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8 06:46 |中國婦女報
國內疫情趨於平穩,但與疫情相關的一些「流言」還在傳播。近日,北京市科協、北京市網信辦等部門聯合發布了最新的「科學」流言榜,對這些錯誤信息予以闢謠。
謠言1:柳絮導致跨區域傳播
真相:正常情況下,柳絮攜帶新冠病毒並導致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極低,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柳絮能傳播新冠病毒,必須滿足以下條件:較大數量的病毒顆粒附著於柳絮上;這些病毒必須具有較強感染活性。
新冠病毒濃度最高的地方,一般是集中收治大量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或者集中存放患者或病毒汙染的醫療垃圾區域。根據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指南的要求,患者會儘量被安排在負壓病區或病房內(汙染空氣不能逃逸到環境中的區域),被汙染區域會定期消毒,病區的汙染空氣需要經過處理後才能排放,醫療垃圾也需要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因此,很難出現大量病毒附著在幾米甚至十幾米高柳絮上的情況。
如果在極低機率下部分病毒逃逸到環境中,又碰巧遇到了一棵大柳樹,病毒也很可能會被自然通風迅速吹走稀釋掉。萬一還有一些頑強病毒緊緊依附於柳絮不肯離開,只要經過幾個小時到1天,病毒也就不具備感染活性和能力了。
謠言2:紅外線測溫儀傷身
真相:由於防疫需要,在很多公共場所,紅外測溫儀都成了標配。於是,如紅外線測溫儀頻繁照射,眼睛會傷害視網膜引起眼病等謠言隨之而來。對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馮錄召表示,從紅外線測溫儀的工作原理來說,測溫儀不是對人體發射紅外線,而是接收我們身體發出的紅外線熱輻射,對眼睛和身體都是沒有傷害的。
謠言3:可用家庭版自測試劑盒
真相:前不久,一款號稱在家就能自測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檢驗試劑盒,在微信朋友圈中露面。賣家宣稱,在家指尖採血後,只需要15分鐘,就能檢測出自己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肉眼即可判斷。
對此,北京市藥監局提示,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暫未有家用版,不要輕信「微商」虛假宣傳。雖然新冠病毒目前還不能實現自測,但相關研發正在進行。目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共批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11個,都不能家用自測,均需要具備PCR實驗室及專用設備的醫療機構才能完成檢測。
流言4:喝鹽水、溫水或醋可以消滅病毒
真相:新冠病毒經呼吸道進入人體,主要侵害部位是肺部。目前沒有研究證據表明,病毒會在咽喉部位停留4日才進入肺部。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以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瀉等症狀,「喉嚨疼痛」未必是感染新冠病毒特有症狀。而且,鹽水、醋和清水對病毒本身並沒有殺滅作用。目前對新冠病毒有效的消毒方式只有醫用75%酒精、紫外線以及含氯消毒劑等,這些消毒劑均屬體外消毒用品,其消毒機制與體內消毒並不相同。
流言5:超市內蔬果和肉類被挑來揀去,容易傳播新冠病毒
真相:目前沒有研究證明,病毒能夠在瓜果蔬菜肉類等食品上存活,也沒有因為食用了被「汙染」的蔬菜瓜果而感染新冠肺炎的案例。世界衛生組織2月21日發布的一份文件指出,根據SARS和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的研究經驗,冠狀病毒並不通過食物傳播。新冠病毒主要傳播途徑依然是飛沫和接觸傳播,無須過度恐慌。
