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渝中部分地名由來 -
【七星崗】
早年此地曾修石缸七口,仿北鬥星座布設,故名七星缸。後演變成今名。
【較場口】
明清時期為「武舉」考場及閱兵操練處,又是通往南紀門、儲奇門等地的要道口,故名。
【兩路口】
舊時此地為出重慶分道口:一路通成都,一路通川北,故名。
【觀音巖】
此處地處山腰,原有一觀音廟建於巖上,故名。
【上清寺】
明嘉靖年間此地曾修建「三清廟」,後改名「上清寺」,因寺得名。
【牛角沱】
此地有一石坡形如牛角斜插入嘉陵江,江流於此形成回水沱,故名。
【李子壩】
此處地處半坡,舊時有一片茂密李子林,故名。
【菜園壩】
此地早年系農田沙壩,住戶多種菜為生,故名。
【石板坡】
因舊時常有人在此處山坡開採石板,故名。
【大溪溝】
舊時有一較大溪流匯集四周流水注入嘉陵江,故名。
【棗子嵐埡】
因地處嵐埡,早年有多株大棗樹得名。
【道門口】
清康熙初年在此建川東道署,道署門外的街市因此得名。
【蓮花池】
明崇禎時禮部尚書王應熊居此,稱「涵園」,園內有二池種蓮花。
【天官府】
因明朝太師、吏部尚書(習稱天官)蹇義府第建此得名。
【石灰市】
因昔為石灰集散市場,故名。
【二府衙】
昔年為重慶府同知署所在,同知系知府佐貳,習稱二府,故名。
【十八梯】
此地北段有石梯200多級,共十八層臺階,故名。
【黃花園】
昔年有農民在此種黃花,故名。
【曾家巖】
清代中葉,有曾姓者在此建房定居,故名。
【大田灣】
此地地處山腰,1937年前為農村,拐彎處有一片大田,故名。
【小什字】
此處有街道相交成十字,並與附近大十字相對,故名。
【望龍門】
因此處可望見長江南岸巨石上宋紹興時所刻「龍門」二字,故名。
【嘉陵新村】
以1939年抗戰時期嘉陵賓館建此得名。
【和平路】
原為培德堂街、五福街、金魚堂街、走馬街,1945年改建成公路,取人民嚮往和平之意合併命今名。
【民族路】
原分段命名為龍王廟、靴子街、木牌坊、小梁子、會仙橋、都郵街,抗戰初期拓寬改造,1939年合併稱今名。
【民權路】
原分段命名為都郵街、關廟街、魚市街,1939年拓寬改造後命今名。
【民生路】
原分段命名為勸工局街、武庫街、雜糧市,1936年修建公路,1939年合併命今名。
【鄒容路】
是為了紀念清末民初著名的啟蒙人士鄒容而起的路名。
【新華路】
原分為過街樓、三層土地、頂子街、字水街、打鐵街、半邊街、大梁子,1932年修建公路,1939年命名中正路,1950年改名新華路。
【陝西路】
原分段名半邊街、三元廟街、陝西街、大十字、蓮花街,1950年擴建後合併更今名。自清代至民國初年,此街歷為陝西籍商賈集中地。
【大同路】
舊名牛皮凼,1939年因設渝女師更名女師校街,1940年擴寬路面,冉家巷部分地段併入,取「世界大同」之意改今名。
【棉花街】
清末至民國年間為棉花、棉紗幫交易市場,因此得名。
【火藥局街】
因清代綠營火藥局設此得名。
【金湯街】
因靠近古城門通遠門,取固若金湯之意得名。
【打銅街】
此地早年多手工業銅作鋪,故名。
【中山路】
為市區中軸主幹線,1931年建成通車,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命名。至東至西北分為四段。
【黃沙溪】
此地原為一片黃沙灘,有溪水經此流注長江,故名。
- 重慶北部新區四鎮地名的由來 -
【人和】
清道光年間更名瓦店子場為人和場,取人以和為貴之意。
