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未來可在月球3D列印、蓋房子、打磚

2020-12-23 騰訊網

2020年12月17日 嫦娥五號已成功返回地球。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在接受新華社專訪表示,未來可以在月球上開展蓋房子、打磚、3D列印等工作。

△新華社圖: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

新華社記者:嫦娥五號已經回來了,中國探月工程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如果我們在月球南極建設一個科研站,我們可以長時間對地球進行大動態、全方位、穩定的觀察。2030年之前,我們將在月球南極建設一個科研站基本型。隨著後期科研站規模的擴大,我們可以在月球上進行蓋房子、打磚、3D列印等工作。同時,我們也可以在月球上開採礦物,這都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此外,我們還可以藉助月球做跳板,前往更遠的深空、更遠的星球。」

△新華社圖

2020年12月4日,南極熊發起了《嫦娥五號順利登月挖土,3D列印月球基地的技術思路》大賽,最受歡迎的2個想法,將獲888元/臺的家庭版3D印表機。目前,已經有數十個網友提交了自己的參賽想法。

△點擊進入微信視頻號,留言提交3D列印月球基地的思路

下面,南極熊摘錄部分網友的留言,和大家分享:

薯條:

「如果造一個太陽能燒結的月球3d印表機,應該能在月球開發中派上很大用場,在月球上太陽光輻射強度比地球大得多,而且不受天氣影響,我覺得應該蠻有吸引力的」

賞毅:

「建月球基地,首先最好能找到地下溶巖管隧道,然後再用3D列印完成月面上的擴建。而我認為3D列印對月球基地建設最大的作用不單是建造基地外殼,而是建立基地智能工廠,因為考慮到地外空間建設運載力的有限和高成本,所以就地取材建設是關鍵,這是3D列印增材製造的優勢。我國要實現月球基地長期自動運行短期有人值守,就要在基地投放各種智能生產設備和機器人,而能自動集約生產零件的3D列印是首選,利用自動生產的3D印表機製造各種智能設備,讓它像蟻后一樣為月球基地不斷的生產各種工蟻,用於擴大月球的勘探,採礦和生產建設。再由天宮一號科研人員遠程完成輔助管理和3D列印生產數據的更新。」

泗水流巖:

「第一是3D列印方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問題。首先,地球人一開始並不會建房子,而是找巖穴居住,月球上能否找到天然的可屏障巖穴呢?由於月球地理環境的不同,可能並不存在吧。其次,月球土地是否像地球上的土壤一樣容易挖掘,並且強度足夠成型,不會塌陷。最後,沉積土的成分與粒度,是否適合3D列印。第二,3D列印的技術方案選擇問題,最適宜的方案應該是鋪粉熱融化。太陽能電源驅動電機,電機驅動各方向的運動,但電源能否驅動大功率的雷射器?另一個方案是利用透鏡直接匯聚太陽光,將塵土融化燒結,問題是夜間列印就得停止了。」

南極熊3D列印:

「其實,可以使用月球塵埃作為材料,然後利用太陽能發電,用sls雷射燒結技術,來3d列印月球基地」

飛鴻無影:

「月球做基地考慮下面幾個方面:

