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號:LivesBJ
不一樣的視角,不一樣的感覺,網羅北京全新資訊、潮流情報 美食攻略,全方位解讀一個不 一樣的北京!
北京餐飲名店有哪些?北京美食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都十分有名,沒吃過北京美食不能算作到過北京。北京旅遊網送上北京美食地圖,推薦多家北京餐飲名店,有老字號,也有新派北京菜,總之能夠滿足各種口味需求。 尋找北京餐飲名店,吃遍北京小吃請看這裡吧。同和居飯莊 舊京城著名八大居飯館之首
同和居飯莊位於西城區西四大街,創建於1822年以同懷和悅之意而命名店名。初建之時,系一小店,以經營家常菜為主,顧客大多是貧民大眾。民國初年,掌柜牟文卿請御膳房的袁祥福幫廚,袁祥福憑三不沾(不粘盤、不粘匙、不粘牙)等宮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氣。1939年廣和居停業,其大部分廚師來到同和居,使同和居生意火紅,名氣越來越大。並成為舊京城著名八大居飯館之首。解放前夕,八大居僅存同和居、沙鍋居。
同和居飯莊以經營山東風味菜餚遐邇聞名,以善於烹製海味、河鮮而著稱。廚師精於熘、爆、扒、炒、燴等技法,菜品突出清、鮮、嫩、脆、色等特點。三不粘是用普通原料即雞蛋黃、白糖、綠豆粉、水等攪抖均勻後,經三百餘次攪炒而成。成品呈金黃色、羹狀,吃起來鮮美爽口,香甜不膩,焦脆適度。特別受到喜歡清淡、爽口類菜餚的亞洲人,尤其是日本客人的青睞。據說,日本天學曾從同和居買了三不粘,用飛機運回東京品嘗呢。
粉皮辣魚、潘魚等菜餚也是同和居很有特色的菜品。粉皮辣魚其實是一道湯菜,菜色金黃,再綴以紅辣椒,色彩鮮明、豔麗,魚肉鮮美,粉皮柔潤,味道香甜,極受食客歡迎。具體做法也很簡單:先將活鯉魚肉(如用死鯉魚,要去皮、骨、刺)切成一寸長、二分寬、三四分厚的段;乾粉皮去掉周圍的厚邊,掰成一寸見方的小片,並用溫水泡軟。然後,將炒勺放在旺火上,放入雞湯、甜麵醬、醬油、紹酒、蔥絲、精鹽、味精、豬油、糖色、紅辣椒和魚肉段,翻攪幾下;燒開後,移到微火上煮5分鐘,加入粉皮,再煮15分鐘左右,淋上芝麻油即成。
而潘魚一菜,在北京歷史上曾與任菜、江豆腐齊名。它還有一個有趣的典故:清時,宣武門外北半截胡同有一家餐館,名廣和居,素以擅烹魚餚而聞名。同治、光緒年間名流潘炳年向喜美食,並常出入於該館。一日,潘氏突發奇想,認為鮮字係為魚、羊兩字之合,如若以煮羊肉之湯燒魚,其味道必大鮮而特鮮,遂將此意告之餐館主人,令其試為羊羹烹魚之法。按此法製成後,果然效果頗佳,所烹魚品確實味極醇厚,鮮美異常,故而將之命名曰潘魚。同和居把這道菜引進,數十年之後,潘魚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今天,這道菜做成之後的特點又被總結為滴油不粘,魚整湯清,吃到嘴裡清淡鮮美、軟嫩無比。
什剎海會館 古香古色 低調內斂
什剎海會館坐落在荷花市場東岸,緊鄰什剎海諮詢站,主要從事王府美食及住宿服務。這裡古香古色、低調內斂,四周環境基本還原了明清時期王臣府邸的格調,如果你想找找當年做王爺的感覺,您來這就對了。推薦美食:牛仔骨、秘制紅薯、香煎法國鵝肝、叉燒酥、手撕黃牛肉。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49號
慶雲樓飯莊:北京最早的高端魯菜酒樓
