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市慈善義工松門服務隊
成立4年,有註冊義工108人,其中黨員義工4人。成立義工隊黨支部,在溫嶺慈善義工隊中是首創。4年來,共開展大小活動900次,參與義工5000多人次,受益人數3萬人次,先後獲得「溫嶺市慈善義工優秀服務隊」「敬老文明號」等稱號。
10月8日,市慈善義工松門服務隊的義工們乘船渡海來到北港島,陪空巢老人們過重陽節。今年93歲的江玉英拉著義工的手,動情地說:「你們這幫好心人又來島上看我們了,真是比親人還親!」這是松門義工隊獻愛心的又一個生動縮影。
從2015年成立至今,松門義工隊在風雨兼程中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這些足跡,由一組組充滿愛心的數字組成:募集慈善資金27.72萬元,發放救助金23.54萬元,服務群眾4萬多人次;這些足跡,也由一幕幕溫暖人心的畫面組成:情暖海島,心系夕陽,愛灑松城……
從一個公益活動起步到形成特色志願服務品牌,4年來,松門義工隊譜寫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何榮富是松門義工隊隊長,也是創始人。因為做貨櫃生意,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箱總」。早在2010年,何榮富就開始跟著溫嶺慈善義工隊做義工。「為何不讓公益活動在松門開展起來?」2015年年初,何榮富萌發了創建松門義工隊的想法。同年6月,他找了兩個朋友,3個人一起成立了市慈善義工松門服務隊。剛開始,沒有資金,人員也不足,儘管舉步維艱,但他們本著「能幫一個是一個」的宗旨,走上了漫漫公益之路。
何榮富清楚地記得,松門義工隊第一次活動是幫助北沙村一位孤寡老人打掃房屋。這位老人是拾荒者,他家裡的雜物堆積如山,何榮富和隊員們花了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清理出了十多袋垃圾。當時腰都直不起來了,但是看著老人臉上的笑容,義工們深刻體會到了「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真諦。
新華村失獨老人潘小方家房屋漏水,沒水沒電。得知情況後,何榮富個人出資,並發動義工和一些愛心商家捐錢,總共募捐了1萬多元錢。松門義工隊的義工們用這筆錢幫潘小方家澆水泥地,粉刷牆壁,安裝電話、電視機,買了新床,接通電源。潘小方終於住上了明亮舒適的房子。像這樣救助性的公益活動,松門義工隊做了很多,其善舉也漸漸為人所知。
越來越多人加入這個充滿愛的組織,周敏燕便是其中之一。她是松門鎮南洋村人,曾經是義工們的幫助對象。2015年12月,一場大火奪去了周敏燕年僅7歲的兒子,丈夫被嚴重燒傷,生命垂危。得知消息後,松門義工隊迅速伸出援手。此後,周敏燕的事情得到了社會上更多人的關注,愛心從四面八方匯聚,前後共籌集捐款100多萬元。不幸的是,在花費130多萬元的治療費用後,其丈夫還是於2016年年初離她而去。逝者已矣,但愛心人士的恩情周敏燕沒有忘記。不久,她便加入松門義工隊,為慈善出力。在一次募捐活動中,周敏燕捐出5000元錢,一方面是「報恩」,另一方面是想幫助更多人。
從成立之初的3名義工到如今的108人,松門義工隊茁壯成長。當初,何榮富還建立了一個叫「溫嶺慈善義工松門一家人」的微信群,除了義工,他還拉了一些愛心人士進群。「做志願服務的初心,就是挖掘每個人心中的善意。」在松門義工隊的感染下,目前這個群總共有491人,更多的是愛心人士。讓何榮富感動的是,群裡有位愛心人士,每個月捐500元給義工隊,堅持了8個月。「從零起步到如今有4萬元存款,松門義工隊離不開這些愛心人士的幫助。」何榮富說,有了他們的支持,松門義工隊服務社會的能量格外有力。
情暖海島,乘船渡海來看你
北港村是松門鎮一個遠離陸地的海中孤島。由於海島沒有與大陸相連,村民們進出海島,只能靠渡輪或是擺渡船。大部分島民都已搬遷出來,安了新家。目前,留在島上生活的村民只有300多人,且多為老年人。
這裡平時並不熱鬧,除了偶爾的幾處人聲,就剩下「譁啦譁啦」的海浪聲。但每個月總有一天,這裡會出現一抹亮麗的紅色,帶來一陣歡笑。他們就是松門義工隊的義工們,島上群眾親切地稱他們為海島義工隊。
「好心人又來看我們了!」今年68歲的陳林德每次聽說義工們要來,便會早早來到碼頭上等待,並幫忙搬東西。這也是義工每次去島上服務感覺最暖心的一幕。
