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部分地名由來 你知道多少?

2020-12-18 騰訊網

- 渝中部分地名由來 -

【七星崗】

早年此地曾修石缸七口,仿北鬥星座布設,故名七星缸。後演變成今名。

【較場口】

明清時期為「武舉」考場及閱兵操練處,又是通往南紀門、儲奇門等地的要道口,故名。

【兩路口】

舊時此地為出重慶分道口:一路通成都,一路通川北,故名。

【觀音巖】

此處地處山腰,原有一觀音廟建於巖上,故名。

【上清寺】

明嘉靖年間此地曾修建「三清廟」,後改名「上清寺」,因寺得名。

【牛角沱】

此地有一石坡形如牛角斜插入嘉陵江,江流於此形成回水沱,故名。

【李子壩】

此處地處半坡,舊時有一片茂密李子林,故名。

【菜園壩】

此地早年系農田沙壩,住戶多種菜為生,故名。

【石板坡】

因舊時常有人在此處山坡開採石板,故名。

【大溪溝】

舊時有一較大溪流匯集四周流水注入嘉陵江,故名。

【棗子嵐埡】

因地處嵐埡,早年有多株大棗樹得名。

【道門口】

清康熙初年在此建川東道署,道署門外的街市因此得名。

【蓮花池】

明崇禎時禮部尚書王應熊居此,稱「涵園」,園內有二池種蓮花。

【天官府】

因明朝太師、吏部尚書(習稱天官)蹇義府第建此得名。

【石灰市】

因昔為石灰集散市場,故名。

【二府衙】

昔年為重慶府同知署所在,同知系知府佐貳,習稱二府,故名。

【十八梯】

此地北段有石梯200多級,共十八層臺階,故名。

【黃花園】

昔年有農民在此種黃花,故名。

【曾家巖】

清代中葉,有曾姓者在此建房定居,故名。

【大田灣】

此地地處山腰,1937年前為農村,拐彎處有一片大田,故名。

【小什字】

此處有街道相交成十字,並與附近大十字相對,故名。

【望龍門】

因此處可望見長江南岸巨石上宋紹興時所刻「龍門」二字,故名。

【嘉陵新村】

以1939年抗戰時期嘉陵賓館建此得名。

【和平路】

原為培德堂街、五福街、金魚堂街、走馬街,1945年改建成公路,取人民嚮往和平之意合併命今名。

【民族路】

原分段命名為龍王廟、靴子街、木牌坊、小梁子、會仙橋、都郵街,抗戰初期拓寬改造,1939年合併稱今名。

【民權路】

原分段命名為都郵街、關廟街、魚市街,1939年拓寬改造後命今名。

【民生路】

原分段命名為勸工局街、武庫街、雜糧市,1936年修建公路,1939年合併命今名。

【鄒容路】

是為了紀念清末民初著名的啟蒙人士鄒容而起的路名。

【新華路】

原分為過街樓、三層土地、頂子街、字水街、打鐵街、半邊街、大梁子,1932年修建公路,1939年命名中正路,1950年改名新華路。

【陝西路】

原分段名半邊街、三元廟街、陝西街、大十字、蓮花街,1950年擴建後合併更今名。自清代至民國初年,此街歷為陝西籍商賈集中地。

【大同路】

舊名牛皮凼,1939年因設渝女師更名女師校街,1940年擴寬路面,冉家巷部分地段併入,取「世界大同」之意改今名。

【棉花街】

清末至民國年間為棉花、棉紗幫交易市場,因此得名。

【火藥局街】

因清代綠營火藥局設此得名。

【金湯街】

因靠近古城門通遠門,取固若金湯之意得名。

【打銅街】

此地早年多手工業銅作鋪,故名。

【中山路】

為市區中軸主幹線,1931年建成通車,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命名。至東至西北分為四段。

【黃沙溪】

此地原為一片黃沙灘,有溪水經此流注長江,故名。

- 重慶北部新區四鎮地名的由來 -

【人和】

清道光年間更名瓦店子場為人和場,取人以和為貴之意。

【大竹林】

由於當地自然村原名大竹林,因以命名。

【禮嘉】

清乾隆初已建為李家場,因隸屬江北廳禮裡,地瀕嘉陵江邊,故更名禮嘉 。

【鴛鴦】

在原鴛鴦鄉政府所在地場邊小溪上30米間有兩橋並列;又有大樹一棵兩枝主幹直搭對岸,形成天然橋梁,似鴛鴦展翅,匍匐溪面,故名。(出自江北志第三章二節)

