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09:13:06 來源:忠縣之家移動端
作為土生土長的忠縣人
你知道忠縣名字的由來嗎?
今天橘子妹就帶你們
了解這些重慶這些區縣地名的前世今生
雙重喜慶 —— 重慶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宗姬於巴,以江州(今重慶)為府,後幾易其名(改渝州、恭州),為歷朝重鎮。南宋時,趙敦封恭州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於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渝州 —— 渝
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
渝州之中心——渝中
渝州之中心。重慶簡稱「渝」,渝中區以位於重慶市主城區中部而得名。1995年由市中區更名為渝中區。
義渡——大渡口
長江邊的義渡。清末巴縣一士紳在長江以北設義渡,該渡口為沿江數十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而得名。1965年建區。
長江之北——江北
長江和嘉陵江之北。以位於長江、嘉陵江北岸而得名。1955年由重慶市第二區更名為江北區。
多沙平壩——沙坪垻
長江邊的多沙平壩。沙坪垻原為嘉陵江邊一塊面積不大的平壩,因壩上多江沙,故曰沙坪垻。抗戰時成為沙磁區中主要的文化區。1955年正式定名為沙坪垻區。
九龍灘——九龍坡
傳說中的九龍灘。該地早在明代就有地名九龍灘,抗戰時先後建成九龍鋪碼頭、九龍鋪機場和九龍鋪鎮。1955年由重慶市第四區更名為九龍坡區。
渝州城北——渝北
渝州城北稱渝北。以位於重慶城區北部得名。1994年由江北縣改設渝北區。
長江之南岸——南岸
長江之南岸。以位於長江南岸而得名,1955年由重慶市第五區更名為南岸區。
江中巨石——北碚
伸入江中的巨石。北碚瀕臨嘉陵江,有巨石伸入江中,古人稱此現象為「碚」,又因在渝州重慶之北,故稱北碚。1955年定名為北碚區。
巴縣以南——巴南
原巴縣長江以南部分。1995年,重慶市調整原巴縣長江以南鄉鎮及九龍坡區部分街鎮共同組成新的巴南區,以其主要轄地為原巴縣長江以南部分而得名。
萬川畢匯——萬州
「萬川畢匯」、「萬商畢集」。萬州以「萬川畢匯」、「萬商畢集」而得名,最早於唐貞觀八年出現,1998年由原重慶市萬縣區更名為萬州區。
涪水兩畔多王陵——涪陵
涪水兩畔多王陵。烏江自涪陵匯入長江,因古時烏江又稱涪水,古巴國帝王陵墓多葬於此,故稱涪陵。1997年由地級涪陵市改設重慶市涪陵區。
黔中烏江——黔江
黔中烏江古黔江。黔江古屬黔中郡,烏江發源於郡,古稱黔江,區名得名於此。2000年由原重慶市黔江開發區改設為黔江區,為重慶唯一的少數民族區。
長壽山下長壽縣——長壽
長壽山下長壽縣。明初以縣北有長壽山,居其下者多長壽老人,因此得名。2001年撤縣設區。
雙重喜慶長江之要津——江津
長江之要津。隋開皇二年,改江陽為江津,以地處長江要津(「津」即碼頭、港口的意思)而得名。2006年設區。
三川匯——合川
三川匯合稱合川。因嘉陵江、涪江、渠江三川在此匯合而得名。2006年設區。
「永」字三川——永川
「永」字三川稱永川。唐大曆十一年置縣時,有三條河匯流於縣城附近,形如篆文「永」字,故取名「永川」。2006年設區。
南江別名——南川
南江別名稱南川。今綦江河古稱南江,其上遊一支源於今南川境內,其源頭之地遂被命名為南川。2006年設區。
夜郎溪水如蒼帛——綦江
夜郎溪水如蒼帛。因境內有源於貴州的綦江而得名。綦江古稱夜郎溪,江水色如蒼帛,故名綦江(因「綦」字有蒼青色的含義)。2011年與原萬盛區合併後撤縣設區。
大豐大足——大足
大豐大足大足川。得名於大足川,即今天的瀨溪河,因沿河兩岸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生繁榮,大豐大足,故得其名。2011年與原雙橋區合併後撤縣設區。