今年80歲的江阿婆,也早已在村部等候。「4年了,我的頭髮都是你們剪的。」對於義工隊的服務,老人讚不絕口。說起這位江阿婆,義工第一次去島上服務時,她躲得遠遠的。「好多村民覺得沒有這麼好的事,對我們充滿了懷疑。」何榮富回憶,義工們最後靠實際行動和貼心服務獲得了他們的信任。
「這個海島村由上岙、中岙、下岙三個自然村組成,海島上的村道連起來長3.5公裡,為方便老人過來理髮、測量血壓,我們在三個自然村分別設點。對於行動不便的老人,我們還會上門服務。」何榮富介紹說。
除了理髮、測量血壓外,義工們還會走訪當地的困難群眾,為他們送去關愛。77歲的林梅冬老人就是其中一戶。老人住在上岙山頭,和癱瘓在床的老伴相依為命。2017年夏天,由於天氣太熱,晚上老人只好開著門睡,但是每每如此,他都會擔心有壞人闖入。為消除老人的煩惱,義工們專門買了一臺電風扇送上門。「有了這臺電風扇,我和老伴晚上能睡個安穩覺了。」林梅冬說。後來,義工隊覺得老人生活太寂寞,又專門送給他一臺收音機。「這群好心人簡直比兒女還貼心。」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海島上的老人們成了義工們的牽掛。自2015年與北港村結對以來,義工隊每40天上一次海島,為老人提供免費理髮、測量血壓等「微愛」服務20多次,享受免費理髮服務的群眾達2000多人次。這一堅持,就是4年。「4年來,我們看著島上年邁的老人一個一個離去。」何榮富感慨道,「如今,島上的老人越來越少,我們會把海島服務繼續堅持下去,滿足老人們的期盼。」除了北港島,石塘鎮的隔海島也是松門義工隊定期送溫暖的地方。
設立「衣暖人心」愛心驛站,3年捐出100噸衣服
在松門鎮普照寺東門口,松門義工隊設立了一個「衣暖人心」愛心驛站,長年定點回收舊衣服。這個愛心驛站其實是一個貨櫃,能裝下1噸衣服。愛心驛站從2016年設立至今,總共捐出100噸衣服,這些衣服全部捐往了西北貧困地區。
2016年,市慈善總會在全市各地開展「衣暖人心」公益項目,松門義工隊也加入其中。他們在松門水產市場、淋川農貿市場等處設立臨時回收點,發現松門人捐衣熱情高漲。後來,台州民建「衣暖人心」項目部找到何榮富,他們商定,捐衣箱裡的衣物由義工定期送到項目部,經過專業的義工清洗、消毒、打包整理後,把好的一部分送往貧困山區。於是,何榮富萌發了將這個活動長期做下去的想法。為了方便群眾定點捐衣服,他乾脆貢獻出自己的一個貨櫃,安置在普照寺附近。剛開始,群眾不知道有這個愛心驛站,何榮富就發動義工在群裡和朋友圈轉發。後來,捐贈衣服的人越來越多,有的提著大袋小袋送過來,有的則騎著電動車、開著私家車送過來。如今,松門、石塘包括東部新區的群眾都知道「衣暖人心」愛心驛站,貨櫃裡不久就會裝滿。「平時一般十多天左右清理一次。碰上換季時,只要四五天,貨櫃就裝滿了衣服。」何榮富說,義工隊會將這些衣服裝上大卡車,運往台州民建「衣暖人心」項目部,由他們清洗消毒後發往西部貧困地區。
「衣暖人心」愛心驛站不僅回收衣服,也回收鞋子。在一次旅遊過程中,何榮富結識了雲南西雙版納「58公益」的志願者李建華,了解到雲南省勐海縣的不少孩子因為家庭貧困,兩三年才能換一雙新鞋,有的不得不「打赤腳」上學。「趁著旅遊空隙,我和志願者一起走訪了不少地區和學校,親眼看到孩子們沒鞋穿,或穿著打了不少補丁的鞋子,真的很心疼。」回到溫嶺後,何榮富將這一信息反饋給了義工們,大家商量後決定,每年捐贈一批童鞋給那裡的孩子們。於是,大家在義工群和朋友圈轉發了這一消息,許多愛心人士看到後,將童鞋送往「衣暖人心」愛心驛站。2019年1月10日,義工們將十多箱童鞋裝箱打包,並通過郵政快遞寄往雲南省勐海縣。「孩子們過年能穿上新鞋子了!」
「衣暖人心」舊衣捐贈公益活動已經舉辦到第三年了,每年都會有更多的愛心人士參與其中,這不僅讓群眾體會到奉獻的快樂,還為推進我市垃圾分類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何榮富說,這個活動會一直堅持下去。
打造志願服務品牌,凝聚向善力量
位於松門鎮文昌路108弄2號的何榮富家庭圖書分館裡,每天都有許多孩子來借閱圖書。這個藏書5000多冊的家庭圖書分館,已成為孩子們享受快樂閱讀的精神家園。
