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島效應:「發燒」的城市

2020-12-12 搜狐網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多種因素讓人口高度密集和發達的城市形成強大的「熱島」。熱島效應不僅影響城市的生態環境,還對居民的健康產生威脅。屋頂綠化是降解城市熱島效應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辦法,可是由於觀念和經費方面的問題,北京屋頂綠化總面積還不到應綠化面積的1%

  文/ 李微

  入夏以來,頻繁的雷暴導致北京首都機場的航班大面積延誤,讓那些「空中飛人」們只能眼看著錯過的會議乾瞪眼。其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6月7日夜間,夜空上千次地被「撕裂」——這是北京地區今年以來遭遇的最強雷電。無獨有偶,5月底,連續的雷雨天氣在美國密蘇裡州喬普林市引發了龍捲風,造成136人死亡,這是美國近60年以來單次致死人數最多的一次龍捲風襲擊。

  雷雨天氣正在城市裡演變得更加暴烈,對這一現象,氣象研究人員已經注意到,並早已對此展開了研究。

  美國普渡大學上個月底公布了他們為期兩年的研究結果。該校農學系副教授德福·奈約奇解釋說,造成城市雷暴天氣增多的原因有好幾種,首當其衝的便是「城市熱島效應」。其次,城市中的高層建築會改變風向,即所謂「地表粗糙效應」。此外,城市中較高的大氣汙染水平,也會對雲層狀況產生影響。

  實際上,所謂的地表粗糙效應與大氣汙染這兩個因素,還是與城市熱島效應密切相關。熱島效應是造成城市裡很多異常氣象的「禍首或幫兇」。根據國內學者的總結,熱島效應會改變雲和霧的發展,增加閃電的頻率,帶來暖冬、颶風和暴雨等。熱島的存在,使城區的凝露量、結霜量、霜凍日數、下雪頻率和積雪時間都小於郊區。

  「發燒的」城市

  自1820年英國氣象學家霍華德發現倫敦城市和郊區存在溫差現象,並將此稱之為「熱島效應」以來,學者們就不斷發現,熱島效應不僅影響城市的生態環境,還對城市居民的健康產生威脅。

  長期以來,全球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最近20年裡,這個數字上升到80%。城市是現代經濟的命脈,但同時也是一個「大鍋爐」。由於熱島效應的影響,熱浪引發的死亡率呈現迅速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夜間的熱浪,更易致人死亡。

  2003年8月的一場熱浪,造成巴黎近5000人死亡,這在當時引發了一場關於天氣致死的課題研究。張平和他的同事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利用衛星數據,比較了全球幾千個城市不同的熱量生成特點後發現,最強大最密集的熱島,仍絕大多數集中在高度密集的發達城市。

  在那些大城市裡,置身於高溫的夜間,尤其是連續幾個晚上,就會使那些身體原本就虛弱的人的死亡風險加倍,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如超過65歲的老人、嬰幼兒或是有長期慢性病的人。

  造成熱島效應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在城市下墊面性質的改變:道路、廣場、建築物等城市下墊面都是由砂石、瀝青、鋼筋混凝土、人為燒制的磚瓦和金屬構件等組成。研究表明,城市下墊面反射率比郊區小10%~15%,而吸收率卻較綠地和溼地大,這使得城市地表能夠吸收較多的太陽短波輻射和紅外長波輻射,表現出與巖石相類似的熱特性,稱為「城市建築物巖石裸露化」現象。

  其次,城市大氣汙染一般要比周圍郊區更重,市區內釋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都能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並以逆輻射的形式投向地表,使地表增溫。城市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尤其是氣溶膠也會產生類似的溫室效應。此外,在中高緯度城市,冬季排放大量的人為熱也是熱島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研究者還發現,城市的建成率與建築的幾何形狀,也會影響熱島效應的分布。城區中溫度最高的區域往往與最深的城市街道相對應,即通常分布在市中心。

  如果街道走向設計或幾何形狀不合理,則密不通風,風速小,熱量不易散發,溫室氣體也難於迅速擴散,導致局部氣溫過高。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的城市規劃與交通布局,將對緩解熱島效應有重要意義。