- 沙坪垻區地(街)名由來 -

【沙坪垻】

嘉陵江在此處折轉,衝刷出一片較為平坦開闊的沙壩地帶,形成歷史已數百萬年,由此地理特徵得名「沙坪垻」。

【小龍坎】

曾名小門坎,因背靠平頂山,山勢似龍,明末改成小龍坎。

【磁器口】

因附近青草坡清代盛產磁器並在此集散,故名。

【童家橋】

清同治十三年,有童姓在此地小溪上建橋,故名。

【石井坡】

清代鄉人在坡上以石砌井引儲用水,故名。

【雙碑】

清光緒年間,此地有兩塊指路碑,得名雙碑。

【新橋】

清代此地建橋竣工時,恰遇新娘花轎經過,故名。

【鳳鳴山】

早年名降虎廟、龍燈灣,據傳清末曾有鳳凰在此長鳴,遂稱鳳鳴山至今。

【天星橋】

清代此地建橋竣工時,請來被譽為天上壽星的老翁踩橋,因此得名天星橋。

【土灣】

因此地受嘉陵江水長期衝刷成灣得名。

【石碾盤】

早年此地有大石,形如碾盤,因此得名。

【高灘巖】

清水溪經斜灘流至此處懸巖,形成瀑布,因此得名。

【楊公橋】

清道光年間,楊姓在此地溪上建兩座石橋,名大、小楊公橋,統稱楊公橋。

【白鶴嶺】

早年此地樹林茂盛,常有白鶴棲息,習稱白鶴林。1972年更現名。

【陳家灣】

清初陳姓在此定居得名。

【白馬凼】

傳說該地曾有一大水凼,周圍皆稻田,夜靜時有白馬從水凼中出食稻苗,因此得名。

【井口】

此地處山溪入江處,明末建有鹽井,故名。

【漢渝路】

此地為漢(中)渝公路終點段,故名。

【雙巷子】

昔為石板小道,因兩條小巷並列得名。

【紅槽房】

清水溪流經此處,曾有人開設槽房以溪水釀酒,生意紅火,得名紅槽房。

【覃家崗】

清代中期覃姓在此山崗處開荒耕地得名。

- 重慶九龍坡區地(街)名由來 -

【九龍坡】

《巴縣誌》記載:境內王坪山巖上,鐫有九龍灘古蹟五個大字,灘在江心,有九石翹首若龍,得名九龍灘。後設店鋪,名九龍鋪。一說因地處長江北岸呈斜坡地形,演化為九龍坡;二說重慶談判時新華日報記者將九龍鋪機場誤報為九龍坡機場,反使得九龍坡逐漸流傳開來。