慶雲樓是北京最早的高端魯菜酒樓,始建於清道光1820年,坐落於菸袋斜街內,距燕京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僅一步之遙,曾是昔日詩酒流連之地。當年的瑞親王、恭親王、慶親王、定國公、安國公、武定侯都是此間常客。臺灣已故著名作家唐魯孫先生筆下多次提及什剎海慶雲樓。後因老闆另擇他業而關張。此後,原慶雲樓的骨幹流散他處,逐漸形成了後來京城著名的「八大樓」,即東興樓(萃華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正陽樓、慶雲樓、新豐樓和春華樓。
慶雲樓是北京最早的高端魯菜酒樓,始建於清道光1820年,坐落於菸袋斜街內,距燕京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僅一步之遙,曾是昔日詩酒流連之地。當年的瑞親王、恭親王、慶親王、定國公、安國公、武定侯都是此間常客。臺灣已故著名作家唐魯孫先生筆下多次提及什剎海慶雲樓。後因老闆另擇他業而關張。此後,原慶雲樓的骨幹流散他處,逐漸形成了後來京城著名的「八大樓」。「八大樓」的名氣大小依次為東興樓(萃華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正陽樓、慶雲樓、新豐樓和春華樓。就當時而言,除東興樓在東安門、慶雲樓在銀錠橋、安福樓在王府井、萃華樓在八面槽外,其餘均位於繁華的前門大柵欄一帶。
老慶雲樓原址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變成了住家,主人姓朱,從事裱畫行業並在業內頗有名氣。1990年前後,啟功先生來此裱畫,聽聞此地乃是名噪一時的慶雲樓舊址時,題寫了「慶雲樓飯莊」這幅字。朱家三子朱成祥一直希望恢復慶雲樓這一傳統老字號。2010年,朱先生騰出自己全部老宅,原址重建恢復了慶雲樓的舊貌,同時仍然保留著190年前的一間老瓦房。
據朱先生介紹,由於是原址重建,所以慶雲樓遵循古建修舊如舊的原則,在風格上保留著中國傳統木質樓房的榫卯結構,全樓保持木頭的本色儘量不用清漆,並裝點歷代畫家作品真跡,突出歷史的厚重和滄桑感。
晉陽飯莊與紀曉嵐故居
晉陽飯莊現址是清代大學士《四庫全書》總編纂官紀曉嵐的故居。院中至今仍保留著閱微草堂舊址、海棠情思、紫藤幽香等勝景。
2001年10月北京市政府決定修復紀曉嵐故居,開設紀曉嵐紀念館,晉陽飯莊擴大到與之相連的東側營業樓中,裝飾一新的營業樓既保持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古樸典雅,又體現了清新靚麗的現代風格,餐位由原來的300人增加到可同時接待近600人用餐。
修復後的紀曉嵐故居仍由晉陽飯莊管理,客人可以在品嘗美味佳餚之餘飽覽紀曉嵐一代才子的生平軼事,餐飲與文化的相得益彰使晉陽飯莊這個中華老字號更加大放異彩。
簋街高人氣老北京銅鍋涮肉
進門就能感受濃重的老北京氛圍,木質四方復古桌椅,鏤空的格子屏風,再搭配著牆上的字畫簡直把老北京細節突出的淋漓盡致,二樓有許多包間兒,每一個都帶著一副胡同裡喜興的門牌號。另外,地下一層,除了同樣可以涮鍋兒外,還有店家特意搭建的舞臺,每晚都有京韻大鼓名家演出。邊看戲邊涮鍋兒,就是這麼有滋有味兒!
老闆始終堅持著敬畏傳統、真材實料的產品主義理念,即使連wifi也都與眾不同,「真材實料眼見為實」八個字的首字母,千萬要讀上三遍。另外,北平「三兄弟」其實是三個主打產品:涮羊肉、羊蠍子、缸子肉。這家肉極其講究並且選品苛刻,除了精選肉質鮮嫩不羶的錫盟地區烏珠穆沁羊肉外,只進整羊,回來自己手工打卷,而且排酸至少2天,所以有幾款產品是「立」著上的,店小二會說:「這個肉因為品質高,絕對不會滑下來,滑下來就免單「。
白家大院:主營官府菜和粵菜
由親王府邸改造而成的餐廳,亭臺樓閣、曲徑迴廊,滿屋明黃色的桌子和明黃色的椅子華麗氣派。賣相好,味道美。
地址:北京海澱區蘇州街15號樂家花園內
海碗居:老北京館子