1.用材料什麼建

1.1月壤

挖月球表面土壤做材料

1.2挖月壤出後的坑

挖出的地下空間可以重新利用

1.3地球上運過去的建築材料

一些保溫防護材料,管道,電纜,照明電器,建築機器人等材料在月面建立產線不現實,只能地球運過去。

2.誰建設

2.1無人機器人集群

3d建築印表機器人,AGV小車,伺服機器人,充能電站,自動維修站等

2.2月面控制中心

統籌控制月面機器人,通過空間通訊網絡接受地面控制信號和反饋月面工程進度信息。在空間網絡受阻(例如太陽磁暴)時,離線控制月面機器人

2.3空間通訊網絡

通過月球衛星網絡和地球控制中心傳遞信息

3.能量來源

3.1首選太陽能

3.2月球有不少氘,可以考慮核聚變

3.3證明和背面的巨大溫差可以在月球極地建立溫差發電站

3.4地球對月球的潮汐作用也可以考慮一下」

更多3D列印月球基地的思路,請進入微信視頻號「南極熊3D列印」查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我們將在月球南極建設科研站基本型
    12月17日 嫦娥五號已成功返回地球  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  三期任務的收官之戰  實現了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  新華社記者專訪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偉仁  帶您了解中國探月工程的未來
  • 將在月球南極建科研站!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披露下一步計劃
    新華社記者專訪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帶您了解中國探月工程的未來記者: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在這個探月工程三期過程之中,您覺得最艱難、最難突破的技術關是什麼呢?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我們國家發揮新型舉國體制,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沒有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嫦娥五號任務使用的就是我們特色的「中國方案」。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2030年之前,我們將在月球南極建設科研站...
    12月17日 嫦娥五號已成功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的收官之戰實現了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新華社記者專訪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帶您了解中國探月工程的未來
  • 權威訪談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2030年之前,我們將在月球南極建設一個科研站基本型
    12月17日 嫦娥五號已成功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的收官之戰實現了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新華社記者專訪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在這個探月工程三期過程之中,您覺得最艱難、最難突破的技術關是什麼呢?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我們國家發揮新型舉國體制,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沒有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嫦娥五號任務使用的就是我們特色的「中國方案」。記者:嫦娥五號已經回來了,中國探月工程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 2030年前,我國將在月球南極建設科研站基本型
    12月17日,嫦娥五號已成功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的收官之戰,實現了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新華社記者專訪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帶您了解中國探月工程的未來。記者: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收官之戰。
  • 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難點在哪?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詳解
    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圖片來源:國新辦網站)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作為探月工程三期的嫦娥五號任務,應該說和前期任務比,技術跨度是比較大的」。12月17日,國新辦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發布會,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在發布會上表示,嫦娥五號任務與嫦娥三號、四號比,技術跨度更大。胡浩介紹,以前的探月任務是在月球上進行巡視勘察,這次主要是採樣返回。
  • 未來十年中國將建月球科研站
    10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發言時介紹了中國未來月球探測計劃。吳偉仁表示,隨著今年嫦娥五號從月球採樣返回,明年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等標誌性工程的實施,我國將躋身於世界航天強國行列。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來肥開工作室
    3月17日,中國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傑出講座邀請到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給師生們帶來了一場主題為「航天強國」的報告此外,月球與深空探測工作室,也在中國科大揭牌。眾多航天技術成果轉移到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在中國科大的學習,對我之後的相關科研工作,起到了奠定性的作用。」吳偉仁院士是一名中國科大校友,1978年畢業。吳偉仁院士表示,通過幾代航天人的持續奮鬥,目前,我國已處於世界航天大國之列。部分領域已經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的轉變。