  此外,還有城市規模的影響。即使是1000人的小城鎮,也能在長時間溫度記錄中觀測到熱島效應的存在。可是,城市人口越多,規模越大,熱島效應越明顯。據研究,1萬人口城市的熱島強度達到0.11℃,10萬人口是0.32℃, 100萬人口的城市其熱島強度可達到0.91 ℃。

  國內還有學者發現,高原城市的熱島強度要明顯大於平原城市。根據云南楚雄師院地理系林萍等人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在1981~1990年間,蘭州市的熱島強度為3.30℃,西寧市為3.43℃,而與之緯度相差不多的平原城市濟南市為1.40℃,鄭州市為1.95℃。

  這種現象其實類似於青藏高原的「熱島效應」。早在18世紀末,近代地理學創始人之一、德國科學家洪堡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考察時就發現,赤道附近的高山雪線,比中緯度的青藏高原許多高山的雪線低200米左右。例如: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貢嘎雪山,其西坡雪線在5100米左右,而靠近赤道的厄瓜多基多附近的高山雪線僅約4800米多一些。這不符合常理:由於赤道地區熱量較高,高山雪線通常應該從赤道向兩極遞降,到極地附近降至海平面。

  據此,洪堡就提出了青藏高原「熱島效應」理論: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是地面,青藏高原由於下墊面大面積提升,相當於把「火爐」升高,故其熱量較同緯度、同海拔高度的其他地區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區也要高得多。

  「熱島」呼喚「綠島」

  研究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原因,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緩解與應對。在對2003年歐洲那場熱浪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就發現,同時期,在擁有更多綠地的倫敦只造成了約600人的死亡,而在巴黎,這一數字卻高達4867人。這說明,溫度的差異與綠化面積有關。根據模擬計算的結果,植被覆蓋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巴黎夏季正午的表面溫度就下降0.2℃。

  植物是最好的隔熱材料,而屋頂綠化,則是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中增加綠化面積的最好辦法。在下午2點時,裸露屋頂表面溫度可高達70℃以上,而屋頂綠化後的屋面溫度只有29℃,溫差高達40℃以上。國外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城市屋頂綠化總量達到城市建築70%時,夏天的氣溫將下降5℃~10℃,熱島效應可基本消除。

  因而,歐洲把屋頂綠化作為降解城市熱島效應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辦法。近20年來,德國通過立法強制推廣屋頂綠化,使一些汙染嚴重的城市,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改善,並基本消除了熱島效應。

  而根據北京市屋頂綠化協會今年1月發布的消息,我國現有可綠化屋頂73億平方米,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各有1億平方米以上可綠化的屋頂。

  其中,北京中心城區可進行綠化的平屋頂約有6979萬平米,但在1983年~2007年間,北京屋頂綠化總面積只有約60萬平方米,不到應綠化面積的1%。影響國內屋頂綠化發展的主要障礙是經費不足與理念的落後。

  在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城市的熱島效應將會越來越突出。據美國能源部的估計,美國為緩解熱島效應每年要多花費高達100億美元的能源成本支出。另一方面,熱島效應促使城市用於空調運轉的耗能量上升,從而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大量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又直接加速全球變暖,氣溫進一步上升,反過來又加重熱島效應,這兩者之間已經形成了惡性循環。

  儘管近200年前霍華德就在《倫敦的氣候》一書中首次提出「熱島效應」理論,但倫敦的市民至今仍要為該市愈發嚴重的熱島效應而頭疼。

  據美國國家氣象研究中心6月17日發布的最新研究結果,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本世紀內英國將在夏季迎來越來越多的高溫難耐的夜晚。 ★

(責任編輯:付吉珊)