銅色石樑——銅梁
銅梁,銅色石樑作縣名。唐代以縣城東的銅梁山命名為銅梁縣。傳說銅梁山其右梁橫亙,形如五屏,每當陽光照射,石樑呈古銅色,故名銅梁。
重璧山——璧山
璧山,重壁山下璧山縣。唐代以境內的壁山得名,即今茅萊山,亦名重壁山。清雍正時,因該山出產一種明潤如玉的白石,故改「壁山」為「璧山」。
潼川府南——潼南
潼川府南潼南區。民國三年,因地處清代潼川府(四川省三臺縣)之南而由東安縣更名為潼南區。
褺江——墊江
褺江一誤成墊江。秦至南朝劉宋時,墊江縣治在今合川合陽,恰為嘉陵江、渠江、涪江匯合之地,水如衣之重複,故曰褺江,《漢書》將「褺」寫成「墊」,後世就沿襲為墊江了。
武龍——武隆
武龍山下武隆縣。唐時稱武龍縣,以境內武龍山為名。明初因與廣西武龍縣同名,遂改「龍」為「隆」,同時寓興隆、興旺發達之意。
臨大節而不可奪——奉節
「臨大節而不可奪」。唐貞觀時改為奉節縣並沿襲至今。當時為旌表三國蜀丞相諸葛亮,奉昭烈帝劉備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故改名縣為奉節。
開江之畔——開州重慶
開江之畔稱開縣。因境內南河古稱開江,故古稱開州。明初降州為縣,開縣之名此後一直沿襲至今。現改名「開州」,為開州區。
渝東大平壩——梁平
梁山縣裡大平壩。原稱梁山縣,以境內高粱山為名。1952年,因縣名與山東省梁山縣同名,遂以境內有渝東第一大平壩而更名為梁平縣。
巫鹹之山——巫山
巫鹹之山稱巫山。傳說中上古時帝堯的醫師巫鹹死後被封在這裡,因此山稱巫山,縣以山為名遂稱巫山縣。
巫溪水——巫溪
巫山之下巫溪水。巫溪縣原為大寧縣,民國三年因與山西大寧縣重名而改為巫溪縣。縣名來源於縣境內之大寧河,大寧河也稱巫溪水,故改縣名為巫溪。
雲安之南——雲陽
雲安之南稱雲陽。因處於古雲安鹽場之南和五峰山南麓,古時山南為陽,故名雲陽。
榮州、昌州之地——榮昌
古榮州、昌州,寓繁榮昌盛之意。明初因昌元縣系古榮州、昌州之地,故改名為榮昌縣,同時亦寓繁榮昌盛之意。
城口山下似城口——城口
城口山下似城口。今城口地區於清道光二年置城口廳,因城口山為名。一說因該地為陝西、湖北入川門戶,形如城口,故名。民國二年改設城口縣。
忠州——忠縣
忠心可鑑巴蔓子。忠縣之名始於唐代所置之忠州,至民國二年改忠州為忠縣至今。縣名得名於忠心耿耿的巴蔓子將軍。
「彭彭」水聲——彭水
「彭彭」水聲作縣名。《彭水縣誌》記載,彭為鼓聲,當時流經境內之烏江峽水澎湃發出「彭彭」似鼓之聲,故名彭水縣。1983年設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石潼、砫蒲——石柱
石潼、砫蒲,因名石柱。石柱最初以石潼關、砫蒲關二名首字而得名。1984年設立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豐民洲——豐都
平都山下豐民州。豐都縣名,源於隋朝改名時,當時其治所位於平都山下的豐民洲,故取豐民洲的「豐」和平都山的「都」命名為豐都縣。
高秀山——秀山
高秀山下秀山縣。秀山置縣始於乾隆元年,以縣西一百八十裡的高秀山為名。1983年設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酉水之北——酉陽
酉水之北稱酉陽。漢高祖時在此置酉陽縣,當時在今湖南永順縣南猛洞河與酉水河交匯處之王村,因位於酉水北岸而得名。1983年設立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看完這些
你是不是也沒有想到
重慶各個區縣的名字竟來得如此簡單呢?
作為一個忠縣人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忠縣的小知識呢?
留言告訴橘子妹吧!
消息來源:重慶言子
審核:鄢芮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