「剛開始,大家不知道,我便通過朋友圈和圖書館群進行宣傳,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有時候早上5時30分就有人過來借書了,到晚上10時也有人過來,現在每天的借書量在200冊左右。」何榮富介紹道。這是松門義工隊「書香松城」品牌服務項目的內容之一。除了提供孩子們借書、看書的場地,何榮富還邀請專家過來開講座。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還會舉辦包粽子、做月餅等活動,讓大家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激發品牌活力。
除了「書香松城」,「情暖海島」「心系夕陽」「愛灑松城」等都是松門義工隊的品牌服務項目。從2017年開始,松門義工隊在開展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活動中,進一步豐富活動載體,逐步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志願服務品牌項目,凝聚向善力量。
今年9月13日一大早,松門鎮石板殿堵壩上來了一群頭戴小紅帽的慈善義工隊員,他們拿著掃帚、鐵鍬、垃圾夾等開展「淨灘」活動,受到當地群眾的好評。在這一群人裡,有些人身份比較特殊,他們可不是真正的義工,而是在松門的社區矯正人員。2017年9月1日,松門司法所與松門義工隊籤訂了《社區矯正幫扶協作意向書》。自此,每個月,松門義工隊都會帶著這些矯正人員去沙灘或海塘邊清理垃圾。松門義工隊的品牌項目之一「淨灘」活動由此形成。這是松門義工隊不斷創新服務體系,探索志願服務常態化的新舉措。
「通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我們不僅能對志願服務品牌進行規範管理,志願服務質量和服務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何榮富說,從「愛灑松城」到「淨灘」活動,松門義工隊志願服務品牌也在不斷提升。「志願服務組織有了響亮的品牌,就能夠獲得更多人的支持,吸引更多人參與,有助於實現義工服務活動的常態化、項目化。」
記者手記 〉〉讓文明之花在奉獻中綻放
志願者精神的內涵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之所向,「願」之所在。文明離不開每一個人的自覺選擇、自發行動。志願者以「助人助己,樂人樂己」為信仰,用愛心、善心服務社會。志願者們用自身的道德力量傳播文明善行,讓文明之花在城市中綻放。
文明城市,志願先行。在松門,松門義工隊成為這個鄉鎮志願者的代名詞。那一抹抹亮麗的「志願紅」閃耀在十字路口、敬老院內、困難群眾家中,如及時雨般出現在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身邊。志願者行動已在松門深入人心,正發展成「文化自覺」。從當初的義工3人、資金0元,到如今,松門義工隊有註冊義工108人、存款資金4萬元。這些年,志願者的隊伍逐漸壯大,支持松門義工隊的愛心人士也越來越多。「溫嶺慈善義工松門一家人」這個微信群就是最好的見證。從當初的十幾人發展到如今的491人,除了義工,群裡更多的是愛心人士。每次松門義工隊發起愛心活動,需要資金或物資時,群裡的愛心人士都會積極募捐。這也足以說明松門人的道德文明素養正在提高,松門人參與志願服務的熱情高漲。這當中,離不開志願者奉獻精神的渲染和影響。
參與志願服務,是對志願者精神的生動實踐。「奉獻,友愛,互助,進步」,這四個詞理解起來並不難,難的是深入踐行。物質生活好了,我們的奉獻精神是否還在?我們是否友愛他人,是否願意向別人伸出援手,促進共同進步?舉個例子,路上遇到有人受傷,你是扶還是不扶,救還是不救?志願者用行動告訴你肯定的答案。松門義工隊隊長何榮富,曾經在大霧的清晨,將一個在馬路上出車禍的女孩送往醫院。塢根慈善義工隊隊長林桂敏兩年來救起並送醫的交通事故重傷者就有6個,搭手相救的小事故傷者更是不計其數。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何榮富和林桂敏的感染下,越來越多的義工加入到救人的隊伍中。一位被救助的群眾說,待時機成熟,他會加入義工隊伍,幫助更多的人,一起傳遞正能量。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信念和期許,是志願者精神永遠燦爛如花的內生力量。將志願精神永久地融入一座城市文明的底色,這座城市會變得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