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探筆史記(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其實,在每個女孩心中都有一個公主夢,會幻想著在成年的那天穿上水晶鞋與王子邂逅。而反映在現實中,許多女孩都會買一雙高跟鞋作為自己的成人禮。
畢竟很少有女人能抵抗高跟鞋的誘惑,它能幫助女性更好的展現身體曲線和魅力,更別說它那多種多樣的款式了。可以說,現代女子都愛穿高跟鞋,並以此為美,她們不分任何場合都愛穿。
而說起高跟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的發明者。一種比較靠譜的說法是當時法國身材矮小的波旁王朝的太陽王路易十四,為了在臣民面前更有氣度而發明了高跟鞋。
然而,現代女性所穿的高跟鞋形式多種多樣,有純粹後腳跟墊高的,有整個鞋底加厚的,有類似於坡度等等,而這些姑且都叫做「高跟鞋」。那麼問題來了,關於這形式多樣的「高跟鞋」,當真是由路易十四第一個發明出來的嗎?
其實不然,早在中國古代就有了「高跟鞋」出現,這可以從近幾年流行的清宮戲中,嬪妃們穿的「花盆底『高跟鞋』」可以窺見一斑。而且在古代不光是女性常穿,古代男子也很愛穿。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且看下文給大家一一分析。
一、中國古代出現的「高跟鞋」
「高跟鞋」字面意思上看就是跟比較高的鞋。而「高跟鞋」最早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從一些出土的陪葬品中來看,當時的女性穿的是一種圓頭高底的鞋子——禮羈,姑且稱之為「古代「高跟鞋」」。
而南北朝時擅寫宮體詩的蕭綱在其著作《和湘東王名士悅傾城》中曾有詩云:「履高疑上砌,裾開特畏風」。這種場景形容的就是1500多年前體態輕盈的女子,穿著「高跟鞋」走路,遠處看著就像在邁上臺階一樣,可見當時的「高跟鞋」鞋底是很高的。
再說唐代詩仙李白在其詩中也提到形式上類似於現代女性所穿的坡跟鞋的「謝公屐」,則是由東晉的謝靈運發明的。而這種鞋子可以讓人在登山時可以更輕鬆。
而據《唐文德皇后遺履圖》中記載長孫皇后的鞋子是「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云為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這種「高跟鞋」鞋底足有三寸高,而當時的三寸差不多是現在的8釐米。形式上類似於現在女性所穿的坡跟鞋,只不過當時的鞋更加笨重,像是腳底踩著塊磚頭,在視覺上很沉重。
所以,那時的人賦予了它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晚下」。因為穿著這樣的鞋落腳的時候只能十分緩慢,顯得很有美感。而這種鞋子適合「婦人短者著之」,且在宮廷貴婦以及大家閨秀中很流行。
正如前文提及的清宮戲中的「花盆底『高跟鞋』」就是這種鞋子的變形,而當時清朝的女性普遍身材偏小,所以當時宮廷中的嬪妃們都愛穿這種「高跟鞋」。
不難發現,中國古代的很多朝代都有關於「高跟鞋」的記載,尤其是古代詩文中經常會提到。因此,中國古代應該是早就普及過「高跟鞋」了。而且中國古代女子穿「高跟鞋」也是很常見的了。
顯然,這比法國的路易十四(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早了幾個世紀。由此可見,現代意義上的「高跟鞋」並不是路易十四第一個發明的,早在中國古代就有了。
二、古人穿「高跟鞋」成了時尚,男子也愛穿
事實上,古代的「高跟鞋」跟現代的高跟鞋在形態方面還是有許多不同的,只能說我國古代的「高跟鞋」是現代高跟鞋的前身。現代的高跟鞋多數是在腳後跟處墊高,古代則不然,古代的「高跟鞋」有中間墊高,也有前後墊高,根據功能的不同而變化。