新冠病毒對熱敏感,在56度的環境下30分鐘就能滅活,而沸水或炒菜溫度往往達到了100度甚至更高,病毒立刻就被殺死了。按照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高溫烹飪正是消滅病毒的最佳「利器」。水果的衛生問題也不必擔心,因為不少水果如橘子、香蕉等,本身都有表皮,能夠隔絕病毒的入侵。如蘋果、鴨梨等無表皮水果,在食用前最好削去果皮,用清水洗乾淨後再食用。在疫情防控時期,應多吃熱食、熟食,多選擇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容易燒熟煮透的肉類等食材。減少或不食用壽司、生魚片、白切雞等生冷食物,也要注意不購買來源不明的食品和禽肉製品。
流言6:新冠病毒可通過蚊子傳播
真相:隨著氣溫回暖,有人擔心蚊子會不會成為傳播新冠病毒的新隱患?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曉光認為,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陳曉光表示,病毒對宿主特異性的要求很高。目前,通過蚊媒傳播的病毒包括乙腦病毒、登革病毒、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但沒有證據表明,冠狀病毒可以感染蚊子,並通過蚊子傳播。即使可通過蚊子傳播的病毒,也不是所有種類的蚊子都能傳播,比如登革病毒主要通過伊蚊傳播,而庫蚊卻不會傳播登革熱。
流言7:多曬太陽能殺死新冠病毒
真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馬科表示,有紫外線燈時,在無人房間每日紫外線燈照射一次,每次1小時以上可起到消毒效果,達到56℃的溫度30分鐘也可有效滅活病毒。但太陽的照射溫度既不能達到56℃,日照紫外線的強度也達不到紫外線燈的強度,「曬太陽就能殺死新冠病毒」說法並不靠譜。
武漢市第四醫院眼科醫生楊蕾蕾提示,紫外線消毒的原理之一是使蛋白質凝固變性,特別容易造成眼角膜上皮壞死脫落。人們即便不直視紫外線燈源,在開著紫外線燈的房間待久了,同樣有可能「中招」。因此在使用紫外線燈進行消毒時,人應當離開現場,使用結束後,先通風一段時間,再進入房間。
流言8:清蒸、水煮、75%酒精、紫外線、微波爐加熱等方式均可以消毒口罩
真相:口罩的過濾層主要由聚丙烯熔噴超細纖維構成,它非常細,不耐高溫,溫度大於80度時會收縮變形,導致結構破壞,使防護效果降低。水的進入也會使過濾層中的電荷迅速消失,導致過濾效果大幅下降。
醫用外科口罩和醫用N95口罩外表面都經過拒水處理,酒精、血液、唾液等很難滲入。因此,表面塗抹酒精難以起到消毒作用。同時,酒精會破壞口罩外層防水結構,用酒精處理過的口罩材料對血液、唾液的吸收會增強,加速口罩過濾層失效。
聚丙烯熔噴材料是一種熱塑性高分子材料,對紫外線非常敏感,接受紫外線照射後,結構會發生破壞,即氧化降解,過濾性能大幅下降。微波爐加熱也會破壞口罩內部結構,同時,如果將微波爐用於處理醫療垃圾,將不能繼續加熱食物。
流言9:鴕鳥蛋抗體等可製成抗病毒口罩
真相:近期,日本研究人員稱將鴕鳥蛋的抗體製作成過濾層並置入防護口罩中,可以徹底殺滅病毒。近期,由中國科協、衛生健康委等主辦的科學闢謠平臺已明確將該信息列入謠言範疇。日本大阪大學產業科學研究所特任研究員張昊表示,日本市場上宣稱採用了抗病毒材料的口罩品種少說也有幾十個,其中原理更是五花八門,然而此類口罩的實際抗病毒效果卻從來沒有得到過官方衛生機構的認可,均屬於商業噱頭。
教育部產業用紡織品工程中心副主任、東華大學非織造材料與工程系教授靳向煜也表示,目前尚無抗新冠病毒口罩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等官方機構的肯定。「目前口罩最多能做到滅菌包裝,即出廠前進行環氧乙烷滅菌處理,但在口罩短暫使用過程中還做不到主動消滅病毒。」
流言10:健康碼會洩露個人信息
真相:防疫期間,健康碼走進了很多人的生活,但近日有網友質疑健康碼會洩露個人信息。杭州安恆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劉博介紹,健康碼是根據用戶自行上報的真實數據,依託國家服務平臺統一身份認證系統,融合匯聚衛生、民航、鐵路等部門的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為用戶提供的防疫健康信息。技術上,在用戶上傳的個人信息頁面設置有加密措施,他人無查看權限。
劉博還表示,個人信息也受到法律保護。出於疫情防控而採集的信息,只能作為防疫使用,擅自洩露、濫用個人信息的將受到法律嚴懲。「但個人也需要加強信息安全防護意識,在掃碼同時主動識別陷阱,防止一些不法分子冒用健康碼盜用個人信息。」劉博建議。
158716356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