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遊就用百度地圖。
查路線!看攻略!應有盡有!
本文來源:印度旅遊局
兩千年多年來,喀拉拉邦作為印度最多元化的地區,一直以來,以其充滿活力的風景、多樣的菜餚以及迷人的文化風情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
喀拉拉邦是顏色的頌歌:各種各樣的綠茶、彩色的胡椒和豆蔻樹、火紅的臉龐和魚咖喱、鈷藍的大海、銀色的回水和金色的海灘,所有的顏色在這裡激情碰撞,迸發出屬於喀拉拉的獨特韻味~
以喀拉拉為代表的西南部是外國了解印度的非常重要的窗口。喀拉拉邦夾在阿拉伯海和西高止山之間,是達伽馬當年登陸印度的地方。之後,中國明朝的航海家、探險家鄭和曾經率領他的艦隊對古裡(卡利卡特)、柯枝(科欽)、小葛蘭(奎隆)、甘巴裡(科摩林角)、加異勒等古代印度國家進行了多次訪問,通過喀拉拉,將古代中國的絲綢、瓷器和科技傳播到西方。
除此之外,喀拉拉還是荷蘭和英國角力控制的主要據點。最先來到喀拉拉的是葡萄牙人,之後,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接踵而至,並為印度香料買賣的龐大利益大打出手,掀起了著名的「黑胡椒戰爭」,開始了在整個東南亞長達450年的殖民歷史。
自印度香料貿易的時代起,喀拉拉邦的傳奇生活似乎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從科欽到庫塔納德,一直到綿延900公裡長的湖泊和運河,村民們一直在河邊的石頭上洗鮮豔的紗麗,小孩子們用棕櫚製成「炮彈」扔進棕黃色的水裡,「船屋」也一直保存至今~~
kettuvallam是喀拉拉邦的標誌。幾千年前,為了運輸工人、大米和香料,印度人建造了長達30米的船隻。如今,典雅的船屋受到家庭旅行度假的大力歡迎,每年吸引大批遊人。
二十世紀初,印度總督Lord Curzon將喀拉拉稱之為「東方的威尼斯」,到了喀拉拉你就會知道為什麼!喀拉拉邦被瀉湖與運河橫穿,這些河流的流量都不大,在很多地方與海岸線平行,最近的地方不過相隔三五米,構成河水、海水隔沙丘相望的奇特景象。季風到來時,海水漲潮,便會越過堤岸,注入河中。而雨水過後,河水暴漲時,又會「反攻」,奔海而去。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形成了獨特的「回水」景觀。
回水以阿勒皮地區的回水泛舟體驗方式最多且原始風味保留最好。從阿勒皮出發,小船遊過一群群島嶼,看庫塔納德正在收糧食的農民,感受靜謐的文伯納德湖。小船駛過科欽堡,到達博爾蓋蒂島,一座古老的荷蘭宮殿直直矗立在那裡。
現代喀拉拉是在幾千年的外來影響下形成的。隨著香料貿易的興起,來自舊世界的商人登陸印度西南海岸,帶來了建築、宗教習俗以及商品等等。後來,婆羅門開始沿著馬拉巴爾海岸定居,他們帶來了印度教和梵語。宗教逐漸佔據主導地位,新的方言與當地方言融為一體,從而產生今天使用的馬拉雅拉姆語。
在公元前四世紀,基督教、穆斯林和猶太人開始逐步定居在佛教和耆那教的社區。基督使徒Saint Thomas前往喀拉拉邦進行傳教,建造了一批基督教建築,包括位於Malayattoor的聖託馬斯-巴坦天主教堂、科欽的聖弗朗西斯科教堂等等。伊斯蘭教在先知穆罕默德時期傳入喀拉拉,在公元前629年建造第一座清真寺——切拉曼賈瑪清真寺。
喀拉拉傳統的theyyam舞蹈融入了印度教習俗,它結合舞蹈和音樂,舞者代表上帝講述印度教存在之前流傳下來的故事——儘管多年來,藝術形式已經融入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元素,目前theyyam有400多種。冬天的時候,數百人每天在喀喇拉寺廟裡表演,所有人都屏息以待。
除了theyyam舞蹈之外,喀拉拉邦還有卡塔卡利舞、 Margamkali舞蹈等等。
貿易給喀拉拉帶來了各種食物原材料,比如木薯、腰果和西紅柿等,將喀拉拉美食與外部美食相結合,歐洲的燉肉(ISHTU)與喀拉拉椰子和米粉煎餅稱為「阿帕姆」;馬拉巴爾馬太咖喱,或魚頭咖喱,反映了中國人對咖喱魚的偏好;阿拉伯商人帶進喀拉拉的biryani已經改變了,比爾亞尼菜卻在印度生根,流傳至今。由於飲食其多樣性,喀拉拉邦是印度唯一沒有飲食限制的地區,牛肉和豬肉都出現在菜單上,素食烹飪也同樣盛行。