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日來臨,蚊子活動愈加頻繁,帶來的不僅有擾人心神的振翅聲、叮咬處的紅腫瘙癢,更可怕的是登革熱、乙腦、瘧疾、黃熱病等多種疾病風險。為了驅蚊,如今的驅蚊產品種類繁多,不過近日杭州一位50多歲的市民「狂噴」花露水導致過敏暈倒,這提醒我們,驅蚊產品不可亂用。如何正確挑選、使用驅蚊產品?專家建議,按照有效驅蚊成分做選擇,正確使用產品,才能降低有害風險,增強驅蚊效果。
■新快報記者 陳思陶 通訊員 劉元鈴
滅蚊燈驅蚊貼效果不如蚊香盤
蚊香盤、驅蚊液是傳統的驅蚊產品,但部分消費者擔心其中的驅蚊成分既「燻」蚊子也「燻」人,於是改用滅蚊燈、驅蚊貼等產品。
電商平臺客服表示,滅蚊燈的原理是通過發出360nm~400nm波長的紫光,利用蚊蟲的趨光性吸引蚊蟲進入燈內殺死。據消費者報導口碑數據分析,多數滅蚊燈驅蚊效果差,弱於電熱蚊香液、蚊香片等產品。
針對近年流行的驅蚊手環、驅蚊貼、驅蚊扣等產品,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對50款此類產品進行了樣品測試,顯示所有受測樣品打開包裝、立刻測試驅蚊效果時,均有試蟲試圖攻擊,最多的樣品在2分鐘內有6隻試蟲試圖攻擊;驅蚊產品使用0.5小時後測試藥效,2分鐘內最少有5隻試蟲試圖攻擊,最多有12隻試蟲進行攻擊,部分產品涉嫌誇大效果。
據消費者報導口碑數據分析,在所有驅蚊產品中,蚊香盤類產品的驅蚊效果最好。據電商平臺顯示,多數產品的有效成分是擬除蟲菊脂,約佔0.03%左右。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副主任醫師張春一表示,這是低毒的成分,也是國家允許使用的衛生殺蟲劑。不過,蚊香盤的主要成分是有機填料、黏合劑、染料和其他添加劑等,燃燒後產生的煙霧對人體的呼吸道有一定刺激性。
驅蚊液中避蚊胺成分最安全
相比蚊香盤,驅蚊液的有效成分較多元,常見的有植物精油、驅蚊酯、避蚊胺、埃卡瑞丁等。由於產品具有揮發性,需要多次塗抹。
張春一醫生表示,驅蚊成分驅蚊酯、避蚊胺、埃卡瑞丁已經在美國環境保護署註冊,安全性和有效性經過證實,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與疾控中心推薦含有上述成分的驅蚊產品。其中,加拿大兒科學會、美國皮膚學會重點推薦避蚊胺、埃卡瑞丁這兩種驅蚊成分,它們對於驅除蜱蟲和蚊子都有效。
張春一醫生指出,避蚊胺即DEET,是使用最早、研究最多、品牌也最多的「經典」驅蚊劑。建議使用濃度為10%~30%,通常情況下,濃度越高,驅蚊效果持續時間越長,如24%避蚊胺產品可持續作用 5小時左右,10%DEET產品驅蚊效果維持1~2小時。只要購買正規產品,按照說明書正確使用、防止入眼入口即相對安全。
但張春一醫生提醒家長,不建議兒童使用濃度高於30%的避蚊胺產品,孩子年齡越小越建議使用越低濃度的避蚊胺產品,並儘量減少噴塗次數。
埃卡瑞丁和驅蚊酯都被看作避蚊胺的替代物,安全低毒,特別是埃卡瑞丁。研究顯示,7.5%的驅蚊酯有2小時左右的驅蚊效果,10%的埃卡瑞丁有6小時左右的驅蚊效果,家長也可以選擇含埃卡瑞丁的驅蚊劑。
但張春一醫生表示,美國兒科學會也指出,雖然埃卡瑞丁被認為是有效且安全的,但還缺乏充分的長期隨訪研究數據,需要進一步隨訪研究。
3歲以下兒童不建議用檸檬桉
一些家長往往青睞植物精油為主要成分的驅蚊產品,認為它們「純天然」「植物來源」顯得更健康安全,更適宜孩子使用。
驅蚊植物精油種類繁多,如艾草、薰衣草、香茅等,張春一醫生表示,檸檬桉葉油經科學驗證有效。作為植物來源的成分,檸檬桉葉油具有驅蚊效果,其效果類似濃度10%的避蚊胺,作用1~2小時。
有些以檸檬桉為主要有效成分的驅蚊產品被鼓吹「純天然」「純植物」「不含農藥」,以更高級的植物來源成分定位產品,但張春一醫生指出,產品中的檸檬桉絕大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同時,美國兒科學會和疾控中心等並不建議3歲以下兒童使用檸檬桉,且純檸檬桉精油不能直接用於皮膚,而此類信息往往被隱匿,家長應留心。
Tips
驅蚊產品 這樣用更安全
●由於驅蚊液通常含有乙醇、香精等成分,張春一醫生建議,第一次使用時先小範圍試用,觀察有無過敏反應。
●避免在傷口處、曬傷處、皮疹處、易過敏的皮膚上使用。
●避免接觸眼和嘴;驅蚊的噴霧產品如果要用到面部,先噴在手上再抹到面部,塗完後洗手。
●驅蚊液可只噴在衣物和外露的皮膚上,不必噴塗在被衣物遮蓋的皮膚上。回到室內時要清洗掉殘留的藥液或者洗澡,噴了驅蚊劑的衣服要清洗乾淨再穿。
●有些驅蚊劑中含有氯菊酯成分,只能噴在衣服上,不能噴在皮膚上。
●孩子年齡越小越推薦使用低濃度的產品,減少噴塗次數,不能過於頻繁噴塗。嬰兒(6個月以下,特別是2個月以下)不建議使用驅蚊劑,可採用物理防蚊,如清理積水、清理垃圾、安裝蚊帳紗窗、穿淺色衣服、長衣長褲、傍晚時減少外出、使用電蚊拍等。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