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11年8月9日,英國倫敦,騷亂後一片狼藉。 (東方IC/圖)
2011年8月6日夜,英國倫敦爆發了198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騷亂。此次騷亂,由警方擊斃一名被懷疑持槍的黑人男子引發,導致倫敦數十個街區被打砸搶燒。目前騷亂已經從倫敦擴展至伯明罕、利物浦、諾丁漢和布裡斯託等城市。本報特約郝倩從騷亂中心發回現場記錄。
第一日
假如騷亂僅發生在託特納姆,可能第二天就被人遺忘了,英國人被真正震撼是從周日(7日)晚間開始的。
周日清晨,我被一位英國朋友的簡訊吵醒:昨晚倫敦怎麼了?
在收到朋友簡訊前,我對於騷亂幾乎一無所知。打開電視,才了解到,周四警察擊斃一名當地被懷疑持有槍械的青年,之後演變為6日託特納姆數百人的抗議示威活動。
我住在倫敦南二區,Brixton與Clapham交界處,而發生騷亂的託特納姆則隸屬北倫敦哈林蓋區。在倫敦幾個「臭名昭著」的街區中,託特納姆算是一號,幫派橫行,毒品泛濫。
在倫敦生活有一個「潛規則」,就是那些口碑惡劣的街區,你在倫敦生活數年都不會涉足,非去不可則會小心翼翼。託特納姆如此,我居住的Brixton 也如此。這一規則對於西歐旅居倫敦的白人來說尤為重要。英國與美國一樣,沒有人樂意談「種族」問題,但是現實中,「白人」與「黑人」的活動空間的確不大交叉,「串門」更是少見。
在英國,罷工和示威的新聞平日就很多,發生點衝突的也不少,任何細微的社會騷亂都會及時被曝光。可英國社會總體而言管理有序,市民並不會對社會治安或是人身安全過度憂慮。
因為熟知上述背景,看到託特納姆的新聞時,並未覺得會影響我的生活,衝突將很快過去,且將止於那個區域。
周日當天,我與朋友照常碰頭,從海德公園到格林公園,再到中國城附近的萊斯特廣場。市中心幾乎一切如舊。除了原本應該12點半停運的地鐵當天12點前就停運了,讓我幾乎被困在了萊斯特廣場。
當天晚上,街頭不時有警車呼嘯而過,街上的人群也是行色匆匆。回家打開電腦才知道事情有多嚴重。
有朋友說,剛開車從Brixton經過,看到年輕人在路上打砸搶,街道亂成一團,先被砸爛了的,就是四岔路口邊的KFC。地鐵已經關閉,公交車也改了道。
僅一晚上,騷亂從城北蔓延到城南,波及接近2位數的街區。Brixton和託特納姆本就十分類似。而託特納姆一起火,就立即有倫敦人發博客說,這讓他們回憶起1981年的Brixton,當年是同樣的掀翻警車、放火、搶劫……一個1981,一個2011,手法相同,背景也類似:經濟衰退,年輕人失業,政府削減開支,以及黑人的年輕人和警察之間的劍拔弩張。
最先收到的「實況轉播」是來自一位中國朋友的電話,他本人在倫敦打理一家中資公司英國分部,工作和生活都在倫敦城東板塊。電話裡,他的聲音十分焦慮:「晚上11點多,我剛從辦公室回家,一路上真的很混亂」,眼睜睜看著有人砸車,有人進商店搶東西,偶爾能看到火光,不知道又是哪裡著火了。街道上更是一片狼藉。
剛放下電話,又收到另外一位朋友的短消息,說剛在Facebook上看到朋友們的相互留言,知道我住的區域也發生了騷亂,不知道情形如何。
「看到電視裡的情形,我嚇壞了,真擔心你會在回家的路上,然後回不了家,」這個法國人說,「真是難以置信,人們有時候真的很愚蠢!」
「我還是喜歡那個平和又安全的倫敦。」我說。「誰不喜歡那樣的倫敦呢。」他說。
第二日
談論騷亂的人越來越多,Twitter和Facebook上貼滿了照片,網絡上一片緊張。政府和公眾斥責兩大社交網站又扮演了助紂為虐的角色,因為很多騷亂的參與者都是通過兩大網站組織。而黑莓更是被「點名批評」,說是成為騷亂組織者的主要通訊工具。
之後警察對黑莓手機的監控信息顯示,還有人在謀劃著要殺某一個警察。這些內容令人汗顏。可騷亂者畢竟是少數,更多看到的還是朋友間的相互問候。被打的渾身是血的青年,踹窗戶的,搶劫的現場……衝進店鋪偷東西的,這樣的圖片在BBC上看不到,只能在Facebook上看到。