來這裡吃飯真是圖一個熱鬧,小二吆喝地地動山搖,隨之而來的便是穿對襟衣衫、蹬圓口黑布鞋、戴瓜皮帽、肩搭手巾把兒的小夥計,帶著客人來到大理石的八仙桌前,落座在紅漆實木的長條凳上。四壁的牆上,滿是已進古稀之年的民俗畫家盛錫山老先生的老北京街景、茶樓和風味小吃的字畫,像菸袋斜街、鮮魚口、大柵欄等名街30年代的風貌。
店裡的北京小吃,豆漿、煳塌子、豆汁、炒麻豆腐、芥末墩、果子乾等,味道很不錯,還有主打的大海碗炸醬麵。除了炸醬麵,打滷面、醋滷麵、麻醬麵也蘊涵著獨特的北京味兒。此外,這裡的家常菜像紅扒豬蹄、燒羊肉、紅燒排骨、侉燉黃魚等名菜,味道也很獨特。
地址:北京海澱區增光路11號
全聚德:中華老字號
全聚德烤鴨店堪稱獨一無二的北京城名片。很多老外都慕名而來,前來品嘗。烤鴨技藝傳承百年,選料精、火候巧、配料足,味道自然好——鴨皮酥脆,鴨肉鮮嫩,鴨心、鴨肝、鴨掌等。這裡的烤鴨是有鴨證的,裝在信封裡,並且有編號。
地址:海澱區北三環西路32號恆潤國際大廈(雙安商場向東200米)
正院大宅門:絕對不虛此行
看過《大宅門》,吃過正院大宅門,才算不枉在北京走一遭。
餐廳即是戲樓,戲臺格外寬敞,舞臺嚴格依照頤和園皇家大戲臺的原比例縮小建造,一層為大廳,二層為包房,風格統一,均採用純木質結構的門窗,雕花精緻,中廳挑空,推開門窗就可以欣賞到舞臺上精彩的表演。
大戲院店以官府菜為主打,兼有粵菜和川菜,均聘請名廚坐鎮,原料上乘。主打菜佛跳牆點擊率很高,原料多為海鮮珍品,烹調工藝非常繁複,把幾十種原料煨於一壇,質感很稠,吃起來軟嫩柔潤,又葷而不膩,從齒到喉,一路香潤,餘味悠長。
地址:北京海澱區西翠路11號
北京江邊城外烤全魚:人氣頗高的烤魚店
江邊城外烤全魚店。魚的品種有鯰魚、黑魚、清江魚、江團等,其中鯰魚肥美鮮嫩,價格不貴,點的人最多。北京江邊城外烤全魚菜單上還有一些涼菜,價格那是相當的便宜。
提醒想要一飽口福的食客做好誇張等位的心理準備。
地址:北京海澱區魏公村街民族大學北路8號(近中關村南大街)
北平食府:吃完就開始想念的北京小吃
北平食府新開了一家旗艦店就在右安門,乍一看,頗有大宅之勢,紅的耀眼的大門裝潢氣派。二樓為食府,更確切的說這更像是小吃街,開放的廚房被打造成舊時的北京鋪店,仿元大都城牆和中式隔斷以及老北京式的桌椅和店中荷塘金魚,儼然一副北京舊城模樣,特別有意思的是,每一個包間都用原來古城牆的大門而命名。來到這,食客充分體會到老北京的風俗文化。
店的主打先從幹炸丸子說起,丸子的個頭比一般的地都要小,這樣口感上更酥脆,顆顆精緻,店長介紹在下鍋前要摔打上勁近一個小時,經過三次油炸才能上桌,顏色不焦黑,保證了最佳的脆度,再搭配泡菜、蒜蓉辣醬、椒鹽,絕對算得上京城一絕。吊子王是傳統的老北京燉吊子,經過三次汆湯去腥、以及多重香料燉至少40分鐘,充分入味,入口有嚼勁。芥末墩同樣也是老北京的風味,每一片白菜味道都不一樣,夏天更適合點上一道。
花家怡園:嘗一碗四合院的地道炸醬麵
四合院總店坐落在簋街,常年門庭若市,是標準的老北京四合院建築,很多到這裡的遊客都會在裡面逛上一圈。門口的八哥,迴旋的長廊,傳統的宅門陳設,處處冒著老北京的古香古色。這裡適合多種人群就餐,每一處環境都相對私密。在冬天來吃炸醬麵品烤鴨,若是在夏天在院子裡喝啤酒、品小龍蝦是不錯的享受。
先說說這兒的炸醬麵,由菜碼、炸醬拌麵條而成。先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後做炸醬,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裡炒,再加入黃豆製作的黃醬或甜麵醬炸炒,即成炸醬。肉丁顆顆分明,麵條勁道舒滑,滿口留香。八爺小吃與老北京「京八件」精選京式糕點中最具特色的傳統風味小吃,在配料、製作方法以及成品的形狀和風味上,基本保留了原來的特色,不僅是餐桌上的精美點心,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首選禮品。
