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冬至成都羊肉湯店生意俏
「羊肉一條街」小關廟街一羊肉湯店生意火爆。張浪攝
店內被擠爆,室外的座椅也座無虛席。 張浪攝
12月22日,正值冬至日,成都「羊肉一條街」小關廟街大大小小的羊肉湯店生意十分火爆,顧客絡繹不絕。成都當地民眾到了冬至日有吃羊肉的習慣,每到此時街頭羊肉飄香,以「羊肉一條街」小關廟街最為出名,各大羊肉湯店也迎來了一年最忙的一天。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民間素來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重要節氣,代表著下一個循環的開始,是大吉之日,「數九」亦從此開始了。冬至,有的地方吃餃子,有的地方吃湯圓,有的地方吃羊肉。各地的民俗有何不同呢?
四川:冬至到,羊肉俏
俗話說「冬至到,羊肉俏」。到了這一天,吃一頓熱氣騰騰的羊肉,是在四川不少家庭的選擇。「冬至補一補,來年打老虎「,四川、山東一帶會喝羊肉湯,有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的習慣,以求來年有個好身體、好兆頭。每年冬至前夕,成都大街小巷的羊肉湯店早已熱火朝天,到冬至這天更是人滿為患。在家裡,也會燉好一大鍋羊肉湯,一家人圍坐於爐火之前,吃肉喝湯。特別是成都「羊肉一條街」小關廟街,各大羊肉湯店迎來了一年最忙的一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冬至的那一天開始「數九」,東北有說:「一九二九凍死狗,三九四九石頭裂口,五九六九坐在炕上瞅,七九八九才能出門口。」據東北的民俗專家介紹,冬至撬冰冬捕捕魚,是滿族一直流傳至今的風俗,寓意年年有餘,吃餃子也以羊肉餡兒為主。
江南:吃湯圓意味「團圓」
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另外,在江南水鄉,講究冬至之夜全家歡聚,共吃赤豆糯米飯。相傳,共工氏有個兒子作惡多端,在冬至死去了,死後變成疫鬼殘害百姓。但疫鬼特別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煮吃赤豆飯,希望防災祛病。
有趣的是,蘇州還有飲用「冬釀酒」習俗。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冬至夜,老百姓們一邊暢飲美味的冬釀酒,一邊品嘗滷牛肉等各種滷菜,家裡充滿歡聲笑語。
「數九」開始後,民間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從冬至起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便完成了。
冬季,是冬藏的時節,北風呼嘯,大地冰封。民俗學專家蕭放在《二十四節氣與民俗》中提到,冬至是重要的時令節點,人們圍繞冬至行一系列季節儀式。
「冬至居於新舊更替的時節,在古人觀念中它自然也就有了非同尋常的文化意義,冬至節俗中諸多信仰、儀式內容就來源於人們對這一時節的感受。」蕭放解釋。
冬至到,「數九」開始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時間在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70°。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同樣,也是因為冬至日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少,天氣一般更冷。冬至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等到「九九」時,天氣轉暖,全國大部分地區已入春,又叫「九九豔陽天」。按照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來看,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重要節氣,所以也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同時,閏月的設置也以冬至為標準。
它因何被稱為「冬節」?
歷來,冬至都是一個受到人們重視的節氣,又稱為「冬節」「賀冬」。據記載,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也就是說,周代的正月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那時,周代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所以說,拜歲和賀冬沒什麼分別。
西漢時期,漢武帝採用夏曆,將正月和冬至分開。《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表示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此時。
魏晉時期,冬至又叫「亞歲」。這一天,人們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如此描述冬至:「……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明、清兩代,皇帝都要舉行祭天大典,叫做「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民間也會喜氣洋洋地歡度這個節日。
今年冬至新年俗
傳遞了哪些信息?
近日,記者在各地採訪了解到,隨著社會發展,各地過冬至的形式越來越豐富,對於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發展也更加深入。
「村晚」推動鄰裡融合。舞蹈「夜上海」、小提琴演奏「我和我的祖國」、黃梅戲「天仙配」……冬至前夕,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運河街道螺螄橋村的文化禮堂,舉辦了一場別具特色的「村晚」,從演員到主持人,全部由村民擔當。螺螄橋村負責人任金海告訴記者,村裡的文化禮堂今年9月份剛落成。這是村裡第一次由本村村民舉辦「村晚」,為的是讓村民們感受到熱鬧的「年味」。
民俗「吹暖」旅遊經濟。「過去,到了冬至前後,大家都『貓』了起來,最多也就是吃餃子,喝喝酒。現在冬至意味著一年旅遊季節的開啟。」在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村經營家庭旅館的馬國權說。利用「冷優勢」,提前謀劃冬季旅遊項目,成為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林區停伐後產業轉型的有效途徑。「這次來北極村過冬至,體驗了不同的新習俗:堆雪人、吹冰泡泡。在這麼冷的天氣裡,能聽到水潑出去結冰的聲音,真是太神奇了。」北京遊客韓璐璐說。
文明祭祀賦予孝親文化新內涵。今年冬至,一些地方推出文明祭祀舉措,賦予孝親文化文明的新內涵。一簍紙錢,兩杯米酒,外加一響鞭炮。在江西省樟樹市中洲鄉,村民們以往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掛冬祭祖」。與往年相比,中洲鄉來陂村村民徐海平今年有所不同。冬至將近,他沒有去集市上購買紙錢、米酒、鞭炮「老三樣」,而是買了幾株黃菊花。「現在文明祭祀成為新潮,今年咱也時尚一回。」徐海平說。
專家說法:
冬至吃餃子源於張仲景的驅寒「嬌耳」
河南開封市古都學會省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海永向封面新聞記者介紹了冬至吃餃子的典故——
張仲景在東漢末年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治病。他不滿當時一般世人追逐權勢和官場的腐敗,再加上南陽一代傷寒流行,病死者眾多,因此他棄官返鄉從醫。
回鄉後見到南陽的老百姓饑寒交迫,耳朵都凍爛了,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教弟子們在南陽東關搭起一個醫棚,支起一口大鍋,煎熬羊肉、辣椒湯,將驅寒提熱的藥材切碎後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送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冬至一直持續到除夕。人們吃過驅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綜合新華社、封面新聞、四川在線)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