在不斷的接電話和回復短消息之後,我忽然有點「小憂傷」。倫敦夏天短暫,有陽光的日子會受到額外的珍惜,大家都會相約享受陽光、啤酒和美食。在倫敦近2年,大家從來沒有如此擔心過彼此。周一上午,我錯過一個朋友的電話,這個朋友就連續打,直到聽到我的聲音,確認我還安全為止。這在英國可不常見,通常打電話原本就沒有發送電郵普遍,而連續打電話則顯得有些不夠禮貌。
「我看騷亂一時半會結束不了,」這位英國朋友電話裡有些氣憤,「他們不是為了別的,就是要搶東西……」
凌晨時分回家,幾乎是從滿街的警車中穿行而過,頭頂更是不斷有直升機盤旋。電視上說,這天晚上是騷亂最為嚴重的一天,全倫敦有幾十處社區都有打砸搶出現,行人在路上甚至也會被打劫,電子商店、鞋店和百貨公司都被砸搶。騷亂者在攝像頭下大搖大擺踹門,然後衝進店鋪,再抱著「戰利品」張揚過街。騷亂區域的一家酒吧老闆說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陣勢。
凌晨2點,與住在南金士頓附近的朋友發電郵,他說他正在數呼嘯而過的警車催眠。我和他開玩笑說,傳聞英國女王聽飛機引擎聲可以辨識出飛機型號,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直升機在白金漢宮上空盤旋,又是啥型號的?然後我們倆都覺得放鬆下來了。
第三日
真正讓全倫敦意識到事態嚴重,是在禮拜二。一覺醒來,大家發現倫敦幾個平時治安有口皆碑的區域也被傳染。這下誰都很難保持淡定了。
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和英國首相卡梅倫提前結束休假回到倫敦。這種時候,他們的角色要求他們站出來第一個被罵,第一個認錯,第一時間發布聲明安撫民心。當天1.6萬警察上街巡邏,倫敦市長說這已是他們的極限。由於1年前的警察裁員,他們實在沒有更多人手。
市長走訪各個社區,接受公眾嘲諷。有人遞來掃帚羞辱他,讓他「掃大街」,他就拿掃帚當麥克風和市民對話。Boris Johnson向來不是只說軟話的主,他說了,英國正在經歷50年不遇的經濟衰退,1年內又要辦奧運。年輕人的培養教育是有問題,可通過搶別人的是絕對解決不了問題的。
「Ealing啊,你能相信麼?居然是Ealing。」在倫敦商會,一位白人總監很是焦慮。Ealing,地處倫敦著名的奢侈名品街——邦德街盡頭,房租相對昂貴,社區安全也在倫敦排名前列。但是當天,那裡的轎車被燒,那裡的商店也出現了搶劫者。
「我聽到砸玻璃的聲音,有人闖進來,叮叮咚咚,有人大聲叫著『點火』、『點火』。我們一家都慌了,不知該怎麼辦,也不敢往外看。」一個住在這個「高尚社區」的朋友說。當天,他們一家子開始商量是不是要逃出倫敦,因為街道已經不安全,家也不敢回。
「還不到5點的時候,同事就開始陸續回家了,公司也發電郵讓員工儘早回家。」金融城工作的朋友對我說。這一天的金融城,下班的時間明顯提前了一兩個小時。在聖保羅大教堂旁邊的購物中心,從4點開始店鋪陸續關門,而在連日來發生騷亂的區域,甚至連有些小超市也關門了。
大家都密切關注各大門戶網站的新聞,互發郵件。一日之內,社交網站從「惡魔」變成了「天使」。在Twitter上,有人發起了「暴亂清理」行動,立即得到廣泛響應。諸多英國年輕人自願當志願者去清掃街道,還自己社區一片整潔。甚至有一位父親調侃說:誰和我兒子說一聲,他去掃街道之前,先把他自己房間收拾了。
有人在Facebook上號召大家支援警察維持秩序,1天內就有100萬人加入。社交網站原本是新興事物,可倫敦之前發生的大大小小十幾次騷亂時,並沒有這種通訊工具,可流血事件並沒少發生。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槍不會殺人、人才會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