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是我國年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元宵節都有掛燈籠、打燈籠的習俗。在皖北潁上的燈籠一般俗稱紙紮燈籠。迄今人們用這樣的燈籠照明、裝飾、點綴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
潁上紙紮燈籠製作技藝源於漢代,興於宋初,它是潁淮手工藝的精華,是中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工燈籠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是新年祥和氣氛的點綴,是人們對美好願望的寄託。扎燈籠大體可分為扎、糊、貼三個步驟。
潁上手工燈籠製作最有影響的出自於潁河之濱的方洲村(慎城鎮三八社區),早期的燈籠形式比較單一,主要以火罐式為主,發展到清朝中前期形式逐漸多樣化,有兔式、蟾蜍式、寶塔式等,形態各異、惟妙惟肖。
方洲村手工燈籠製作傑出代表蔡家燈籠完全出自於純手工製作,形式豐富多樣,色彩燦爛奪目,結構和工藝精巧獨特,具有典型的潁淮民間手工工藝的特色和較強的藝術審美價值,它傳承著中國數千年民間文化的喜慶之光,它能勾起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兒時記憶,紅紅圓圓的燈籠更是人們對來年能過上紅紅火火、圓圓滿滿的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
安徽省第四批非遺申報傳人蔡國成(妻子:王希芳),一生致力於燈籠的創新研究之中,為了讓燈籠的設計與當代的審美完美結合,跑遍了大半個中國訪名師,學技藝,終有所成,其研製的燈籠深受當下年輕人的喜愛,2015年被授予阜陽市第二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據蔡國成介紹,手扎燈籠的主要價值在於手工,削竹篾、量尺寸、扎骨架、蒙紗紙、畫圖案、塗金邊,每個步驟都要求精細。最難的是削竹篾,6米長的竹片,要根據燈籠大小砍斷並削成面積相等的數十根竹條,之後再將每根竹條削平。他攤開雙手,滿是老繭和傷口,日復一日的勞作,練就了用手丈量尺寸的技巧,做出來的燈籠不差毫米。
沒有城市裡繽紛絢爛的焰火,沒有成串燈籠點綴的大街,更沒有喧囂熱鬧的人群,安靜的鄉村裡、巷道中,孩子們依然快樂,打著小小燈籠,約上左鄰右舍的夥伴,走街串巷一路歡笑。小時候的元宵節,你是這麼過的嗎?
特別感謝:安徽省潁上縣慎城鎮文化站信息提供及部分考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