  • 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新華社海口11月26日電(記者陳凱姿)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表示,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這一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團隊:梳理嫦娥四號的技術突破
    不久前,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第 10 期就發表了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的英文評述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of the Chang'e-4 mission」,文章中回顧了嫦娥 4 號工程的實施過程,梳理了嫦娥 4 號所取得的技術突破和探測成果
  • 探月總設計師:帶回的月球土壤將部分保存在湖南,告慰毛主席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這一新創舉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地外天體採樣顧名思義就是嫦娥探月在踏上月球之後,可以帶回部分月球表面的土壤重回地球,可供航天研究所對外太空的進一步研究和實驗。根據計劃,嫦娥五號將在月球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緣的呂姆克山附近登陸,並鑽取約2米深的月壤巖芯柱,共採取2公斤重的月球土壤樣品。
  • 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和前期任務比嫦娥五號任務技術跨度大
    12月17日,國新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表示,作為探月工程三期的嫦娥五號任務,和前期任務比,技術跨度比較大。探月工程實施到今天,前面已經成功實施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和返回試驗,五次任務都取得了圓滿成功,每次任務都比前一次有較大的進步。對於嫦娥五號任務來講,這次與嫦娥三號、四號比,應該說跨度更大。此前是在月球上進行巡視勘察,這次主要是採樣返回。
  • 民族企業牽手探月工程,富光妙用探月科技給水杯帶來新溫度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大多數中國人對月球的思考都源於上古傳說「嫦娥奔月」,事實上,這不僅是數千年神話傳說的精神皈依,更是一項依託我國現代先進航天科技的重要戰略舉措,月球已成為未來航天大國爭奪戰略資源的焦點。
  • 載人登月、月球旅遊還有多遠?月球樣品是否會和美國分享?國家航天...
    而對於中國在載人登月方面未來的規劃,吳豔華表示:「按照目前中國政府初步意向,先搞關鍵技術攻關,等我們近地軌道的空間站建成,我們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搞載人登月。我們搞載人登月,一定是服務於科研,服務於探索未知。目前開展的月面起飛、軌道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都是未來載人返回的必要技術。這些技術通過驗證,也是為未來載人登月打基礎。」
  •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收官:「胖五」送「嫦娥」奔月,再從月球...
    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未來將能夠研究自己從月球帶回的樣本,也標誌著中國的探月工程,即「嫦娥工程」,規劃的環繞探測、落月探測和採樣返回探測(簡稱「繞、落、回」)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圓滿收官。與此同時,探月四期工程已開始實施,其第一個探測器嫦娥四號目前正在月面工作,這一期工程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也在計劃中。
  • 美國計劃2027年底前在月球建核電站,中國網友:又一個輪迴開始了?
    演示圖演示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17日接受新華社專訪,透露:「2030年前,我們將在月球南極建設一個科研站基本型。隨著後期科研站規模的擴大,我們可以在月球上進行蓋房子、打磚、3D列印等工作。
  • 十三年「探月工程」長路,約兩公斤月球土壤終於即將帶回中國
    圖片:中國探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運載火箭專家龍樂豪在接受《焦點訪談》時表示,從探月工程來講,「『繞』我們開頭了,『落』也是中間的,『回』主要是採樣返回。這次是最後一戰。」在公開演講中,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說,「『繞、落、回』——這三個字就是對我們國家探月工程這三個目標最好的概括。」彭兢。圖片:《設定一個小目標,去月球》演講圖所謂「繞、落、回」, 即是分別以環繞月球實現全局探測、在月面軟著陸並巡視開展精細探測、在月球表層採集樣品並帶回地球進行實驗室研究為核心目標。
  • 探月「三步走」 收官「有看頭」——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正式...
    11月24日凌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拖著長長的尾焰,用巨大的轟鳴打破海岸邊夜的寧靜,全速託舉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划過夜空,邁出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第一步。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更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嫦五「挖土」成功,嫦八有望測試3D列印「月球基地」
    模擬視頻:看嫦娥五號如何月球挖土 嫦娥五號除了「挖土」的任務外,還要把「土」送回地球,這對於未來「月球基地」建設可謂非常關鍵。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在開展建造月球基地的可行性分析,採用月壤進行大規模的3D列印可謂是目前的主流思路。在這種情況下,對建築材料——嫦娥五號採集的月壤進行分析將非常關鍵。
  • 探月負責人:嫦娥二號拍的月球照片會更漂亮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資料圖片)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資料圖片)探月工程二期的開路先鋒「嫦娥二號」任務的主要目標,是為探月工程二期實現月面軟著陸開展部分關鍵技術試驗,積累工程經驗,並在據介紹,嫦娥二號衛星在嫦娥一號備份星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進,是二期工程的技術先導星。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說,所謂「先導」,是相對於探月工程二期中的「嫦娥三號」、「嫦娥四號」而言,主要體現在直接奔月、100公裡軌道繞月、變軌到離月球15公裡軌道、對備選著陸區進行高解析度成像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