【楊家坪】

清康熙年間,多楊姓居民在此坪上居住,故名。民國三十三年雖設萬年場,但民眾仍習慣稱楊家坪至今。

【黃桷坪】

清乾隆年間,此地坪上有一大黃桷樹,行人常在此休息乘涼,故名。

【灘子口】

清光緒年間,此處是灘腦殼通往巴縣城山路必經路口,故名。

【謝家灣】

清順治年間此灣居民多位謝姓,故名。

【鶴皋巖】

清道光25年,文人龔靖皋經此,見白鶴飛翔於巖上林中,即揮書「鶴皋巖」三字,故名。後演變為鵝公巖。

【石坪橋】

此地昔為農田,1950年建成公路後,因在石橋鋪與楊家坪之間,此地又曾有一座小石橋,故名。

【袁家崗】

此地原系山梁,曾有袁姓在此耕種,得名袁家崗。

【石橋鋪】

早年系重慶至成都東大路驛站,因有石橋和店鋪得名。

【渝州路】

原分段為大石路、東風支一路,1981年以重慶古稱渝州合併命今名。1938年始建。

【陳家坪】

因地處坪上,昔年多陳姓聚居,故名。

【紅育坡】

曾名草房街,1950年後,川外附屬外語學校在此修建校舍,取「培育紅色接班人」之意更名紅育坡。

重報健康

特推優惠

好友都在看

相關焦點

  • 重慶這些地名的由來 你知道幾個?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宗姬於巴,以江州(今重慶)為府,後幾易其名(改渝州、恭州),為歷朝重鎮。    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    渝州城北稱渝北。以位於重慶城區北部得名。
  • 重慶這些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每座城市都有成千上萬的地名,都有各自的特色,重慶的地名亦是如此,每一個都藏著故事。 作為一個重慶人,怎麼能不知道這些?不然跟朋友都不曉得啷個擺龍門陣了。讓小編速速為你科普重慶地名的由來。
  • 衡陽名字的由來及地名在歷史上的變遷,你知道多少?
    生於斯,長於斯,對於家鄉,衡陽我們再熟悉不過,但衡陽歷史悠久,建城以來便有2000多年的歷史,若要問衡陽這個名字的由來,以及在歷史上名字的變遷,很多人便有可能「不識衡陽真面目」了,不知你知道多少呢?衡陽名字的由來。說起衡陽,則不得不提衡山,數千年來,「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一直與衡陽相伴而生,具有地理自然與歷史文化上的天然聯繫,不可分割。
  • 你知道34個省(市、區)地名的由來嗎?
    你知道34個省(市、區)地名的由來嗎?五千年的風和雨孕育出了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誕生出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比如我們常說的,山東人愛開挖掘機啦,廣東人愛吃福建人啦,東北大兄弟愛嘮嗑啦,然而其中知道各省份名字由來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本篇文章帶領大家了解中國34個省市區名字的由來。
  • 楊家坪謝家灣...重慶有姓氏的地名 知道來歷嗎
    重慶發布消息,龔灘、郭家沱、童家橋、詹家溪、覃家崗、陳家橋、曾家鎮、楊家坪、謝家灣、陶家鎮、蔡家崗、童家溪、李家沱……在重慶,以姓氏為名的地方較為普遍。那麼,這些姓氏地名有何來歷?《山與城》第73期,將為你解讀這些姓氏地名背後的故事。
  • 楊家坪謝家灣……重慶有姓氏的地名 知道來歷嗎
    重慶發布消息,龔灘、郭家沱、童家橋、詹家溪、覃家崗、陳家橋、曾家鎮、楊家坪、謝家灣、陶家鎮、蔡家崗、童家溪、李家沱……在重慶,以姓氏為名的地方較為普遍。那麼,這些姓氏地名有何來歷?《山與城》第73期,將為你解讀這些姓氏地名背後的故事。
  • 身為重慶人,你知道「重慶」二字、重慶LOGO的由來嗎?
    大美山城,大美重慶,我想每一個重慶人對故鄉都是熱愛的……而外地人對重慶的標籤印象似乎都定格在了:山城、火鍋、美女這幾個主要詞彙上,的確,這是代表重慶的主要名片標籤,然而,如果身為一個地地道道的重慶人,如果我們也只知道火鍋、小面、串串這些……當出門在外,結交朋友時候,別人問起來你們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 安華的諸多地名,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安華的諸多地名,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地名打上了自然和文化的胎記,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交融。譬如安華老街的鹽店弄堂,明朝形成街道時鹽店設在這條弄堂裡,後來這條弄堂長時期成為鹽業交易的場所,儘管時過幾百年,鹽店也早已搬離了弄堂,但鹽店弄堂這個地名至今保留了下來。
  • 貴州省各地級城市地名由來,你知道多少
    古代在地名的命名中,常以所在地附近的山水陰陽向背取名,山南為陽,山北為陰。這就是說,貴陽因為在貴山的南面所以得名。貴山在何處?此書記載:「貴山,在治城北二裡,孤峰峭撥,兀出群山。鴉關在其後,又名貴人峰。郡之得名以此。」從裡程、山勢、鴉關的位置來衡量,貴山就是今天六廣門外的關刀巖。
  • 重慶地名愛南北 九龍坡真有九條龍? 《重慶地名文化地圖·區縣篇...
    原標題:重慶地名愛南北 九龍坡真有九條龍? 《重慶地名文化地圖·區縣篇》發布,為你講述38區縣名字的來歷   作為一個重慶人,你知道重慶38區縣地名由來以及含義嗎?昨日,由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和重慶地理地圖書店聯合編制的《重慶地名文化地圖·區縣篇》正式發布,重點標註了全市各區縣地名的由來。