麻辣小龍蝦是花家怡園的鎮店名菜,已經有十幾年的製作歷史和經驗,燒制龍蝦時,用花家怡園秘制辣醬燒制而成,具有麻辣鮮香的特點。吃起來特別夠味,夠爽。怡園霸王雞選用上等的三黃雞,用小火慢浸至熟,宰塊裝盤,澆以秘制紅油複合味汁,輔以雪梨、鮮菇、油麥菜、莜麵、黃瓜等配料,葷素搭配,既改變了麻辣的強刺激又增添了水果、蔬菜的清香,麻、辣、鮮、香,口感豐富,色澤豔麗。椒麻雞清爽怡人。
梅府家宴鴛鴦雞粥最美味
地方不太難找,裡面環境沒的說,幽靜、安逸的不得了。門口兩側牆壁上的壁畫很有新意。留聲機也從沒見過,許多電影裡看到的道具都陳設在這裡。
這裡的經典菜也很有賣點,鴛鴦雞粥、荔枝酒、牛肉粒、魚絲、核桃酪口味都很不錯。另外付錢的荔枝酒口感超好,自釀的,涼涼的,荔枝味道很濃鬱,還有氣,有的象香檳,沒忍住要了兩壺,另結了264元有點小貴,下次去還要喝。
梅嫂很和氣,聽著她們介紹菜品,就知道她們是由衷的愛著這裡。
唐廊:工體靜謐森林中的京味菜
戶外的草坪花園,成為了新婚佳人的婚禮場地首選。室內無論是絕美的老物件,老家具所調配出來的唯美,還是一塊塊單色青磚背後的故事都精彩絕倫,透亮的落地窗將湖景與草坪景色盡收眼底,無論室內室外都讓享食更加美妙。
開胃佐酒小菜冰珠小章魚,晶瑩剔透的「冰珠」掛滿冰草全身,不僅清涼解渴,還有補充營養的功效。冰草可不是哪裡都能吃到的!京味燻蹄口感軟糯的豬蹄經過秘制老湯的滷,泡,燻三道工序後方可出味。
唐府宮保大蝦球是唐廊餐廳每一桌客人必點菜,飽滿的鮮蝦,裹以胡辣荔枝口味的調汁,脆嫩爽滑,滿口濃鬱的甜辣味。青芥香蒜牛柳粒,粒大飽滿的牛肉不僅在色澤上誘人,更是精心搭配芥末香蒜,烘出獨特口味。鮮椒鱸魚片將青二金條和鮮花椒運用的恰到好處,清香麻辣,口口留戀。
我家小院:隱藏在胡同裡的京味官府菜
前門這一地帶是變幻莫測的。這種變化莫測的魅力在於,無論是生活在這裡的人還是旅行者,都能 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就好像藝術設計領域的「撞色」。你可能在一條只夠一人通過的小巷子偶遇一家文藝咖啡館,也可能在一條足以讓幾輛汽車並 行的馬路邊邂逅一家百年老字號的小吃店。當然,更多時候,你需要像走迷宮一樣拐進重重小巷,才能享受一種偶遇的「豁然開朗」。我家小院就是這樣一種「豁然 開朗」的存在。
要造訪我家小院,確實要費一番周折——先穿過一條胡同,在盡頭處右轉,一間很普通的四合院便映入眼帘。門頭上掛著黑底金字的招牌,威嚴傳統卻並不乍眼。
小院的菜品以譚家菜為主,譚家菜是中國最著名的官府菜之一,精於高湯老火,菜品擺盤精緻,口味鹹淡適中。現在,能做好譚家菜的餐廳已經不多,北京飯店算是比較知名的一處,我家小院也可算是上等之選。
小院主人養了一隻八哥,通人性,會來事兒,「Hi」、「你好」、「我家小院」幾句不同的招呼透著讓人忍俊不禁的傲嬌,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主人的心意。
劉小串:老北京的車條小串再現江湖
老闆說以前孩子小的時候,在街邊上看見有賣這車條小串的總會要買上幾串,現在孩子大了,自己就想念以前的這個味道,但是車條小串卻已消失,索性就自己開家串店尋找曾經的味道,主打的就是這車條小串。餐廳的環境也都是老闆自己精心設計的,一整面的手繪牆很是有趣,在手繪牆上就連孫悟空和白娘娘也都趕來吃串。
小羊肉串和小羊肉筋是這裡的人氣頭牌,將肉切成菱形小塊串於小鐵籤子之上,肉質細膩入味,一買就是一把,12塊的價格也很公道實惠。還有老闆自創串「串通一氣」,把羊肉、辣椒段、香菇、羊尾油串在一起,很是罕見,有種豪華版車條小串的感覺,將這幾種食材混搭一起,吃起來多重口感,彼此借味,別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