比如說前文提到過的由晉朝詩人謝靈運發明的著名的「謝公屐」就是一種前後都安裝了跟的鞋,是專為登山設計的。這種鞋的功能很輕便,在上山的時候去掉前面的跟,下山的時候去掉後面的跟,這樣的設計能讓人在走有坡度的路時能如履平地。
另外,在許多有關日本人的影視劇中,我們能看到日本武士在焚香拭刀的時候穿的就是木屐。這極有可能就是從唐朝時期學習去的,畢竟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是從唐朝學習過去的,可見唐朝之時也是有著形式多樣的「高跟鞋」。
其實在古代,「高跟鞋」不僅受女人歡迎,男人也愛穿。《世說新語·簡傲》中「及嘉賓死,皆箸高屐,儀容輕慢」的「高屐」就是高底木屐,是一種用木頭做的兩頭高的鞋。
而第一雙男式「高跟鞋」被發現於新疆,前面有兩個平行的跟,後面有一個相較於前跟略粗的跟,如果忽略大小,看上去簡直就像小時候常坐的那種小三腳凳。
這雙木鞋是一位新疆叫做庫爾班老人收藏的,鞋長有33釐米,跟高7釐米。跟文獻記載中的差不多,只是跟的位置跟現代高跟鞋不同罷了。
據悉,這雙男式「高跟鞋」誕生於金元時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而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發現,畢竟它是我國至今發現的存在最早的「高跟鞋」,可以說是起到了開創中國「高跟鞋」歷史的作用。比起法國的路易十四早了400多年。
由上可知,我們會發現,其實高跟鞋不僅在現在社會司空見慣,而且在古代的時候,也成了一種時尚。而且不只是女子在穿,而且古代男子也愛穿「高跟鞋」,這顯然與我們現代人的觀念有點出入。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男子為何那麼喜歡穿「高跟鞋」,難道他們也愛美,也有一種窈窕淑女情懷嗎?原因解釋如下:
1、經濟實用,耐穿舒適
在鞋子的選擇上,對男士來說,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舒適。古代男子最常穿的高屐鞋底或者鞋身通體一般都是木質的,如前文提及的「謝公屐」和在新疆發現的「小三角凳『高跟鞋』」。
木質的鞋子不僅乾燥舒適成本還比較低,而且耐磨耐穿,一雙可以穿好幾年,經濟實用又舒服,簡直沒有理由不穿。
2、方便行走,易於清潔
我們在古裝劇中,常常能看到,一位騎兵在道路上風風火火行駛過後,會揚起很多沙塵。實際上古代的環境要比影視劇裡的還要差上很多,畢竟古代沒有水泥路,都是一些土路。
所以一經下雨,路上有個泥坑什麼的再正常不過。而古代的路況基本就是坑坑窪窪的土路,一遇到雨天出行特別不方便。使得人們出行的速度變慢不說,而且鞋子上還要沾上汙泥。這時候,對於古代那些經常出行的男子來說,一雙「高跟鞋」就顯得尤為重要。
畢竟高跟能夠避免鞋子陷入泥濘中,或者當鞋子踩在泥濘和積水的地方,就可以避免泥濘沾溼鞋子。再者鞋底墊高,下雨天也不用害怕雨水打溼鞋面。另外鞋跟增高,還可以避免下雨天走路打滑。
而且古代的一些「高跟鞋」通體都是木頭做的,所以不怕雨水、泥巴。而木材質又決定了它清潔起來的便捷性,當沾上泥水的時候,抬起腳甩甩或者用清水衝一衝也就乾淨了。而東晉的謝靈運在製造「謝公屐」的時候應該也考慮到了這一點,畢竟山路一遇到雨天肯定也會泥濘。
3、方便騎馬代步
須知,古代作戰的時候,會有一種騎兵兵種。也就是說古代的一些將領作戰時一般都會騎馬,而在騎馬的過程中他們會發現,騎馬的時候如果穿平底鞋,腳就很容易脫離鞍屜,所以不利於作戰。而穿「高跟鞋」作戰時,則可以牢牢地踩著鞋屜,就能穩穩坐在馬背上應戰。
而對於普通的男子騎馬也是一樣,穿「高跟鞋」才能牢牢掌握平衡。所以對於古代騎馬代步的男子而言,他們更傾向於穿「高跟鞋」。
而在遙遠的古代西方,有兩個人大人物鍾愛穿「高跟鞋」,騎馬打仗的時候都要穿。沒錯,他們分別是路易十四和拿破崙。