  • 河南省各地名由來,你的家鄉地名由來你知道嗎?
    有的歷經朝代變革,有的城市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有的經過不斷改名,成為了今天我們熟悉的城市。同樣由於河南多山脈,也有很多地方是以山來命名,這類地名有魯山、桐柏、平頂山等地。「陽字輩」-水北為陽這種地理形勢在一些縣市名稱的由來及含義中也有所反映。比如夏邑縣,金代改下邑縣名而來,下邑因其地勢窪下得名;三門峽市名,取自黃河中的峽谷三門峽;平輿縣,傳古代這裡的摯國人根據地勢平坦的特點,造了四輪車,稱之為「輿」,後人稱此地為平輿,因而得縣名。因古代當地大姓得名
  • 重慶霸氣地名傳說堪比魔幻大片
    魔幻大片,光地名就能讓你震撼!  名字雖好聽,但有網友就抱怨了:這些地名太做作了,現實中哪有這麼多稀奇古怪的名字。比如在重慶,解放碑不就是個碑嗎?沙坪垻不就是個壩嗎?這背後哪有傳奇故事?  小編這就告訴你,錯錯錯!重慶也有非常高大上的霸氣魔幻地名,比如我先舉個例:九龍坡。
  • 【發現】安華的諸多地名,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地名積澱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它從一個特定的側面記錄了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組成一條條清晰的文化脈絡。地名打上了自然和文化的胎記,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交融。▲老街再說說安華鎮這些地名你一定會覺得它們都很有文化內涵安華這個地名明代就有了,最早有個安天村,村旁有安天涼亭,附近旁田地稱安天畈。後因人口漸漸聚集,在安天村舊址的下方(北面)形成新的村落,取名安下。方言「下」與「華」諧音,取安定繁華的意思,後來演變為安華。
  • 「東方夏威夷」廈門的地名由來你知道嗎?
    關於「鷺島」稱謂的由來,據說是因為這裡曾有是白鷺的重要棲息地,每年都大批的白鷺來到廈門島棲息,因此得名「鷺島」,也就是白鷺之島的意思。直到現在,在廈門還能見到不少白鷺自由自在的在海濱翱翔。白鷺,來自新華網圖片而關於廈門地名的由來則要從明代及以前的歷史說起。據史料記載,西晉太康三年在廈門地區設置了同安縣,屬晉安郡,後裁撤併入南安縣。其後數百年其地歸屬泉州。
  • 【光山地名故事】斛山鄉蔡橋地名的由來
    為促進光山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讓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由縣民政局牽頭,縣地名辦、《光山微視》組織徵集的「光山地名故事」專欄再次與大家見面了。希望大家繼續給予「光山地名故事」關注和支持的同時,積極提供各地地名故事線索或撰寫地名故事稿件,重點對地名含義、地名由來、傳說故事等進行廣泛、深度的挖掘,一般為未發表過的原創稿件。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優秀作品將陸續在《光山微視》微信公眾號《光山微視》頭條號上發布,並付薄酬。聯繫電話8582981,郵箱2285373876@qq.com
  • 尋甸地名由來——河口
    舊村:此村居住以六馬河為界,後遷部分居住對岸,對岸叫「新村」,這個老村故叫「舊村」。龍戈子:彝語「龍戈資」意為土酋主名,後為村名,語化為「龍戈子」。大村:地處牛欄江岸,戶數、人口較多,故名「大村」。小村口:與其鄰村比,人口、耕地較少,得名小村,1981年地名普查因社內重名,增加一個「口」字,得名「小村口」。河底:村下方800米處有兩個落水洞,整個行政村除竹園村的河水外,都經村前而過,到落洞處落下,得名「河底村」。
  • 福州這些地名的由來,你知道幾個?!
    福州這些地名的由來,你知道幾個?! 每每經過福州的大街小巷時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呢?
  • 無錫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無錫,一個謎一般的地名,總在「無錫」與「有錫」之間徘徊。無錫的地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據有關史料記載,無錫地名最早來源於楚國春申君黃歇所說「立無錫塘,治無錫湖」。關於無錫地名的由來,現在能見的最為清晰的記載來自唐朝茶聖陸羽的《惠山寺記》。據《惠山寺記》記載,惠山東峰,即錫山,曾在西周至先秦時期大產鉛錫,到漢代才採盡,故在此建立無錫縣,隸屬於會稽郡。東漢孝順時期,因聽聞有一樵夫在錫山下看見一碑文寫道: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所以順帝遂再次將有錫改名為無錫縣,隸屬於吳郡。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嘉義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4、中埔   「中埔」之地名由來是與本地南南東方之頂埔及東北方竹崎鄉境內之內埔之相對位置而言。「埔」即是未墾之荒地。  15、竹崎   地名緣起於全鄉大部份為山坡地形,又多竹林,經砍伐開墾後,遍處留存許多竹頭,因此稱為「竹頭崎莊」。民國九年改稱竹崎。
  • 原創︱一些銀江地名的由來
    一些銀江地名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