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溫州7月9日電(記者 周禹龍)對於瀕臨東海的浙江蒼南來說,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重新切換目標的一年。這一年,龍港撤鎮改市,從蒼南劃分出去。這一划,蒼南構成部分幾乎以鄉村為主,GDP總量也接近少了一半。
如何在2020年實現高質量全面小康,成為頭等大事,也成為攔在浙江「南大門」眼前的一道難題。「走一條具有『瀕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經過反覆思考,在「天高海闊」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中,通過努力,2020年上半年,蒼南實現生態「添綠」,經濟「飄紅」,為城市發展引來「新風」。
不久的將來,它更將與其他城市共同攜手,建成中國的全面小康社會。
亞熱帶果蔬田園綜合體 周禹龍 攝
「聖託裡尼」:漁港小鎮上演「美顏革命」
站在海邊,當地巾幗創業創新人才楊月娟舉目遠眺,只見近處一艘艘輪船整齊排列,遠處海岸線和白雲相連成一體,甚是壯觀。
「這樣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象,在以前的霞關可看不到。」作為當地人,楊月娟甚為自豪,因為她身處其中,並且正為之努力。
楊月娟所在的霞關,在之前可不一樣:道路邊如山般堆積的漁網漁具,空氣中瀰漫著難以言喻的氣味,環境髒亂、設施陳舊,「髒亂差」三字足以形容。
隨著鄉村振興腳步加快,霞關鎮通過一系列「美顏革命」,將這裡打造成中國版「聖託裡尼」。
沙灘風情 周禹龍 攝
楊月娟告訴記者,經過整治後的霞關,吸引了不少遊客遊玩、客商投資。楊月娟就是其中一員。她「接過」父母的手藝,開了家小吃店,每天光賣霞關魚丸就能賣出150碗,同時楊月娟還把溫州土特產深度加工賣向全國各地。
楊月娟回家創業,是蒼南推動鄉村振興打造全面小康的縮影。蒼南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純恩表示,下一步,蒼南將深入挖掘利用蒼南縣鄉賢、鄉愁資源,以鄉賢文化厚植人才沃土,以鄉愁紐帶留住綠水青山,推動示範帶建設,進而推進鄉村振興。
新東村美麗風光 周禹龍 攝
「南亞熱帶氣候」:農旅融合探索發展新徑
擁有浙江省唯一亞熱帶海洋氣候類型的馬站鎮,地處蒼南168黃金海岸線上。這條海岸線分布著海灣、沙灘、海島、漁村和古城,勾勒出一幅「山海蒼南」的天然圖景。
從溫州出發上甬臺溫高速往福建方向,至蒼南的觀美出口下,順著232省道過觀美、南宋、礬山,便到了背山面海的馬站鎮中魁村。
中魁村是一個特色農業村,是「仙家名果」之稱的「蒲門四季柚」原產地,一年產值可達1500萬元(人民幣,下同)。
據中魁村黨支部書記林言忍介紹,近年來,中魁村以柚為媒,創建鄉村振興示範帶樣板村和景區村莊,中魁村通過舊村改造、建設四季柚主題公園、花海等項目,培育農旅融合新業態,大量遊客紛至沓來,成功吸引了溫州地區的遊客、婚紗攝影機構前來觀光休閒。
馬站其他村莊也盛產水果,例如紅心火龍果、荔枝、葡萄、草莓、小櫻桃。
因此,這裡的生態旅遊風生水起,每到各種水果的採摘季節,這裡便分外的熱鬧,各種,還沒來得及外銷,就已被前來遊玩的遊客採摘一空。
馬站鎮黨委書記朱成專介紹,馬站還將計劃種油菜花和向日葵,讓美麗田園一年四季皆有景觀,將農業資源轉化成旅遊資源,讓農田變美景,讓園區變景區,走出一條農旅融合新路子。
漁港小鎮霞關 周禹龍 攝
「酷炫出遊」:大海邊的房車帳篷露營基地
房車帳篷露營已成為旅遊業發展的新型業態、新興休閒旅遊方式,逐漸成為全球流行時尚。
在大自然的偏愛下,蒼南新東村的美逐漸綻放。例如新東村打造蒼南房車帳篷露營基地。
新東村融合發展中心主任陳作利介紹,基地(一期)共投入15輛房車,房車內分為臥室、浴室、衛生間、休閒區等區域,其中休閒區包含了家庭KTV音響、自動麻將桌、茶桌等休閒設備。
在陳作利眼裡,新東村的變化源自於鄉村振興。因地處偏僻,遠離市區,以往新東村的主導產業是紫菜,村民一年四季忙活下來,也掙不到幾個錢。而如今,伴隨遊客越來越多,村民的農產品(000061,股吧)不僅賣出更高價,連就業渠道都拓寬了不少。
村民黃厚榮實實在在享受到了鄉村旅遊發展帶來的紅利,平時他以捕魚為生,到了夏天自駕遊旺季,他就帶著遊客出海捕魚,每年可增收一兩萬元。
旅遊服務業的發展,有效解決了村裡剩餘勞動力就業、漁民轉產轉業等難題。據統計,目前新東村有100餘人從事旅遊相關產業,旅遊營業收入達100多萬元。
鄉村振興,讓蒼南髒亂差的農村漸漸變美,讓薄弱的村莊有了產業支撐,村民臉上有了笑容:「環境好,生活好,收入好,就是幸福。」(完)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