相關焦點

  • 現代城市的「熱島效應」
    在現代城市中,每當夏季來臨,烈日炎炎之際,許多人都想到了「城市熱島效應」。這是一個目前比較流行的生態學名詞,是指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這也是一個形象的說法,高溫區域的城市,就像突出在海平面上的一座座島嶼,與廣大的城市以外區域形成明顯的溫度反差,就被稱為「城市熱島」,也稱「熱島效應」或「城市熱島效應」。並且其城市越大,現代化程度越高,這種效應就越加明顯。這種「熱島效應」在冬季,也許不成為問題,因為它不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
  • 空調會加劇城市熱島效應嗎?
    雖然城市熱島效應本身不會像熱帶氣旋、暴雨等強天氣那樣直接造成重大的自然災害,但往往會通過改變局地的能量平衡、水循環過程、大氣邊界層結構、汙染物傳播和擴散規律,而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間接的危害。  近年來,大量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受到不斷升級的高溫天氣的侵襲,加上城市熱島效應,處境的確令人擔憂。
  • 「氣象科普」什麼是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發熱、建築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及綠地減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溫化" 。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在近地面溫度圖上,郊區氣溫變化很小,而城區則是一個高溫區,就像突出海面的島嶼,由於這種島嶼代表高溫的城市區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熱島。
  • 昆明:多部門聯合開展城市熱島效應研究
    昆明:多部門聯合開展城市熱島效應研究 來源:SRC-461   發布時間:2014年05月16日15:58
  • 「火爐」武漢的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地區整體或局部溫度高於周圍地區,溫度較高的城市地區被溫度較低的郊區所包圍或部分包圍,就像突出海面的島嶼,由於這種島嶼代表高溫的城區,所以被稱為城市熱島效應。武漢,中國中部最大的城市,地處北亞熱帶,長江、漢江貫穿其中。截至2005年,城市人口超過800萬,建成區面積202平方千米。正如中國其他大城市一樣,武漢市在過去幾十年經歷了快速發展過程,城市化程度不斷加強。
  • 氣象衛星監測顯示,蘭州生態向好今夏未現城市「熱島效應」
    (城關區、七裡河區、安寧區、西固區)未出現明顯的城市「熱島效應」。蘭州市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任淑媛介紹,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夏季城市熱島效應變化,數據會更及時、準確,可為蘭州推進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打造精緻蘭州,提供及時、準確、科學的參考。
  • 為什麼郊區大霧而市區裡卻沒有霧,這都源於城市的「熱島效應」
    也就是說,有很多時候郊區有大霧,而市區裡卻沒有霧,這種現象的發生都源於城市的「熱島效應」。城市熱島效應示意圖所謂「熱島效應」是指一個區域的氣溫高於周圍地區的現象,而城市由於人口集中,人類活動頻繁,釋放更多的人為熱量,而且城市的道路、建築等使得城市地表比熱較小,升溫較快。
  • 專家:熱島效應
    上萬隻烏鴉侵襲加拿大上面我們也說了,一般大家都會將烏鴉視為「不詳」象徵,所以本次也是這樣的,這一突發性的罕見一幕是發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上空,上萬隻烏鴉在城市上空不斷盤旋,並發出令人不安的「嘎!嘎!」叫聲。
  • 東京氣溫百年上升4攝氏度 「熱島效應」日益明顯
    東京氣溫百年上升4攝氏度 「熱島效應」日益明顯     新華網東京8月8日電(記者樂紹延)日本環境廳最新發表的「城市熱島現象」調查報告表明,城市的大規模開發會導致氣溫大幅上升。東京23個區的平均最低氣溫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已上升了4攝氏度。
  • 城市熱島效應日益加劇 蝸牛都被「熱」黃了?
    在此期間,歐洲城市湧現出了高樓、混凝土和瀝青。儘管蝸牛仍然無處不在,但也發生了改變。在荷蘭,一個公民科學項目的結果表明,淺色蝸牛在城市裡越來越常見,研究人員將其歸咎於城市熱島效應。他們認為,黃色的外殼能夠反射更多的陽光,讓蝸牛在高溫下保持涼爽。尋找蝸牛的人不再僅僅是學生,而是安裝了名為SnailSnap安卓應用程式的人。
  • 東亞進入高溫「燒烤」模式,城市熱島效應難逃干係
