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和尚喝酒吃肉,所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佛法不是重心的嗎?心裏面有不就行了,你們佛教徒又何必天天磕頭念佛這麼在意形式呢?跟大家一起平常生活,心裏面有佛不是也挺好的嗎?
你能不能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想,就那麼坐著,呆幾分鐘?試試看。通常,沒有經過禪修訓練的人是很難做到的,哪怕只是幾分鐘。管住身體,管住心,談何容易!
有些高僧大德示現與眾不同的行為,但他有他的證悟境界,不是普通人能夠揣測。以前,禪宗二祖慧可大師把衣缽交付給三祖後,混跡於酒肆屠門、花街柳巷,到處亂跑,比濟公和尚還有過之。有人不解,問他:你是禪門宗師,怎麼到那種地方去?大師講了一句話:「我自調心,何關汝事。」你看他是在喝酒吃肉,他實際是在做什麼,你哪裡知道。
若真要學慧可大師,那麼應該完完整整、從頭到尾地學,他怎麼一步一步修過來的,你也怎麼修。大師早年是聲名遠揚的大學者,後來又打坐八年,學問修養好,禪定功夫好,已經是不簡單,但他仍然覺得沒有入道,便去求教於達摩祖師,在雪地裡站了三天三夜。達摩祖師硬是不理,說:佛法是曠劫精勤得來的無上大法,豈是在雪中站幾天就能求到的?慧可大師一聽,揮刀把手臂給砍了下來。這種求法的熱忱和性格的果毅,不是後世人所能想像。大師依止達摩祖師多年,精勤修持,終得衣缽成為禪宗傳到中國後的第二代祖師。
我們不要只看到公案故事裡的詼諧幽默、不拘小節,卻不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們為求法、學法曾經怎樣地千錘百鍊、捨生忘死。
至於「跟大家一起平常生活,心裡有佛」,是挺好,不過要相信因果,斷惡行善,否則心裡有佛只是空話。
摘自《透過佛法看世界》
現在許多人喜歡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濟公和尚的這句話,往往被他們拿來當擋箭牌,成為可以肆意吃肉喝酒的「鐵證」。實際上世人僅知有前兩句,卻不知濟公還有後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從而以訛傳訛,誤導了無量迷茫眾生。
其實,濟公的高深境界,絕非凡夫俗子所能想像。比如,沈員外派家僕給濟公送兩隻熟鴿子和一壺酒,僕人路上偷吃一隻翅膀,偷喝了幾口酒,以為能瞞天過海,神仙也難知。結果濟公指了出來,僕人不承認,於是濟公到階前吐出兩隻鴿子,其中一隻少一個翅膀……這種特別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塵莫及,故不可亂學表面行為。印光大師在《文鈔》中,關於這方面也有諸多教言 ,勸誡後學者萬萬不可隨學,以免自欺欺人。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其實也是有來歷的:明末的破山禪師,於戰亂年間,在夔東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陽營中度日。因李立陽嗜殺成性,為了救度一方生靈,禪師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殺業。李立陽見禪師嚴持戒律,不食酒肉,就對他說:「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殺人了。」禪師馬上與李立陽訂約,不惜大開酒肉之戒,使許多人得以活下來,一時傳為美談。
此外,明朝還有另一位和尚,也是為了救逃到寺廟裡的難民,在山賊面前吃肉喝酒。當時,山賊說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過那些人。於是他氣定神閒地端起酒杯,說:「我以酒代茶。」說完一飲而盡。接著拿起肉說:「我以肉作菜,請!」吃後面不改色,坦然自若。山賊見了為之一驚,鑑於有言在先,只好放了所有的人。
可見,為了饒益有情而吃肉喝酒,在漢地有些大德的傳記中也有,但這不是普遍的行為。而藏地的每一座寺院,也並不是所有僧人都行持這些高深之舉。藏傳佛教對戒律的重視程度,來藏地求法的人應該知道,在沒有達到一定境界之前,任何人都不允許做超凡的行為。若是極個別人做了的話,也許他確實有這種境界,也許沒有。所以,能做和不能做的界限一定要分清,否則,明明什麼境界都沒有,卻裝模作樣、無惡不作,這肯定是不合理的。
摘自《前行廣釋》
問:有句話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那麼如果一個人信佛,卻既喝酒又吃肉,他是不是真的信佛?他的品格值得信賴嗎?
答:如果這個人有濟公和尚的境界——「帽兒破,鞋兒破」,那麼「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應該沒問題,因為像濟公和尚那樣的成就者,已經沒有了我執,對於吃穿都遠離了取捨。
但是我看很多後學者往往和濟公和尚相反——帽子沒破、鞋子沒破,我執更沒有破,只是嘴上喊個漂亮的口號。這些人根本不是真正信佛,只不過為了便於喝酒吃肉而找一個說詞,佛祖也並沒有留在他的心裡,只是留在了他的嘴上。
其實,濟公和尚這句話的後面還有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一個人如果沒有成就者的境界,卻去做成就者的行為,只會誤入歧途,也難逃因果的「懲罰」。
摘自《在心裡種朵花》
甘露普潤微信公眾平臺主要是針對放生、佛法知識進行不定期的消息推送,祈願佛法的甘露普潤一切眾生的心田。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一鍵加關注
只有0.1%的人知道這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