【大竹林】
由於當地自然村原名大竹林,因以命名。
【禮嘉】
清乾隆初已建為李家場,因隸屬江北廳禮裡,地瀕嘉陵江邊,故更名禮嘉 。
【鴛鴦】
在原鴛鴦鄉政府所在地場邊小溪上30米間有兩橋並列;又有大樹一棵兩枝主幹直搭對岸,形成天然橋梁,似鴛鴦展翅,匍匐溪面,故名。(出自江北志第三章二節)
- 沙坪垻區地(街)名由來 -
【沙坪垻】
嘉陵江在此處折轉,衝刷出一片較為平坦開闊的沙壩地帶,形成歷史已數百萬年,由此地理特徵得名「沙坪垻」。
【小龍坎】
曾名小門坎,因背靠平頂山,山勢似龍,明末改成小龍坎。
【磁器口】
因附近青草坡清代盛產磁器並在此集散,故名。
【童家橋】
清同治十三年,有童姓在此地小溪上建橋,故名。
【石井坡】
清代鄉人在坡上以石砌井引儲用水,故名。
【雙碑】
清光緒年間,此地有兩塊指路碑,得名雙碑。
【新橋】
清代此地建橋竣工時,恰遇新娘花轎經過,故名。
【鳳鳴山】
早年名降虎廟、龍燈灣,據傳清末曾有鳳凰在此長鳴,遂稱鳳鳴山至今。
【天星橋】
清代此地建橋竣工時,請來被譽為天上壽星的老翁踩橋,因此得名天星橋。
【土灣】
因此地受嘉陵江水長期衝刷成灣得名。
【石碾盤】
早年此地有大石,形如碾盤,因此得名。
【高灘巖】
清水溪經斜灘流至此處懸巖,形成瀑布,因此得名。
【楊公橋】
清道光年間,楊姓在此地溪上建兩座石橋,名大、小楊公橋,統稱楊公橋。
【白鶴嶺】
早年此地樹林茂盛,常有白鶴棲息,習稱白鶴林。1972年更現名。
【陳家灣】
清初陳姓在此定居得名。
【白馬凼】
傳說該地曾有一大水凼,周圍皆稻田,夜靜時有白馬從水凼中出食稻苗,因此得名。
【井口】
此地處山溪入江處,明末建有鹽井,故名。
【漢渝路】
此地為漢(中)渝公路終點段,故名。
【雙巷子】
昔為石板小道,因兩條小巷並列得名。
【紅槽房】
清水溪流經此處,曾有人開設槽房以溪水釀酒,生意紅火,得名紅槽房。
【覃家崗】
清代中期覃姓在此山崗處開荒耕地得名。
- 重慶九龍坡區地(街)名由來 -
【九龍坡】
《巴縣誌》記載:境內王坪山巖上,鐫有九龍灘古蹟五個大字,灘在江心,有九石翹首若龍,得名九龍灘。後設店鋪,名九龍鋪。一說因地處長江北岸呈斜坡地形,演化為九龍坡;二說重慶談判時新華日報記者將九龍鋪機場誤報為九龍坡機場,反使得九龍坡逐漸流傳開來。
【楊家坪】
清康熙年間,多楊姓居民在此坪上居住,故名。民國三十三年雖設萬年場,但民眾仍習慣稱楊家坪至今。
【黃桷坪】
清乾隆年間,此地坪上有一大黃桷樹,行人常在此休息乘涼,故名。
【灘子口】
清光緒年間,此處是灘腦殼通往巴縣城山路必經路口,故名。
【謝家灣】
清順治年間此灣居民多位謝姓,故名。
【鶴皋巖】
清道光25年,文人龔靖皋經此,見白鶴飛翔於巖上林中,即揮書「鶴皋巖」三字,故名。後演變為鵝公巖。
【石坪橋】
此地昔為農田,1950年建成公路後,因在石橋鋪與楊家坪之間,此地又曾有一座小石橋,故名。
【袁家崗】
此地原系山梁,曾有袁姓在此耕種,得名袁家崗。
【石橋鋪】
早年系重慶至成都東大路驛站,因有石橋和店鋪得名。
【渝州路】
原分段為大石路、東風支一路,1981年以重慶古稱渝州合併命今名。1938年始建。
【陳家坪】
因地處坪上,昔年多陳姓聚居,故名。
【紅育坡】
曾名草房街,1950年後,川外附屬外語學校在此修建校舍,取「培育紅色接班人」之意更名紅育坡。
重報健康
特推優惠
好友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