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籠啦!」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吆喝,荷葉包雞、魚糕、香菇蒸鵪鶉蛋、鍋盔蒸帶魚等一個個熱氣騰騰的巨型竹製蒸籠呈現在1000多名遊客面前。這是12月1日在京山市曹武鎮石橋村舉辦的首屆「籠宴節」的熱鬧場面。
在色·彩繪基地,十多名廚師正圍著霧氣騰騰的柴火灶忙碌,身穿黃色服裝的村姐村哥們來回穿梭。一摞摞直徑約1米的大蒸籠中點綴著蓮子、紅棗、玉米等原生態食材;外幾層盛放著蒸肉、蒸魚、歡喜糰子、土豆蒸排骨、香菇蒸蛋、鍋盔蒸帶魚等18道色、香、味俱全的蒸籠菜,依次圍圈擺開,令人驚嘆之餘,垂涎欲滴。
曹武「蒸籠宴」起源於石橋村鄉間傳統的飲食方式。村裡人家只有在春節等重大節日或是遇到嫁娶、蓋房上梁等大吉事時才會隆重端上蒸籠大菜,通常都是用直徑半米大的蒸籠(村裡稱為蒸籠格子),下面放上墊菜,上面碼好用米粉調味的鮮肉或魚或糰子,放置在柴火灶上蒸。目前,京山正將籠宴習俗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蒸籠宴』的每道食材均為本村農戶自家種植和養殖,魚是水庫的鮮魚、肉是當地土豬肉,白菜、香菇都是菜地裡現摘的,新鮮的食材,放到竹篾製成的蒸籠裡烹製,無需過多的調料添加,就能呈現出一桌不加藻飾的本真味道。」石橋村色·彩繪基地負責人韋紅琴介紹說,籠宴上桌也頗為講究,需要請籠、擺籠,待客人落座,桌上菜吃上幾分鐘,就開始轉籠,每人拿上碗筷沿著桌子轉動逐個品嘗菜餚。熱氣騰騰的傳統美食和當地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都蘊藏在這「蒸籠宴」中。
「我已經離開曹武快二十年了,這次在這裡品嘗到童年的味道,感受了一把家鄉人民的熱情,還到農產品銷售區購買了很多本地的特色產品,實在太驚喜了,這真是一趟聽得見鄉音、吃得到鄉味、帶得走鄉情的美食文化之旅,下次還來!」專程從武漢來參加「籠宴節」的遊客張先生說。
「這次『籠宴節』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我們在其中融入很多當地元素,在傳統曹武十大碗的基礎上進行挖掘、創新,希望通過『籠宴節』這個窗口向全市人民展示曹武的美食文化和民俗特色。」曹武鎮黨委書記孫俊雄表示。(李小磊 王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