,
廣州市政府通報了事故最新進展:
3名失聯人員均已遇難。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微博截圖)
據《全國地質災害通報》的數據,
2014年我國全年共發生地面塌陷302起,
2015年278起,2016年221起,2017年371起,
近乎於平均每天發生一起災害報告,
其中以巖溶塌陷和採空塌陷為主。
但這些多發於礦山和巖溶地區。
對於人口密集、經濟繁榮的城市,
地面塌陷則主要
與地下淺層土壤和流水的變化有關。
▼▼▼
影響因素
首先是地下排水管道的影響。
許多年久失修的地下水管,如果發生了腐蝕、滲漏或者爆裂,水體不斷滲入土層中,從而造成災禍。2018年12月4日夜間,韓國京畿道高陽市某處路面突然噴湧出高達80℃的熱水,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淹沒了附近路面,並造成地面塌陷,結果導致一名駕駛轎車的男子陷入塌陷坑中,全身被熱水燙傷不幸身亡,另有至少23人受傷入院。而事後當地政府調查發現該災難乃是由於供暖管道生鏽發生爆裂所致。
其次是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
在進行地下施工時,必然會擾動原有的地下土層,使地下土體形成疏鬆帶、鬆散區,最終導致地面塌陷。2016年11月8日早上,日本福岡市的一處路面突然塌陷,出現了一個面積為900多平方米的大坑,坑內有水管破裂,不斷有水流出,現場周邊還發生了天然氣洩漏,塌陷發生時地下25米處正在進行地鐵施工。事實上,這樣的事情並非個案,很多地方等都發生過類似事故。
第三,地下水的異常變化,水位的突然升高或流量的突然增大,加大了對土層的侵蝕力度。
2019年4月11日中午時分,廣西貴港市港北區的一棟自建房後面突然出現了一個面積約10平方米的大坑,坑內伴有譁啦啦的流水聲和轟隆隆的塌陷聲,由於發現和處理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事後經專家初步判定,這與季節性地下水位變化有關。
此外,老舊廢棄防空洞坍塌、工程建設場地中由於施工後回填不密實等原因,也可能形成塌陷坑。2019年3月21日,在大雨天氣的影響下,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某街道的一處地下防空洞突然坍塌,結果造成洞內的淤泥、糞水和垃圾傾瀉而出,臭水橫流,後經清淤和封閉處理,保證了周邊居民和房屋的安全。
總之一句話:任何改變地下土層狀態和水流狀態的行為,都有可能成為造成地面塌陷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