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甘肅新聞12月17日電 (通訊員 鄧永德 李峰)民樂縣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祁連山淺山區海拔高、自然環境惡劣、自然災害較多、高原病頻發、村莊空心化嚴重的客觀實際,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採取多種方式,大力實施生態宜居搬遷工程,著力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區,努力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平衡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民樂縣豐樂鎮易灣村地處祁連山淺山區高海拔地區,是全縣19個重點貧困村之一,發展條件先天不足,地方病多發,群眾增收致富困難。
民樂縣豐樂鎮易灣村村民武贊成說,「一出門望見的就是山,頭低下看見的就是坡、崖,這是實際現象,住到這裡氣候方面也有些問題,像我煤礦上幹得時間長了,嗓子有點不舒服,反應格外大些。」
民樂縣豐樂鎮幹部許海榮說,「易灣村是全縣19個重點貧困村之一,村民居住分散,坡大溝深,土地貧瘠、海拔較高,群眾的老年病、肺心病、還有哮喘等疾病常發,面對這樣的現狀,縣上出臺了生態宜居搬遷的政策。」
民樂縣豐樂鎮鎮村幹部結合主題教育,利用黨員固定活動日、三會一課、群眾大會等為載體,積極宣傳生態宜居搬遷的利好政策,動員群眾向自然條件相對較好、基礎設施完善的民樂生態工業園區特色小鎮、縣城區搬遷,現在易灣村全村已經形成了村組幹部、黨員示範帶頭搬,村民之間激勵宣傳動員搬的濃厚氛圍。已經籤訂完搬遷協議的村民何玉秀,也早與家人一起算好了「經濟帳」與「發展帳」。
民樂縣豐樂鎮易灣村村民何玉秀說道,我們房子也修起來很多年了,與其這裡修房子不如搬到園區裡享受好政策麼,去園區後多少有個活,多少錢都是人掙的,農民就想掙錢,掙上娃娃的生活費能有保障,兒子媳婦出去掙上些,這個房子買下了,年年能還一部分,一年才還一萬塊錢,15年還清,這個政策好。
易灣村村民武贊成家中有四口人,兒子今年已經25周歲,考慮到兒子將來的結婚用房和以後全村的發展狀況,武贊成表示一定要搬。他說,「現在主要考慮兒子任務沒給完掉,樓房沒給買,兒子還沒成家,這是現在重點的一個問題,經過我前思後想,兒子事情是現在急需解決的事情,從大方面想,要往園區搬,我們這個地方再怎麼說以後也生存不了了,人一旦沒了,以後各方面都不方便了。」
民樂縣豐樂鎮幹部許海榮說,「至目前,全村有4個村民小組已經實現了整組搬遷,下一步,我們進一步做好入戶宣傳,政策講解等相關工作,確保易灣村今年實現整村搬遷。」
劉興通是豐樂鎮武城村的一位黨員,他參加了多次鎮村召開的生態宜居搬遷政策宣講會議,還赴生態工業園區進行了實地觀摩,並帶頭在村委會籤訂了生態宜居搬遷協議,這也打消了眾多群眾心中不願搬、不想搬的顧慮。他說,「政府提出生態宜居搬遷,這個政策相當好,我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政府給我們貸款,利息政府付上,再讓我們住樓房,這個政策相當好,這是黨對我們山溝裡農民的特別的關懷。」
在生態宜居搬遷各項工作開展以來,全縣各級領導幹部深入基層、深入一線,以大動員大宣講凝聚共識,以大推進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平衡問題,以大落實打造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協調推進的示範樣板,切實做到政策在一線講解、情況在一線掌握、問題在一線解決、決策在一線落實,有效推動生態宜居搬遷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同時開展生態宜居搬遷勞動力就業赴外培訓班,組織村組幹部和村民代表赴金川區、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等地觀摩學習,切實引導和帶動群眾徹底轉變故土難捨、因循守舊的思想觀念,積極支持參與生態宜居搬遷。
從2019年開始,民樂縣將用5年時間重點將居住在祁連山淺山區高海拔地區農戶,以及村莊空心化嚴重、公共設施薄弱、居住地點分散、產業發展滯後,生態環境脆弱、地方病和自然災害易發多發區域群眾搬遷至民樂生態工業園區特色小鎮、縣城區集中安置,實現全縣農業向集約化發展、農村向城鎮化邁進、農民向職業化轉型,促進祁連山生態環境持續好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制度逐步完善,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