    事實上,東亞大部分地區也都進入了高溫模式,沒有最熱,只有更熱。同樣12日這天,韓國慶州地區出現了39.7℃的高溫,創下了75年以來7月份的最高氣溫記錄。本文圖均為 海外網 圖7月16日,日本共有50多個地區、測到35度以上的高溫,就連北海道的帶廣市,都達到37.1度。
  • 威立雅三招應對「熱島效應」,最後一招已用於香港
    熱!了!🔥據說有人在路面上煎起了雞蛋,有人車裡的塑膠鴨子化了,還有人說夏天的命是空調給的.奇怪的是,一旦撤離城市,到了大農村,就能感覺涼爽了許多。今天,小威就要來講一講城市極端高溫的重要推手:熱島效應。
  • 英媒:倫敦巴黎等歐洲城市持續高溫展現熱島效應威力 加強城市綠化...
    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今年夏天許多人都待在家裡沒有出門度假,而今年8月西歐各地大多數時間被熱浪席捲,歐洲城市要如何應對越來越頻繁的炎熱天氣呢?都市地區的氣溫通常要比周圍地區更高几度,這就是所謂的熱島效應。倫敦市政府表示,倫敦和周圍地區比較,最極端的情況下可能相差10度。
  • 熙攘的城市變成了「島嶼」?細說城市熱島現象
    在晴朗又炎熱的夏天傍晚,你有沒有覺得在城市要比在郊區熱一些呢?城市和郊區的溫度差異,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城市氣候島的一種典型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城市熱島,大多數城市明明都是在陸地上的,為什麼會變成一座座氣候與周邊地區不一樣的島嶼呢?城市氣候島可不是真正的海上島嶼,而是一種獨特的氣候現象,指的是由於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城市地區的一些氣候條件,與城市周邊的地區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區別。
  • 新街口為啥比江寧「更幹更熱」?「城市幹島」加重「城市熱島」效應
    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院郝璐教授帶領的生態水文氣象國際合作團隊在針對長三角地區的研究中發現,無論是「城市熱島」效應、「城市幹島」效應,還是「小雨大澇」現象,都與這一區域大範圍溼地和森林轉為城市用地導致蒸散發變化有關。據悉,該成果發表在水文水資源領域國際頂級期刊《水資源研究》上。
  • 高考地理大題精選48——熱島強度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熱島效應越來越影響著 城市生態環境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引起了各地政府及市民的廣泛關注。下圖為 1987~ 2010 年武漢市城區面積、水域面積和植被覆蓋率、五級熱島面積統計表。分析武漢市熱島強度不斷加劇的主要原因及應採取的措施。考點解析:本題考查環境保護知識,主要考查城市熱島效應。
  • 長沙20年熱島效應大調查:五一商圈最最最熱(圖)
    這正是「熱島效應」惹的禍。最新監測數據表明,長株潭地區20年以來,熱島強度從3℃上升到7℃左右。 20年來,長沙熱島強度先上升、後下降,總體上升了1.4℃。其中,人車聚集、高樓林立的五一商圈,熱島效應最為嚴重。專家呼籲,相關部門重視這一現象,採取增加綠地、水域等措施改善溫度環境。
  • 發燒時喝熱(薑糖)水真能退燒?
    發燒時,我們為什麼一會冷,一會熱呢?這需要從體溫調節機制說起。我們的體溫調節有些類似於安裝自動變頻冷暖空調房間內的溫度調控。在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有一個類似於空調溫控器的結構,我們稱之為體溫「調定點」。相反,如果體溫高於了設定點溫度,我們就會感覺到熱,會啟動散熱機制來加快散熱,這主要是擴張皮膚血管來實現。如果這還不夠,就會進一步啟動快速散熱機制,即通過出汗來快速散熱。如上所述,發燒是在體溫調節中樞控制下的體溫升高。
  • 氣象學中的「焚風效應」和「雨影效應」分別是什麼意思?
    在氣象學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許多跟氣候有關的「效應」,比如「熱島效應」、「溼島效應」、「焚風效應」和「雨影效應」等。關於焚風效應和雨影效應這些「效應」都是在特定的區域條件下產生的特殊現象,比如「熱島效應」和「溼島效應」,主要是由集中大量人類活動的城市對氣候產生影響而出現,城市區域相對周邊地區而言氣溫偏高
  • 地理乾貨丨常見的地理效應之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後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太陽的短波輻射能夠透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使地表增溫;同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又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減少地表熱量的外散,使氣溫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