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中國月餅看茂名↓
茂名月餅文化:好心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車永強
隨著以東華能源丙烷脫氫為牽引的綠色化工和氫能產業園項目、以華僑城集團為引領的南海旅遊島項目、以保利集團為先導的共青河新城開發建設等項目和重點工程的推進,「三大平臺」產業發展格局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完善,茂名迎來了產業加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在茂名產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有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異軍突起,那就是月餅產業。2019年6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授予茂名「中國月餅名城」榮譽稱號,這是全國首個「中國月餅名城」,是目前中國月餅界的最高榮譽。與此同時,考核專家組對茂名月餅作出了這樣的總體評價:茂名月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較為深厚,富有地方特色,政府重視支持,產業基礎厚實。
回顧中國月餅名城授牌儀式↓
由此可見,茂名月餅不僅是一種產業,同時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鐫刻著地方文化特質的產業。那麼,茂名是如何孕育出如此深厚的月餅文化?茂名月餅有什麼地方特有的文化基因?在中秋佳節賞月品餅之際,讓我們品味一下茂名的月餅文化。
戳視頻感受《餅之魂》↓
茂名月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由遠古的月亮崇拜和慶祝豐收演變而來的中秋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隨著年代的演進,中秋節的習俗也由過去的祭月、拜月、賞月,逐步演化到今天的團圓這樣一個主題。天上月圓,人間餅圓,家庭團圓。小小月餅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家國情懷。
茂名月餅的前身是唐朝的石龍「拖羅餅」,甚至有人說可追遡到1500年前的冼夫人戰場軍糧「電城炒米餅」。化州拖羅餅源於唐代貞觀年間,相傳當時石龍城(化州城)有一男子名叫羅興,20多歲就以做餅為業,每天擔著自製的酥餅敲著銅鑼到城區沿街叫賣,叫賣聲和銅鑼聲拖得特別長。久而久之,大家就將他這種餅叫「拖羅(鑼)餅」。
1097年,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往海南任職,曾專門繞道到化州品嘗拖羅餅再赴海南。他食後讚不絕口,稱「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1662年,明末嶺南才子陳鑑也留有中秋讚美拖羅餅「情深餅相望,鑼響人團圓」的詩句。清代以後,粵西民間已盛傳化州拖羅餅的美譽,說:「中秋不吃拖羅餅,嘗盡百味也枉然」。
冼夫人戰場乾糧被譽為「嶺南餅祖」
至於「電城炒米餅」,有個傳說與冼太夫人有關。冼太夫人是我國南北朝、隋朝時期嶺南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她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被譽為「嶺南聖母」,更被周恩來總理稱頌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相傳有一年臘月,冼夫人率部與叛軍決戰,夫人夜觀天象,推斷近日必有大雨,遂傳令各路將士加緊製作乾糧以備急需,各位鄉親聞訊,不請自至,紛紛捐贈米糧,夜以繼日製作乾糧——炒米餅。不出冼夫人所料,三天後果然大雨滂沱,月餘而不止。由於炒米餅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易於保存和攜帶,將士們吃後精力倍增,個個奮勇殺敵,但叛軍準備不足,面對連日大雨,竟然連生火做飯的柴草也難找到,結果一敗塗地,嶺南各地從此天下太平。
為了紀念冼太夫人,後人把炒米餅稱為「娘娘餅」或「乾糧餅」。在電城一帶,每逢臘月新春,家家戶戶自製或購買炒米餅供奉冼太夫人,祈求平安大吉;每逢走親訪友,互贈炒米餅,祝願幸福吉祥,萬事如意。此習俗相傳至今,炒米餅也因而廣為流傳,被譽為「嶺南餅祖」。化州「拖羅餅」與冼夫人戰場乾糧「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先後被認定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茂名月餅產業發展生動詮釋「好心精神」
冼太夫人在其90年的生命歷程中,歷經梁、陳、隋三代。作為嶺南地區民族首領,冼夫人在其波瀾壯闊的人生旅程中所形成的精神價值,概括起來就是她對自己平生所作所為總結出的五字真言:「唯用一好心」。
以潘茂名和冼夫人為代表的歷史人物所形成的「好心精神」,已經成為茂名「好心文化」的「根」和「魂」,形成了茂名這座古老而又年輕城市獨特魅力的靈魂、基因和特質。
「好心精神」的靈魂是愛國愛民、民族團結;「好心精神」的基因是誠信包容、平等博愛;「好心精神」的外延是實幹圖強、敢於拼搏。茂名月餅產業這些年的發展,就是「好心精神」的生動詮釋:
一是實施食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從2016年茂名日報社和市食品行業協會聯手發起創建中國月餅名都,到成立由市工信局牽頭的茂名市創建中國月餅名都工作協調小組,再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廣大月餅企業的積極參與,茂名創建中國月餅名都從小合唱形成了大合唱局面;二是由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出臺了茂名市月餅行業共建共治共享行動方案,從源頭把好月餅質量關;
三是制訂了全國第一份月餅團體標準「廣式月餅工藝規範」,並在國家級平臺發布;四是與新彊喀什、西藏林芝等地建立了產業合作關係,特別是與全國的欖仁、杏仁、瓜仁、麻仁、核桃仁原產地建立合作關係,探索實施「飛地經濟模式」,保證了五仁月餅用料供應,帶動了「五仁」原產地經濟發展;五是著手組織專家團隊,制訂五仁月餅地方標準。國家規定五仁月餅餡料中5種仁的比重不能少於20%,但5種仁的具體搭配比例沒有明確規定,茂名正著手組織專家開展5種仁的科學配比研究,開發最具營養價值、生態健康的五仁月餅;
六是實施茂名月餅「走出去」,與全國人民分享茂名特色美食。
無論是魅力中國城第一到第三季的啟動還是競演現場,都出現了茂名月餅的身影,茂名月餅還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了世人的青睞。
傳承茂名「好心文化」,謀劃茂名月餅產業大發展
中國月餅家族昌盛,品種繁多,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滇式等近10個派系。廣式月餅是粵菜的一種,近年形成了省內各地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基本上呈現由廣州到中山、東莞,到潮州,到湛江,到茂名的遞進發展軌跡。
茂名月餅品種100多個,製作精巧,皮薄餡足,外觀飽滿周正,口感細膩,其中豆沙、蓮蓉、拖羅、五仁被稱為「四大金剛」,而「金腿五仁月餅」更是廣式月餅中的經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茂名五仁大月餅還亮相2018年央視中秋特別節目現場,引起了國人的廣泛關注。「仁」的本質就是「友善」「好心」,用心做好餅,讓世人分享來自魅力茂名的特色美食就是茂名月餅人的初衷。「仁心造好餅,千裡共嬋娟」也許就是茂名月餅文化的精髓所在和最好註腳,是對茂名「好心文化」的傳承、豐富和發展。
產業強,則茂名強;項目興,則茂名興。當下,產業發展已是茂名加快發展的「總抓手」,是全市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動茂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傳承茂名「好心文化」,踐行茂名「好心精神」,以文化引領發展,是茂名月餅產業做大做強的根本路徑。
(作者系茂名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