正是因為他們穿了「高跟鞋」,從而牢牢掌握了馬背上的平衡。才不至於讓自己在激戰的過程中被甩下馬來。這點可以從他們作戰時盡顯雄風便可以看出。
4、用於增高,樹立信心和權威
且說我們當今社會有矮個子,而且矮個子在社會上難免要自卑。所以他們就會想方設法要讓自己「長高」,這樣才能在人前顯示出自信。顯然在當今社會,女子矮小可以通過穿高跟鞋來搞定。可是對於男子而言,身材矮小就顯得苦不堪言了。
其實在古代,那時候的人普遍個子不高。而且一些統帥或者達官貴人也想在人前展示出自己的「高大魁梧」的一面。所以他們就會想方設法讓自己「長高」,而一雙「高跟鞋」就是他們最時效的救星。
不可否認「高跟鞋」在古代男子間流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些人拿來擺脫矮小的窘境。不管是在行軍作戰或者各方開會的時候,他們都需要靠「高跟鞋」來增高。
從而增加自己在眾人面前樹立「高大」的形象,進而使得自己的信心和權威得以樹立起來。比如法國的路易十四和拿破崙,他們愛穿「高跟鞋」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樹立人前自信和權威。
5、古代男子也愛美
在初中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寫到: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可見古代男子也愛美,這也很正常,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古代在朝為官的那些人,有大把的時間來思考人生、享受生活以及捯飭自己。
相對而言,古代的一些男子,尤其是那些達官顯貴,他們不用像農民在田間勞作。由此他們不用煩心溫飽問題,而溫飽問題解決了,他們自然就要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而愛美也是他們的一項追求,因此他們就會在穿著上下功夫。
當他們發現穿「高跟鞋」可以讓自己變得修長俊美時,他們就會愛不釋手,將其發揚光大,從而讓其在貴族間形成了一種風尚。
這裡還是以法國路易十四和拿破崙為例,他們不僅愛穿「高跟鞋」,而且愛在穿「高跟鞋」時配著由棉麻織成的長筒絲襪一起穿。這種穿搭之法還成了當時屬於法國主流審美的一種「男子美」。顯然,這在現代人看來或許有點難以理解。
以上就是給大家說的古代男子為何愛穿「高跟鞋」的原因了,其實他們無非就是在追求經濟實用、舒適方便、增高塑形,愛美自信等方面選擇了「高跟鞋」。
另外,不可否認,「高跟鞋」對於古代的一些戰場統帥而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使得他們在戰場作戰時如虎添翼。而這些正是古代男子愛穿「高跟鞋」的癥結所在了。
總評:
可以說,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有時候還讓我們難以模仿。就以中國四大發明來說,古人的智慧就一次次的讓我們驚嘆。常言道有需求就會有對應需求而生的物品,而這也不得不賴於當時的人解決問題和動手創造的能力以及豐富的想像力。
而不管在什麼時代,追求時尚、愛美永遠都是沒有錯的,甚至可以說它是促進生產力的有力武器。而當我們覺得只有我們今人愛美時,古人其實也是愛美的。
也正是因為古人的愛美,所以才發明了諸多的「變美神器」,諸如古代西方人發明的「高跟鞋」和長筒絲襪。這才使得了現代女子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暢所欲為。那麼對於古代男子穿「高跟鞋」之事,你怎麼看呢?
本文由探筆史記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更多精彩歷史故事,歡迎關注【探筆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